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462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盟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是 ( )A因为(wi)瞋怪(chn) 冠心病(gun) 称体裁衣(chn) B尽快(jn) 刁难(nn) 大杂烩(hu) 管窥蠡测(l)C诰命(ho) 处方(ch) 应声虫(yng) 溘然长逝(h)D衍变(yn) 茎叶(jng) 闷葫芦(mn) 同仇敌忾(ki)【答案】A 【解析】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时代光芒的灼射、抚慰心灵的旋律;同样书法要成为彪炳书史的赫赫名作,应该是具象的诗、流动的诗。B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是墨西哥讫今为止最大的基础

2、设施项目,这一项目向社会公布后立即引来全球高铁巨头的竞逐。C在浮躁暄嚣、尘土飞扬中,很多人在为个人奋斗的过程中,渐渐变得好斗、复杂、神经质,要么一脸浑浊,要么面带愁容。D一条浅溪萦绕万康村,平添了几分灵气:清泉山中来,淙淙溪流,汩汩有声,鱼虾嬉戏水藻间;远处,奇峰、怪石、绿植层见叠出。【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A项精粹,萃,从草,本义草丛生的样子,引申聚

3、集、会集。荟萃,同义反复,含义还是聚集。成语出类拔萃中的类与 萃也同义,意为同类,出类拔萃形容超越寻常。粹,从米,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粹白(纯白),精粹 (精美纯粹)引申为精华,即 事物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国粹,国家固有文化中的 精华文粹,文章精华文萃与文粹,不是同义词文萃,义为文章汇集;文粹,义 为文章精华。B项迄今;讫:完结,终了:收。付。截止:起。迄:到,至:起。今。始终(用于“未”或“无”前):未成功。无音信。C项喧嚣;暄(1)温暖,太阳的温暖:妍(天气和暖,景物明媚)。暖。(2)松软,松散:土。馒头很。腾。喧:大声说话,声音杂乱:哗。闹。嚷。腾。嚣。宾夺主。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

4、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对豆蔻年华的姐弟,原本应该正在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从小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软体病 ”而与学校无缘。B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C季羡林在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精通德文、梵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令人侧目而视。D小强在超市购物时,明明把挎包存进了超市的自动寄存柜,准备取走时却发现挎包不胫而走,谁该对此负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使用能力。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用在“姐弟

5、”上,就不正确了。安之若素: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面对困境毫不介意,心情平静。侧目而视: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愤怒、不瞒或畏惧的样子。文中要表达的是“引人注目”的意思,所以望文生义。不胫而走:胫:小腿。走:跑。形容没有腿却能跑。原喻贤才投奔慕贤者。比喻消息无需推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传播迅速。亦作“无胫而行”、“无足而走”、“无胫而走”。这个成语的对象时“消息”,此题属于对象用错。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双十一”期间,许多

6、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B推动“新中装”,其中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确立推动中式服装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中形成中式服装的流行氛围,让广大人民喜欢、认同、穿着中式风格的服装。C近日伦敦高等法院裁决,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被指控抄袭另一畅销书著作权的罪名不能成立。D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

7、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A项“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B逻辑关系错,应为“认同、喜欢、穿着”; C“抄袭著作权”搭配不当,应删去“著作权”,或把“抄袭”改为“侵犯”。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退为进,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

8、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 。 。 。 。 。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A B C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前后文之间传递的信息。前文说“懂得以进为退”就是后面的“学会妥协”,首先选。接下来前文说“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就是指后面的“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选。是对的总结。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

9、层级为表达运用E。6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答:二十四史是_【答案】二十四史是以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为目的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记录的纪传体正史。【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速读题干“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得出句子的中心词“二十四史“;然后再读所给的句子,抽出关于中心词的特征的词“以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为目的

10、”“正史”“纪传体“记录是比较系统的”;最后根据语法关系确定排列顺序:二十四史是以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为目的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比较系统的记录的纪传体正史。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7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提取出四个关键词,概括莫迪亚诺的小说的特点,不超过18个字。“新寓言派”小说家们追求的哲理,与前辈大师的哲理不同,他们笔下的哲理似乎没有什么系统可言,不谋求建立某种主义或思想体系。这一特点在莫迪亚诺的作品中体现得似乎最清楚。寻找、探求本是他早期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因素。不同作品的主人公或是找避难所,或是找往昔,或是找亲人。当莫迪亚诺面对人类命定的、悲剧性的生

11、存状况时,他没有“有所作为”的反抗,只有悲天悯人的伤感情怀。莫迪亚诺的小说,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答案】追求哲理 寻找探求 悲天悯人 象征手法【解析】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谣言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没有根据的谣言。这个时候,如何让人相信正确的事实?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事实告诉那些误信了谣言的人,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信念,那你就太天真了。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文章,声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与自闭症存在相关性。西方社会的许多家长由此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

12、然而,安德鲁的报告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作者也因为存在学术不端而被吊销了行医资格。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都对此作出了专门的说明。然而,201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政治科学研究者布伦登奈恩及同事随机选择了1700多名父母,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岁以下。针对三联疫苗的传言,这些父母接受了呈现事实的各种不同的干预方式,结果无一有效。不仅如此,这些辟谣措施还可能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项研究中也曾发现。当时他考察了媒体对政治家说法的纠正会产生什么作用。结果他发现,政治家的支持者看到纠正信息之后,会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说法。这种现象被称为“逆火效应”。心理学家对此有一套解释。在日常的沟通中,人

13、们有一个“隐性的规范”,即默认对方跟你说的话是真诚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显著的反面证据让你对此产生怀疑。根据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芬解释说,尽管人们可以对一个信念产生怀疑,但这需要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时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绝它的,因为并没有突出的标志物提醒听者对它产生怀疑。甚至,一部分学者还提出,一个人如果要理解一个说法,那么他必须至少暂时性地接受这个说法为“真”。换句话说,“相信”是人类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心理学家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即便一个错误说法被修正,它在人脑中的影响也可以是持续性的。

14、对于已经接受了错误信息的人来说,让他们回复到从未接触过的状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心理学家提出了“自我肯定理理论”它指的是,人们有动力去维护自我的完整性。基于这种理论,奈恩正在尝试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纠正错误信念:不是着眼于告诉人们正确的事实,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说,他已经发现,如果先让人们回忆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刻,再让他们去接触那些意见分歧很大的话题,比如气候变化,那么人们就会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然而,不可能每次在纠正人们错误认知的时候先让他们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感觉良好的时刻。对此,奈恩给出的是另一种解决方案。比如围

15、绕埃博拉病毒,非洲出现了许多谣言。有人认为这种病毒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是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认为它是西方人士带入的。面对这种情况,仅仅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学事实是不足以改变人们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种相对耗时但也许会更有效的方法:跟当地被人们信任的社区领袖合作,一个一个村子做工作。但愿这是一种良法。8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逆火效应”的一项是( )A2008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的传言在短信圈大量转发,四川省农业厅发布辟谣公告,却导致全国范围内柑橘滞销。 B2010年2月,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尽管有部分人不相信,但还是有数

16、百万群众走上街头“躲避地震”。 C2011年3月,日本福岛因大地震而发生核泄露,有人在QQ群称食盐中的碘可防止核辐射,尽管媒体和专家解释这毫无依据,可还是引发了全国上下的抢盐潮。 D2014年,在微信群里疯传牙膏底部的颜色条表示它的天然或化学成分含量,许多入在看过电视解释两者毫无关联后,反而到超市购买时更青睐绿色条的牙膏。 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人们的错误接受,正面呈现事实的辟谣措施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在研究人员看来,这可能与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机制有关。 B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显著的依据提醒听者,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往往会相信它是真诚可信的,并在此前提下去理解它。 C在奈

17、恩看来,那些不敢给孩子打三联疫苗的家长和那些政治家的支持者,虽然涉及领域不同,但对正面纠正信息的反应都不是令人欣喜的。 D奈恩正尝试一种不同常规的辟谣方式,即纠正错误信念时,把着力点放在人们对自我的信念上,那么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时或许会变得更加开放。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恩选择孩子在1 7岁以下的父母作为干预对象,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高。 B奈恩针对非洲围绕埃博拉病毒的谣言所提出的另一套方案,正是基于“逆火效应”和“亲其人,信其道”的心理原理,让当地人更容易改变自己的信念。 C已经接收错误信息的人

18、,想让他们回复到未接触过的状态,不是毫无可能,但鉴于错误说法在人脑中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这种“清零”会非常困难。 D谣言在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心理学家的研究,各国政府在辟谣时只提供科学事实以澄清真,相或采取强制措施打击传谣者,未必是有效之举。 【答案】8B 9D10A【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逆火效应”是指人们见到纠正信息时,更加相信原先的信息。考点:理解文中

19、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人们“在接受不同观点上变得更加开放”是奈恩的发现,并非预期的“或许”。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0试题分析: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A“是因为他们的孩子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体质相对较弱,引发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概率高”原因理

20、解有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文学类文本阅读又见边关芦花翩翩飞 闭剑东伴着习习江风,迎着冉冉秋阳,伫立于巍峨的中越红河大桥,静观,桥之下,红河畔,融融芦花正飞舞。飘逸又洒脱,甚是壮阔。芦花是秋天的精灵,这话不假。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五谷丰登的丰收美景。但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芦苇不是人类种植的花草树木,注定不会轻易屈服于人类的招呼使唤,哪怕刀砍火焚乃至挖根,芦苇依旧是以倔强到

21、了极点的姿态来回敬人类。又是一年深秋时,边关芦花漫天飞。飘飘的芦絮,摇弋着动感的舞姿,放飞憋了一年的心事,在飒飒秋风中,去追逐那注定要让它们亢奋一生的梦想,去寻觅另外的生命芳草地。也许,待到明年开春时,一棵棵柔弱的芦草就顽强地生长开来了,慢慢地,经受大自然的残酷考验;迅速地,汲取大地精华,不出几年,它们也会成长为独霸一方的野草。从宽敞的中越红河大桥沿着红河东流的方向一路远眺,眼帘中,总是会跳跃着红河芦花的英姿,总是荡漾着芦苇的轻浪。又是一年深秋时,芦花正开得如痴如醉。开得如痴如醉的芦花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闻名

22、全国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白雪皑皑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着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河口的芦苇因为是沿着界河一线生长,所以就成了事实上的边关芦苇,边关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流血和牺牲,更不会缺乏刚强和傲骨,所以这里的芦苇也就多了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每每看到芦苇

23、骄傲无比地开花了,我总会给予它们最热烈的歌颂。为心中那汩汩而萌的感动。我心中关于芦苇的感动是源远流长的。很小很小的时候,太调皮的我总是难免挨上父亲的芦鞭抽打,那鞭子就是一根光滑的芦苇,打在身上那是揪心的疼啊。稍大,就喜欢折腾芦苇了,有一种报复的意味,喜欢折断它们、腰斩它们乃至是焚烧它们。只是后来听说芦苇对农民来说是有大用处的,我才慢慢停止了对芦苇的“暴行”,慢慢地我也在萌发对芦苇的爱好之情。不用说,芦苇丛中的鸟窝就够自己乐的了,更何况是春天时那鲜嫩的芦笋呢。再后来,读懂了诗经蒹葭篇,于是独自一人的时候,经常会那么吟诵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久而久之,一种盎

24、然的美、一样曼妙的情思便悠然而萌了,穗絮飘曳,景色迷朦,心里则浮起一缕缕情思,柔美而又凄楚,令人无法抗拒。是啊!芦苇真的是一种让人着迷的植物,据十七世纪法国最卓越的数理科学家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大自然数十万种植物,为什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偏偏要把人比喻成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呢,为什么不是其它的一种植物,而偏偏是大自然中极为平凡普通的芦苇,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许以我之拙见,是难以真正悟透其中的涵义的,但是如果能从这句话中悟出一些独特的人生见解,我想这样的思想之旅应该是值得称道的。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

25、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11在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芦花是秋天的精灵”?12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的句子。13文章第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4文章第段中作者引述了布莱兹帕斯卡尔的说法: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15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答案】11芦苇历经了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将羊收的秋天变成了芦苇的盛大节日;具有不同于农作物的清爽怡人的美妙感受;不屈服于人类的使唤

26、,以倔强到极点的姿态回敬人类。12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深秋的河口和北方天气的对比,突出了河口气候的凉爽怡人;借助拟人的修辞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河口芦花的美,表现了其气势逼人、绝不不服输的精神。13写了作者对芦苇由报复到喜爱的经历。这样写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芦苇的形象,增强了真切感;引述诗经中的诗句,增添了芦苇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章富有文采;为下文写芦苇之思做铺垫。14一芦草是柔弱的,但能顽强生长,能经受住残酷的考验,汲取大地精华,成为一方美景;芦苇不择环境,具有军人般的刚强和傲骨;芦苇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一种盎然的美,是大自然伟大的斗士。15考生结合相应段落并联系实际回答,言之

27、成理即可。【解析】11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 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 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来说, 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 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 “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还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 面的语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 涵;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

28、评价 D。12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 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 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语言的技 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 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3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 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 下文起到了什么样

29、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 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 “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 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 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4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 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15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很大,言之成理即可。做题时,速读

30、题干“作者人生态度的感悟”首先找到作者人生态度在文中的有关语句“是的,芦苇的确是一样令人费解并敬佩的植物。它们自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锲而不舍,它们给人展示的是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所向披靡。面对着这大自然中伟大的生命斗士,我不得不陷入了持久的感动”;然后参照词语段联系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苦斋记(明)刘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

31、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32、。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刘子

33、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1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中:遭受。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族:众多。C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已:治疗。D间则蹑屐登崖间:间或。17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积水成山,风雨兴焉B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燕坐于华堂之上海运则将徙于南冥D彼之苦,吾之乐句读之不知1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是一篇书斋记,起笔交代苦斋方位,第二段写苦斋环境,之后写苦斋生活概况和苦乐志趣,最后点明作记由来,“苦”字成为全文的脉络,贯穿始终。B文中举膏粱子弟

34、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C文章情缘景生、由物及人,前一部分的景、物与后一部分人事、情理浑然一体,既刻画了风物,阐明了哲理,也洋溢着章溢先生及其从者与自然亲近的“苦生活”中的无限乐趣。D作者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19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3分)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 哉2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

35、。人莫知其乐也。(3分)(2)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4分)【答案】16D17B18B19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20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传出来,他就拍打石头来唱和,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采分点:“拊”、“和”,句子通顺1分。)即使想效仿农夫仆隶,局促不安逃匿隐藏,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偷生而不可得,岂不是以前的快乐,成为现在的痛苦了吗?(采分点:“虽”、“窜伏”、反问句式,句子通顺1分。)【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

36、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D“间则蹑屐登崖”译为“间或踏着木底鞋登上山崖,靠着大树放声长啸”,明显不符合语境,“间”应该译为“有时”。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试题分析:B而:表转折。A焉: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C于:介词,在;介词,到。D之: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

37、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1

38、8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经过比较可知B。后一句有误,“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原文并未有此含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9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39、。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根据大意即可划分。本句论述的是“苦与乐”的辩证关系,“人”为主语,开头是“者也”也判断句,“知”、“不知”为谓语动词。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0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拊”结合“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译为”拍掌、拍打“。“和”结合“倚歌而和之”赤壁

40、赋译为“应和”。“虽”译为“即使”。“窜伏”根据“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偷生而不可得,岂不是以前的快乐,成为现在的痛苦了吗?”译为“逃匿隐藏”。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子。房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在匡山的峰巅。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的地方,剑溪的水从这里发源。匡山的四周陡峭的岩壁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色的石头,外边高,中间低。山下白云缭绕,山上北风呼啸。大风从北边吹来,大概滋味不能甘甜却容易苦涩,所以山上的植物也受到影响,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而苦味的植物也乐于生长在这里。就这样,鲜支、黄蘖、苦楝、侧柏这些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

41、这些野草,地黄、游冬、葴、芑这些野菜,槠、栎、草斗的果实,楛竹的嫩笋,没有不是成丛地分布,罗列生长的。野蜂在它们中间筑巢,采花粉酿蜜,蜜的味道也是苦的,山里的方言称它黄杜,初尝时很苦以致难以下咽,过后就更觉得香甜,能够治疗淤积在体内的热毒,解除燥热心烦的病。那里的槚茶也比普通的茶叶苦涩。那里的水流都从石缝间冲刷而出,水源汩汩滔滔,水流湍急曲折,注入大峡谷。水中有很多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像吹沙鱼一样,味道苦涩又有一点辣味,吃这种鱼可以醒酒。山离开人住的地方比较远,只有章溢先生乐于在山中游赏,他的随从大多因早晚来回奔波而感到艰难,先生于是就选择那低洼的地方筑室定居。带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除除脱落的笋

42、壳来种植粟米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踏着木底鞋登上山崖,靠着大树放声长啸,有时向下走,靠近清凉的溪水。听到樵夫的歌声从树林里飞出,就击打石头随着唱。没有谁懂得他的乐趣。章溢先生说:“乐与苦,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人们懂得快乐是快乐的,却不懂得痛苦也是快乐的,人们懂得因快乐的事物而快乐,却不懂得痛苦是从快乐中产生的,那么快乐与痛苦相互间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吃膏粱的子弟,在华美的厅堂上安坐,口中没有品尝过野菜的味道,身子没有经历农耕的辛劳,睡觉一定要双层的被褥,吃饭一定要珍馐美食,出入一定要仆役相拥,这是常人所说的快乐;有朝一日好运到头福气停止,出现难以预料的困苦,却不懂得喝琼浆

43、吃美味的肚肠,不可用它装满粗劣的饭食,铺着柔软的垫褥,盖着温暖的被子的身体,不可以穿草编衣服御寒,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不得伸展躯体,上窜下伏,在草木丛生的地方苟且保命也不可能,难道不是往昔的快乐变成了今天的痛苦吗?所以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人的痛苦,是我的快乐,而那些人快乐,是我的痛苦。我听说井水因甘洌而干涸,李子因苦涩而保存,夫差因沉湎酒色而灭亡,勾践因卧薪尝胆而兴盛,不也如同这样吗?我听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他的书斋取名叫“苦斋”,写了这篇苦斋记。(二)古代诗歌鉴赏腊梅高荷少熔蜡泪装应似,多爇

44、龙涎臭不如。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 爇,音ru;点燃,焚烧。龙涎:一种名香。 21腊梅诗的前两句描写腊梅的哪些特点?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些特点的?(3分) 22诗的三、四两句妙语传神,清代姚埙连称“奇特”,认为是“咏物中之仅见者”,请做简要赏析。(4分)【答案】21(1)高荷诗的前两句,第一句比喻,从视觉写蜡梅的色,色黄如蜡;第二句对比,从嗅觉写蜡梅的香,写梅香胜过龙涎。 22 拟人的手法。 蜡梅只怕春风耍了什么心机,先来报春,所以,赶紧在夜里绽开,抢在春风前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梅花不甘落后的可爱。或:蜡梅只怕春风有什么机要的事情,顾不上报春,所以就为春风着想,自己来绽放报春。从这里

45、可以看出梅花的善解人意,惹人怜爱。【解析】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意象特征和手法的题目,意象的特征扣住诗中的注释中的词语“名香”,描写的角度是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是描写的角度和手法,手法主要是比喻和对比。首二句从色、香两方面刻画蜡梅外形:蜡梅色黄似蜡,熔化一点蜡汁来装点花朵,应该就像这个样子。至于蜡梅香气之浓郁,即使点上很多龙涎名香,也比不上它。应该指出,这两句诗级然比较准确地写出了蜡梅的色、香,但是写得并不高明。黄如蜡汁,香胜龙涎,显得呆板而缺乏神采。如果全诗都象这样写,那么这将是一首平庸之作。但是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他笔锋一转,抛开蜡梅的形态,写它开花的过程。古人

46、用蜡封书信作丸状以传递机密,取其易带且能防湿,蜡梅的花蕾形似蜡丸。诗人说:经过一夜春风,有几朵花蕾已诉苞开放了,大概是春风有什么机密要从这“蜡丸”中探取,所以把它们吹开了。这两句想象奇特新颖,出人意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拟人的手法,

47、答题时分析手法和效果。咏物诗一般只描写静态的物体,所以较难写得流动多姿,这首诗却选择了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描写的重点:蜡丸似的花蕾在春风中绽开。诗人展现出来的不是一幅静止的图画,而是一组活动的镜头,不但春风彼赋予了人的感情,而且蜡梅本身也显得生机勃勃。这样,诗人就突破了“形似”的局限,写出了蜡梅的神态。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化经典鉴赏“盖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后之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然而知其为恶而后进乎善以至于圣人,

48、故能启伪以化性,使之终于为善而不为恶,则是圣人者,其性亦未尝善欤?”(叶适习学记言序目)23根据材料判断,叶适的话引述了孟子的“ ” 思想和荀子的“ ”思想 。24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对叶适的思想作客观的论述。 【答案】23孟子的“性本善”或“性善说” 和荀子的“性本恶”或“性恶说”24叶适一方面批判了孟子性善论的片面性,认为以心性为宗主的结果造成了性与客观事物的相互脱离,也就违背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内外交相成之道”。一方面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启伪化性”、去恶为善,最终可以起到“为恶而不为善”的作用。【解析】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学常、筛选和整合能力。

49、首先学生对于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文段的有关语句来判断“以性为善,自孟子始”“然而知其为恶而后进乎善以至于圣人,故能启伪以化性,使之终于为善而不为恶”;最后概括为:孟子的“性本善”或“性善说” 和荀子的“性本恶”或“性恶说”。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首先找出能够反映作者观点的语句,关于孟子“性本善“的看法:“然后之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而专以心性为宗,致虚意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之道废矣”;关于荀子“性本恶”的看法“然而知其为恶而后进乎善以至于圣人,故能启伪以

50、化性,使之终于为善而不为恶,则是圣人者,其性亦未尝善欤”;然后分条概括:叶适一方面批判了孟子性善论的片面性,认为以心性为宗主的结果造成了性与客观事物的相互脱离,也就违背了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内外交相成之道”。一方面对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对“启伪化性”、去恶为善,最终可以起到“为恶而不为善”的作用。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篇名句默写(只选做3小题)(1)但以刘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司马迁报任安书)(3)沧浪之水清兮, ;沧浪之水浊兮 。(渔父)(4)吾恐季孙之忧, , 。

51、(论语)(5) , ,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答案】(1)日薄西山,气息奄奄;(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可以濯吾衣,可以濯吾足;(4)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5)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薄”“奄”“濯”“颛臾”“萧墙”“隔”“疏”等,其中第二句要注意虚词“之”;第三句“以”不要遗漏;第四句“而”“之”“也”。所以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五、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蜘蛛网上。一只蜜蜂忙着

52、采蜜,撞在在蛛网上。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蝴蝶叹口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法子掌握方向!”蜜蜂叹口气说:“都怪那炫目的阳光,使我没法子看清蛛网!”蜘蛛说:“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动送上来的。你们也一样,要怪只能怪自己。”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学会对自己负责有人生于富贵之家,却成了一贫如洗的穷汉;有人生于诗书世家,却站在目不识丁者 之列;有人生于帝王之家,却苦求为一布衣而不得。他们责备他人或苛求命运,却自命不凡地吟诵着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诉说

53、着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然而他们为自己做了什么呢?他们既没有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也没有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更没有对自己负责。 小仲马初涉文坛时,屡屡碰壁。他的父亲大仲马对他说:“如果你写上你是大仲马的儿子,情况或许会好一点。”“不,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摘到的苹果不甜。”小仲马为自己拟了大量笔名,以免使人把他与大仲马连在一起。终于,他的茶花女问世出版,一鸣惊人,堪与其父的基督山伯爵相提并论。小仲马抱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苛求父亲的帮助,不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泪水打拼出自己的事业,这是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更对自己的八斗之才负责。仲永不对自己的才华负责,将其当作哗众取宠的资本,结果文坛上只留下

54、了警示世人的伤仲永。而西蜀的阿斗,东吴的孙皓,南唐的李煜,则是臵家国于不顾,或沉迷酒色或残暴凶恶或沉湎于风花雪月。而蜀国后主孟昶更是自甘堕落,14 万大军在区区 3 万宋军前投降,只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千古嘲讽。 他们没有对自己负责,他们没有用自己的努力,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承担起责任, 是十足的懦夫!倒让人对毫无权柄却自强不息力图变法的光绪帝肃然起敬。 生在顺境中的人尚且对自己负责,而身处逆境中的人更应自强不息,对自己的命运负 责,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问的陈胜、吴广,在报馆中孜孜求学的狄更斯,在火车 上专心致志实验的爱迪生,惜时发愤在厕所里读书的童第周,哪一个不是

55、对自己的命运、 才华负责?命运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他们却用来寻找光明! 朋友,行动起来!鼓起你的勇气,激起你的热情,让日月为证,让头脑定夺,用你的行动对自己负责!【解析】试题分析:以上是一则寓言。每个人的成长中总有过失和挫折,不敢承担错误,是勇气太少。出这道题是希望学生反思自己,与自己沟通,学会责任和承担。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类似于蝴蝶与蜻蜓的经历? 我们又是怎么认识的? 蜘蛛的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关键句是蝴蝶、蜻蜓、蜘蛛的话语,而其中最关键的句子则是“要怪只能怪自己”。由此得出然而这只小鸟缺乏忧患意识,一得意便忘形,它不知道外面除了寒冷,还有更大的危险在等待着它。“它温暖而快活地躺着,不

56、久开始唱起歌来。” 它太贪图安逸了,不知道“黄雀在后”,“循着歌声,猫很快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所以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 当你躺在粪堆里的时候, 最好把嘴巴闭上。 所谓“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也。把握住了材料的内涵,联系实际,就可以从多角度立意, 如“并不是每一个往你身上拉大粪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不是每个把你从粪堆里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是一种立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一种立意,其它还有“幸福和灾难同在”、“辱骂也是一种爱护”等等,只要角度合适,不偏离材料中心意思,都可以。寓言类的材料作文,还是贵在说理,但说理一定要有深度,看一个高中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如何。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