收藏 分享(赏)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463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特色透练1 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特色透练1非连续性论述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近1900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11月18日,一段“偶像被粉丝扒车窗”的视频曝出,视频曝光后引发热议。且不说扒车窗是对自己安全的不负责任,它更是对自己素质的一种贬低,是自我的迷失,更是对公共秩序的扰乱。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有这样的心理学原理:“人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优越。”不可否认,对于那些有过硬实力和人格魅力的明星,令人喜爱也在情理之中。我们可以理解理性的追星行为,应该是寻求自我的发展与进步,对偶像的一份希冀,可以是身心的

2、愉悦、精神的寄托,也可以是对其才能、修养的倾慕与学习,更可以是对人生价值与目标的确定等等。但那些虚幻化、妖魔化、无差别的盲目追捧,缺乏自我思考、对偶像行为无论对错的全方位包容等,不仅劳民伤财,更会扭曲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百害而无一利。当下,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报道的煽动性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理性,对追星行为有更加理智的思考。曾经轰动一时的追星女粉丝杨丽娟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当年痴迷偶像刘德华给家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后悔不已。她坦言,如果有来生,绝不会再去做傻事。她用亲身经历让青少年意识到,偶像的成功不是偶然现象,也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打拼换来的。因此

3、,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与态度,实现对自我的反思,促进自我不断成长,这才是“追星”的真正价值所在。(摘编自张雅迪自我反思自我成长才是“追星”的价值所在)材料二所谓“人设”,即人物设定,简单来讲就是在内容平台提前设定并演绎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如高颜值形象、“学霸”“女神”等,他们相信精准人设能够精准吸粉,围绕“人设”策划推出短视频、图片等各类作品。若想在相关平台获得受众,必须提前选择好“赛道”,并在“人设”限定下持续推出精准匹配调性的作品,这既由平台算法决定,也是基于粉丝喜好的设计。在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利用“人设”打造明星网红、吸引粉丝并进行流量变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双11”等重

4、要消费节点,有着讨喜“人设”的明星网红,动辄“带货”上千万元,这既证明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人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然而,健康的粉丝经济应当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正确的商业逻辑也需要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相结合。“人设”终究是人为设定,如果名实不副、德不配位,形象则可能“逆转”。近年来明星网红“人设崩塌”的情况并不鲜见。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粉丝表示追星是为了视其为榜样,向其学习,如果明星网红的“人设”有其名而无其实,则不仅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更会对粉丝群体形成负面的价值导向。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更多正能量,网络平台同样责无旁贷。网络平台带有天然的传播属性,这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

5、呈现出传统经济不具备的特点,即更具有社会属性、舆论属性,从一开始就在商业逻辑、经济运转中附带了价值引导的功能。正因此,无论是“人设”还是其他商业模式,都应该在经济效益之外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让粉丝群体成为社会规范的守护者、舆论正能量的弘扬者,让粉丝文化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摘编自魏薇理性看待“明星人设”)材料三在财大气粗、挥金如土的演艺明星的衬托下,那些皓首穷经、焚膏继晷的科学家、文学家却显得“寒酸”。事实上,“明星天价之殇”暴露的是财富的逆流和价值的错位,它无形中让不少勤奋努力的人在价值观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偶像明星的崇拜超过科学家等社会精英,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才学与财富失衡所造成的浮

6、躁心态和信仰危机。它使人产生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追问:人活着究竟该追求和信仰什么?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在这一点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默默奉献社会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回应了以上问题,同时回答了“何为成功”“何为贵族”“何为国家精神”这一时代话题。近年来的演艺圈其实也不乏正能量的生动个案。成龙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慈善事业,他坦言:“曾经挥金如土过,如今更需要人生多意义,要将更多资源给与更需要的人。”他们维护并构筑起价值底座的精神坐标,用人性的光辉照亮通往梦想的前路。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自己享乐,而在于能否利人利他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仍是每个国人心中的

7、一种精神标尺。而每个个体生命意义的发展和完善,需要依赖社会价值的创造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切不可在对金钱权力的盲目崇拜中和声色犬马的物欲中沉湎,助长拜金追星、炫富享乐的腐化思想的传播。如今,面对畸高片酬引发的财富不均和社会声讨,社会各界一方面要进一步监管和遏制天价片酬,矫正和消弭收入的差距鸿沟;另一方面要倡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同时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即便身处繁华浮躁的环境,仍然要初心不变,怀着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保持一颗未曾蒙尘的赤子之心。(摘编自赵凤兰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 梳理文脉 解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8、是(3分)()A“追星”是一种自我的迷失,根据调查结果,我国不少受访青少年都有过追星行为。B明星网红的“人设”虽然有时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有的“人设”却是徒有虚名。C人们对偶像明星的崇拜折射出一种信仰危机,自我反思成长才是“追星”的价值。D身处浮躁的环境,我们应保持初心,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追星是一种自我的迷失”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扒车窗”是“自我的迷失”。B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二可知“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的是粉丝经济,而非“明星网红的人设”。C项,扩大范围,材料三说的是“对偶像明星的崇拜超过科学家等

9、社会精英,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才学与财富失衡所造成的浮躁心态和信仰危机”,不能仅仅说“对偶像明星的崇拜折射出一种信仰危机”,原文有一定的条件;以偏概全,材料一是“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态度才是追星的真正价值所在”。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盲目追星缺乏自我思考,既贬低了个人素质,又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B偶像成功也需要扎实的打拼,粉丝可以通过“追星”促进自我不断成长。C网络平台具有天然的传播属性,是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正能量的核心。D许多粉丝崇拜偶像时,只崇拜其名誉和地位,不崇拜其真正的实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夸大作用,材料二末段首句是说“引导

10、粉丝文化释放更多正能量,网络平台同样责无旁贷”,不能说它就是“核心”。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孙俪的许多作品都特别出色,她演技高超、性格好,用心演戏,圈粉无数。B路遥在孤苦中艰辛创作,以一部平凡的世界给无数人带来希望和光亮。C何泽慧淡薄名利,始终住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将毕生心力献给中国的核事业。D屠呦呦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殚精竭虑,把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谁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的星”,这些“星”“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很明显选项只是突出对孙俪演技、性格的肯定

11、,比较狭隘,不能定义为国家精神。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答案以定义开篇,用“人设”引出“明星人设”。采用对照式的论证结构,用“然而”一转,突出“明星人设”利弊两个方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选自理性看待“明星人设”,第一段解说了什么是“人设”,进而阐述了“明星人设”,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围绕“明星人设”的利弊两方面展开论证,最后一段指出应如何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正能量的问题,回扣应理性看待“明星人设”的主题。论证上的特点既包括论证结构,还包括论证方法,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点

12、就是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等。5请结合材料和现实,分析盲目追星的根源。(6分)答:_答案膜拜心理。青年追星或因其外在形象,或因其人格魅力,或因其过硬实力。盲目从众心理。在青年中,追星现象比较普遍,青年人对明星的崇拜具有趋同性。时尚心理。明星穿着时尚,行为前卫,迎合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有过硬实力和人格魅力的明星”,材料二“高颜值形象、学霸女神”“超过半数粉丝”可得出第点;由材料一“虚幻化、妖魔化、无差别的盲目追捧,缺乏自我思考”可得出第点;由明星的时尚外形及青年爱时髦爱漂亮的心理可得出第点。 读写结合再谈追星

13、一段“偶像被粉丝扒车窗”的视频一经曝出,舆论哗然一片。粉丝这样不理智、不冷静的方式于人于己都不合适,也不负责任,这是对自身素质的贬低,也是自我方向的迷失,更会影响公共秩序,某种程度上只会传播负能量。我们要明白明星的成长有其特定机遇与个人努力,他们成功的背后也附带着一整套现代商业运作模式即“人设”,更颇具时代色彩,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要将其“神化”,也不要刻意要求其完美,他们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必需的。作为新时代新青年,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赋予时代精神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个行业都有默默奉献者和时代精英,他们的付出和底色都经得住时间的淘洗,现代亦不乏其人,他们或是推动人

14、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家,或是构思心灵营养的文学家,或是坚持慈善事业的爱心者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

15、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

16、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取材于姜朝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可以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随着

17、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采用科学的手段消纳这个极大的污染源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课题和社会经济课题。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前提。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含有许多可再利用的物质,如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通过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可将之再利用,转化为商品,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环境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促进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废弃物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18、垃圾处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发展,也要靠政府的投资及财税政策扶持。生产单位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主力军,也是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例如在产品包装上,生产单位应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并标注宣传环保理念及分类回收方式的字样,加强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可以向企业征收产品包装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重视包装,从而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效率。(取材于赵雪梅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

19、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

20、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垃圾分类正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步入对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行列中来。(取材于王薇等的相关文章) 梳理文脉 解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

21、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B居民坚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改变图省事、图省钱的习惯。C材料二用“5%10%”这一数据表明,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们环保意识的减弱。D材料三最后一段用“必答题”为喻,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会更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一句话是说“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选项把“社会公害”换成了“城市公害”。C项,“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人们环保意识的减弱”属于无中生有。D项,强加因果,材料三最后一段前后两句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之所以说垃

22、圾分类变为“必答题”,是为了突出这一工作的普及性和重要性,它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做到的常态工作。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B垃圾分类工作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仅仅依靠民间环保组织是远远不够的。C两则材料都认为垃圾分类工作有益社会,但既要行政干预,又要依赖民间力量。D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生活中的垃圾具有再生经济价值”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没有对这一工作模式做出评价。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

23、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的好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A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废弃物。B可以杜绝城市污染。C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D可以促进技术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杜绝”的说法太绝对。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答案以定义开篇,引出论证观点。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其作用、意义、具体做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等。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论证特点要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入手。从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二是总分式;从论证方法来看,其中有事实论证、举例论证。5当前我国要

24、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公众、企业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6分)答:_答案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保持热情,愿意付出;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企业方面: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管理;提升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水平,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

25、见解的能力。“公众、企业和政府”规定了答题的方向。材料一中公众的不良习惯等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材料二中的“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应该注意的地方;材料二中政府的投资、税收等,材料三中提及的条例法规等则是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据此一一进行概括即可。 读写结合莫让垃圾围城坚持垃圾分类“垃圾围城”大煞现代城市风景,已成为“社会公害”。现代人类社会,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果敢地参与到城市生活垃圾治理的行列中来,让身边的环境清新美好。作为“摆错位置的财富”,它又是一笔可观的可再生资源。将它作为一种“城市资源”,再度利用,变废为宝,创造新的价值,走

26、产业化道路,还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当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还未根本改变的状况下,如何采用科学手段消除这个极大的污染源,仍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一些国外的做法固然可以参考借鉴,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如何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也是一个难题。事实证明,垃圾分类处理,让更多的城市加入到垃圾分类强制立法的行列中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摆错位置的财富”,终将成为“摆对位置的财富”。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

27、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

28、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材料二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

29、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

30、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

31、、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材料三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

32、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

33、,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梳理文脉 解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二就读者方面来谈“兴”的作用的语句“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

34、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

35、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错误。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误。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三层次的读者也要经历这一过程。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三段“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

36、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意象引发美,而审美是种境界。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B项是陈述,C项是对美的定义,D项是美的分类。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答案开宗

37、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重点论述后者。论证方式灵活,综合运用引证法和例证法,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特点涵盖很广,既包括观点提出的方式、全文的论证思路结构,也包括论证方法。材料二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接下来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并列举西方文论中类似的观点;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

38、。(6分)答:_答案(1)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2)诗歌能够提高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审美是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3)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可结合文本和阅读经历,谈诗歌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要有宏观的框架:如诗歌能够

39、培养高尚的人格,提高审美品位,拓宽视野;接下来根据每条内容进行分析,联系自身的阅读体会和经验,举出实例进行说明即可。 读写结合诗歌润泽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漫长历程中,物质的营养不可缺少,精神的营养也同样不可或缺。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皇冠,如甘醇的清泉时时滋养我们的心田。读关雎,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朴素的爱情观,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韵味;读陆游的钗头凤,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爱的深情;读晏殊的蝶恋花,我们能读出王国维所谓的“成大事业、做大学”的境界。品味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感受到他对黎民百姓痛苦命运的同情;品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以领略他视死如归、铁骨铮铮的格调

40、;品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能感受到他建功立业、精忠报国的志趣;品味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可以懂得他乐观豪迈、积极向上的气概。我们的生命经过诗歌的润泽,定会释放强大的能量,焕发无限的生机。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41、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

42、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

43、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

44、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

45、、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到“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

46、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

47、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选自文学教育,有删改) 梳理文脉创作者的源头活水 解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4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就能”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来看,选项说法绝对。D项,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无须考虑”错误,应是不只考虑“娱乐和消费”,更须“凝聚精神上的认同”。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

49、使他们投身于沸腾的生活。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材料二末段说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鲁迅通过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

50、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与材料三的联结更紧密,更体现了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4分)答:_答案(1)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2)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

51、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3)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框架结构是论述类文本的纲。材料二开宗明义,首段提出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接下来从现实问题和历史两个角度论述了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接下来对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应当如何做进行了阐述。5铁凝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6分)答:_答案(示例)赞同。

52、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实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在通读三则材料的基础上表明观点态度,接下来从材料中找到论证材料,材料一提到了接受美学,人民群众是读者。材料二提到

53、只有与时代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获得艺术创作的生机。材料三以鲁迅为例子来说明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改造人民的思想同样需要扎根人民。 读写结合民族的灵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卷起的风沙曾湮灭无数辉煌!然而,始终有一群人昂首于天地间!他们是历史的弄潮儿,他们坚守着民族的灵魂,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可称为中国的脊梁。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诚然,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它作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屹立千年,时至今日,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仍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特别是在民族面临危难、人民面对灾难时,这种精神更会得到集中体现。“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

54、,敢说,敢做,敢当。”这是鲁迅精神至上的独立人格的体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国人的告诫,更是对民族灵魂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这有历史的印迹可以作证!所有的辉煌和屈辱我们都会牢记。毛主席曾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要做好时代的弄潮儿。因为我们知道,这辉煌是所有屈辱的血泪支撑起来的,而更为珍贵的便是民族的灵魂!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当代中国似乎正在另辟蹊径。文化在继承和创造上讳莫如深,只在肤浅、入世一途着力,在深度和广度上却干瘪萎缩。看电视节目可知。但就是频道上百,也还

55、是有限,不看者是大多数,在他们,打麻将和拜物也可以排遣生命之无聊,就算是玩物丧志,其好玩程度也超过为拜物而说教的娱乐节目、为正确而说教的谍战肥皂剧。现代中国之精神生活,如果去除小资文化营造的充斥于媒体、旨在鼓励拜物的文艺腔,其实最普遍最具影响力的是麻将和拜物。(选自于坚麻将声里听中国,有删减)材料二相声之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过程。文学史家们早就指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参军戏”并没有直接向现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直至清末民初,相声才在吸纳

56、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中脱颖而出,从行当角色变为艺人本我,从情节的噱头变成叙述或评点的包袱,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民族的喜剧意识。形式的背后是内容观念。数百篇的传统段子,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同是“性情理心”这一群落文化心理纵向深入的过程。物态文化源于性。“食色性也”,这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传统段子展示了近世以来市民意识中比“天理”更重要的“人欲”。不是羞羞答答而是无所顾忌,不是蹙眉颦泣而是笑脸高扬。并且,在欲望不能满足的“悲剧性”中,凸显人性被扭曲的“喜剧性”。梦中婚做梦娶媳妇的幻觉、醋点灯无钱打油的荒唐,无不在“含泪的笑声”中嘲弄

57、、批判现实。行为文化依于情。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父子、夫妻、兄友的伦理秩序因世道骤变变得尔虞我诈、虚情假意。化蜡扦五人义等深刻揭示了伪善的可鄙、陋俗的可笑。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比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毫不逊色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贼说话“贼”没偷成反而“被偷”,小神仙举世皆穷唯江湖术士发迹变泰,描绘着人心不古的一切。精神文化归于心。传统段子在当论酒论赌论哭笑论这诸多“论”中,抒发并释放了市民的愁绪,表述了人们朝不虑夕、六神无主的生存尴尬。当论揭露以实物为抵押的高利贷者,是

58、怎样乘人之危不择手段地敲诈勒索。一件皮袄到了当铺往往被贬得一文不值。各种生意,无论是大是小,都以损人利己为目的。讽刺是传统相声的光华。传统相声的讽刺由情及理,以理驭情,始终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即使对贪官污吏的讽刺,也都令人感到铸就其性格堕落的社会和历史阴影。传统相声还充满着自嘲和自省精神,就在这一省一嘲之间坦露胸怀,寻找心灵的自由,“引起疗救的注意”。显然,作为市民艺术的传统相声,始终在世俗的沟壑里滚动,沾染上许多旧世界的尘埃不足为怪。尤其是深入骨髓的“小市民”趣味,更是其致命的地方;但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摘编自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材料三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随

59、着时空距离的不断压缩、时尚流行的全球同步化,特别是数字化的泛在式存在,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界定,我是谁,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认同。面对日益碎片化的文化现实,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聚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然而,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有所下降。其实,并非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够,也不能抱怨年轻人静不下心。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档。要让今天的年轻人接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重新回到私塾念“子曰”“诗云”不太可行,所以如何找到现代化传承之道至关重要。比如,正在播出的原创文化探秘类节目七十二层奇楼,就将探险寻宝的模式移植到了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中,年轻的观众通过观看节目,既满足了好奇心,

60、也完成了一段追根溯源传统文化的旅程。这个节目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的点点滴滴,涉及文化遗产、民间传说、传统工艺、诗词歌赋,时间上更是从先秦跨越至明末清初。节目制作团队解读文化、解开谜题的过程让年轻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培养起文化自信。(摘编自光明日报评论传统文化应实现当代传播) 梳理文脉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史家们指出,我国古代就有相声,如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等,现代相声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形成于清末民初。B传统相声内容几乎覆盖了近世以来北方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这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在吸纳诸多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C传

61、统相声的精华在于讽刺。这种讽刺由情及理,并且让人感受到造成被讽刺者性格堕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渊源。D传统相声中既有传统艺术,也有世俗糟粕,尤其是“小市民”趣味,是其致命的地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从材料二“从宋代滑稽戏开始,便向戏剧靠拢了”可知,宋代的“滑稽戏”并非古代相声,而应算是戏剧。B项,因果关系于文无据。D项,“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不当,材料二末句只是说“情趣的提高,当伴随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的“另辟蹊径”是说当代中国人在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上变得肤浅、

62、入世,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变得干瘪萎缩。B传统相声中的行为文化依于情。它经常揭示父子、夫妻等之间尔虞我诈的冷酷现实,这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C制度文化据于理。“人理”就是“天理”,传统相声展示了这丑陋卑劣的社会变态。这一点上近世任何一部谴责小说都无法超越。D传统相声是市民艺术,传统段子覆盖的物态文化源于人们生存的需要,相声在“含泪的笑声”中反映“人性”和“人欲”,嘲弄、批判现实。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决定了传统相声的世俗性”错,材料二原文是“传统相声的世俗性决定了它要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延揽人际行

63、为的一切方面。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渗透一切人际关系”,因果倒置。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文化是个抽象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诸子百家学说、文人画、相声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才能活在现代,逐渐为年轻人所接受、热爱。C也有一些人担心,电视节目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是否会喧宾夺主,降低观众对表现对象传统文化的关注度。D从小在视觉文化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对于视觉文化的青睐,让一些人不解,让很多人迷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与材料三论证了同一问

64、题,即如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提高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4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4分)答:_答案简介传统相声形式的整合积淀历程。介绍传统相声的内容观念。简介传统相声中的讽刺特点。传统相声的情趣有待提高。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第一段介绍了从唐代“参军戏”发展到现代相声的过程,即相声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淀过程。第二段总括以下四段,从“性情理心”四个角度阐述了传统相声的内容观念。倒数第二段围绕“讽刺”这个点展开,指出传统相声的讽刺遵循“婉而多讽”的方式。末段指出传统相声应伴随社会文明的进程提高情趣。5面对传统文化,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承?请结合三则材

65、料,说说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示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要传承发扬,对于糟粕我们要弃之如敝履。鼓励与包容不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手段,发现与拓展更多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发挥当代多种媒介的力量,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的呈现。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综合材料一、二,在态度认识上,对待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根据材料三,在措施方法上,一是采取数字化形式,增加原创文化类节目,拉近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二是增进文化认同,扩大文化传播,鼓励多种方式传承。

66、读写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而能够传承延续并对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发扬光大则需要很大的努力,需要一代代的继承与创新,也需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珍宝。如书法,它有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作用,另外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如中国画,它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再如相声,它是一门最擅长与观众进行交流的艺术,演出所产生的剧场效果,往往是其他舞台艺术无法企及的。这些传统文化要想发展好,要与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注重学校教育,更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使

67、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并乐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传统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需要你我共同努力。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

68、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

69、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

70、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71、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

72、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之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三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和希伯来文明。他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但与中国文明放在一起看,他们有着明

73、显的共同点:受地理条件所限,没能发展出成熟的农耕文明,受狩猎、游牧、航海、商业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希腊为例,希腊半岛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主要产物是葡萄和橄榄,为了获取粮食就必须与近东地区进行贸易。爱琴海又极为适合航海,海面岛屿上星罗棋布,目力所及总能看见一两个,因此,即使那时航海技术水平很低,但古希腊人仍然可以利用探索大海受益。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要不断与陌生人打交道,没有发展出熟人文化。非熟人社会中的伦理和人际关系和前述的差序格局不同,称之为“团体格局”:“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

74、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区别不仅在于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层面,更在于二者各自衍生的道德系统。在团体格局中,群己界限分明、团体边界清晰,共享一套公认的伦理道德,对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要求和对待,讲究平等与公正。由此产生的秩序是以契约为基础,注重权利责任相对应划分的法理秩序。(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梳理文脉乡土中国 解答题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西洋“家”的概念界限分明不一样,乡土社会“家”的概念是可伸缩的,甚至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数的人。B与西方社会家庭团体中以夫妇为主轴,两性的

75、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不同,乡土社会中,主轴不在夫妻之间,而在纵的方向上,即父子之间、婆媳之间。C在乡土社会中,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家庭讲究纪律与效率,家有家法,排斥私情,所以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如果事业大,则家的范围可以覆盖更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事业的需要并不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材料二第三段是“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可知家庭存在的原因除事业外还有生育等。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

76、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西洋社会是像一捆一捆柴一样的,被称为团体格局。B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就像石头丢在水面上产生的一圈圈波纹。C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与乡土社会以父子、婆媳这种纵轴为主轴不无关系。D无论是西洋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家都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不仅要完成生育功能,还得实现经济、政治等功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二“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和“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可知,西洋社会并非如此。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77、3分)()A希伯来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希腊文明的发展。B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起源于意大利中部台伯河入海处。C西方是移民社会,陌生人社会需要契约,乡土社会靠长期积累的诚信体系。D在以合作为主旋律的社会背景下,重塑人的乡情乡谊非常重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主要内容是西洋社会是契约社会、团体格局,而乡土社会则不然。C项是唯一能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答:_答案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介绍引入西洋社会家庭团体的特点,在分析乡土社会时作为对比,使分析更透彻更深入。运用了举例论证。举出自己在乡间调查和农家居住的观察

78、实例,增加说理的信度。运用比喻论证使说理透彻明白,如运用“生活堡垒”一词来表示西洋社会的家庭特点,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对深奥难懂的事物加以说明,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灵活多样: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对比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点;运用了举例论证,实例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说理更形象、更透彻。5社会学者进行社会观察与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对比和比较研究是很重要的一点,试分析作者为何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乡土中国。(6分)答:_答案以西方社会为镜可以更好地觉察到乡土中国的特点。假如世界上

79、只有一个人,他是无法认识自己的,他不知道自己是高是矮、是美是丑,只有当他遇到了另一个人,在观察和比较中才能认识自己。我们中华文明就是遭遇了迥异的西方文明后,才认识到自身的独特。费孝通也是在西方接受了社会学训练后,以西方社会为参照系,才写出了乡土中国。如果脱离了中西社会的比较,我们就难以真正理解乡土中国,也难以解答困扰我们的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此题先在题干中点明文章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然后让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解答此题,要先明白对比论证的优点。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

80、而出的论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其优点即可。 读写结合家家,是一个累了有人让你靠,哭了有人听你说,甜了有人与你分享的地方。家,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充满幸福和亲情的地方。不论外面有多冷,只要你回到家里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家不论对谁而言,总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无论你走多远、走到哪里,都会让你牵挂。家对于我们来说,是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放之地。不论房子奢华与否,只要那是属于你的家,只要有那份情在,它就比任何地方都安逸、都舒适。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家也有特定的功能,有共同事业的促进,有两性情感的凝合,有夫妇间的相敬,有长幼之序的礼俗,有父子之情,有婆媳之交这样看来,我们对家的祝福与期待既有情的感性,也有理的清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