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9 古代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大题突破透析】【例1】2009年高考上海卷第31题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成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1)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3)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此题考查的内容是中国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近代的发展演变历程。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奠定的。孔子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仁是礼的内在品德,礼是仁的外在规范。战国时期孟子发展孔子的“仁”,形成“仁政”思想;荀子发展孔子的“礼”,吸收法家
2、思想,形成“礼法”思想。汉初,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高度重视礼制和教化,成为官方哲学。唐代后期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朱温绝唐,礼乐崩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引起儒者的反思,以韩愈为代表的士人认为过分重视礼乐、过于强调教化的传统儒学显然行不通,应该从“外王”之路转向“内圣”之道,荀子、董仲舒思想遭到贬抑,孟子“升格”。于是,宋代理学兴起,以天理为基础,正心诚意为核心,以修身养性为根本,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是一种不同于汉唐儒学的新儒学。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思潮的冲击下,按儒家思想制定的各种内政外交政策在近代均告失败,儒家思想的
3、权威性和影响力大不如前,遭到质疑,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旧思想、旧文化的代表遭到批判。【参考答案】(1)以仁最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2)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了新高峰。(3)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例2】2010年高考重庆卷第38题第(1)问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
4、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本题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1)问要求依据材料说明,一定要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参考答案】(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过关实战训练】1. 公元前45年,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在图斯库勒论辩中说:“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
5、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可谓至圣矣!”(1)西塞罗说“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意指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研究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转换?简要分析发生这一转换的时代背景。(2)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意指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国家的正统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政治角度说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和司马迁评价孔子的视角有何不同?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就其评价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6、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摘自(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儒家学说)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7、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摘自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学习思考”(1)材料一提出的“晚周时期的大动乱”给思想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什么?儒家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2)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为
8、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期“迂阔难行”的儒家学说为什么自汉武帝时代起能成为正统思想?其社会影响如何?(3)宋明时期,儒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使其“正宗思想”更为巩固?(4)材料三中说的“思想界的活跃”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些思想家中明确提出“工商皆本”思想的是谁?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深刻的社会根源?3. 宋明时期我国文化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理学使人们的思想日益僵化,而文学艺术则争奇斗艳,充满了活力。(1)何兆武先生认为,宋儒理学曾给我们的民族精神裹上了小脚,其中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就是十分突出的一个表现。当时的“正统”观念有哪些?分析理学“给我们的民族精神裹上了小脚”的主要原因。(2)人们普遍
9、认为,宋明时期主流文学的表达形式体现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当时主流文学的表达形式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文学形式平民化的社会原因。(3)以明朝为例,说明僵化的思想与活跃的文学艺术共存的原因。【参考答案】1. (1)他将哲学从自然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衰败之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隐患。(2)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为了从思想上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3)西塞罗从哲学的角度、司马迁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西塞罗生活在罗马帝国征服希腊的时代,希腊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司
10、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文化政策对其评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 (1)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原因: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有利于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专门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争霸的局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学术环境相对宽松活泼;私家学者集团兴起。儒家的原则: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以及后来孟子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的“仁政”学说“和为贵”“礼”的思想主张都起到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作用。(2)汉武帝采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开始“被捧为独尊”。原因:汉武帝时,高度集权的专
11、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形成,需要有“大一统”的思想为根基;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其中“天人感应”等思想比较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学说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3)鉴于汉代以来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的情况,北宋以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逐渐形成了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而称为“理学”。理学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体系。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
12、自我修养和“三纲五常”的道统论,被誉为儒学一代宗师,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明代的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提出“致良知”观点。这些变化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4)体现:这些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对封建的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家是黄宗羲。根源: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重农抑商”的思想受到尖锐挑战,于是“工商皆本”的思想应运而生。3. (1)“三纲五常”的观念。主要原因:南宋末年起理学变成了官学;朱熹等人吸收了佛教与道教的教义,并以从众、从俗的原则修改了孔子推崇的礼仪,使正统的观念深入人心。(2)词、话本和小说。长短句、便于歌咏和抒发情感的词,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描述世故人情的小说,适应了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宋明时期,政治领域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宋词和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明朝为适应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的政治体制,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并呈现出日益僵化的发展趋势;有思想的文人为避免政治的迫害借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促进了文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