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适应性练习(二)经济史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的准确含义是A商朝的青铜业繁盛 B商朝的政治开明 C商都的商业繁荣 D商朝的交通便利2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ABCD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的突出表现是A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B双色套印技术的广泛传播C在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D江浙地区市镇的蓬勃兴起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和重要表现,它的提高的重
2、要前提是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市场扩大 C粮食产量提高D农作物品种增多赋税是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5我国古代一整套赋税制度形成的标志是A西周贡赋的征收B西汉编户制度的施行C隋唐租庸调制的推行D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6唐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在富民的同时也使国家富强起来了。它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 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府兵制得到巩固 土地兼并明显减少ABCD7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正确的是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C否定了土地兼并D官僚、地主也纳税8明朝一条鞭法中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的产生”的内容是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
3、平均摊入田赋C赋役征收白银D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9“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当时都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A只征收实物 B、交纳货币地租 C、按田亩多少收税 D、限制了高利贷盘剥10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 频减赋”。其具体做法是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税其多” 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 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根据所学经济史中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回答11战国时期,手工业专著考工记出现的最基本的条件是A手工业技术的发展B农业生产的发展C政府对手工业管理经验的总结
4、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12下列有关隋唐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能制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出现了秘色瓷 治铸业发明了灌钢法 丝织业吸收了波斯技术 制瓷业分布不均衡,主要在江南AB CD13“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A生产工具的革新 B生产规模的扩大 C生产技术的提高 D分工日益细密14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一材料不能反映当时A工匠技术水平 B、出现劳务市场 C、实行计时工资 D、存在失业现象经济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又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相关史实回
5、答15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以下哪一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工程的兴修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16下列水利工程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韩国人在秦国修筑的以该水工姓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在江淮和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 孙叔敖主持修筑的水利工程 开凿广通渠利于运输灌溉 沟通湘水和离水以解决粮食运输的水利工程AYBCCYD17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是赋役征银推行更名田实行“海禁”对商品征
6、收重税ABCD18下列情况的出现与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的是传奇小说君主专制加强一条鞭法民主思想的出现ABCD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托足焉。”汉书贾邹枚路传 材料二 秦朝陆上主要交通图 材料三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请回答:(共13分) (1)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秦朝对中国古代交通事业所作的主要贡献,分析这些贡献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4分) (2)汉朝与隋朝时期,我国的内外交通获得了新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
7、出其突出表现。(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我国交通事业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我国古代交通的发展趋势。(2分)20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目标,并且首度把中部范围划分为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六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宋代因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注:“苏湖”是指苏州和湖州;“湖广”是指湖南、湖北等地。) 据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图一图二材料二 中部地区在民主
8、革命中曾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下列三图为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材料三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制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国史请回答:(共14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民谚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材料二中三幅
9、图片分别是指什么重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部地区的这三件大事在民主革命中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6分) (3)材料三表明,中部曾走在改革的前列。当时,中国农村实行了什么重大改革措施?这一改革措施使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4)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正在成为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从经济角度说明这一经济增长极的主要优势。(3分)经济史答案19(1)贡献:首开我国道路和车轨标准化的先河;开辟各条交通干线,形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沟通全国交通网络)。(2分)作用:、便利交通往来,促进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的通
10、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2分) (2)汉:张骞开通了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2分)隋:开通了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1分) (3)特点: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陆路、海路并进;形成几个交通中心,如陆路的长安与洛阳;海路的登州、扬州、广州。(答出其中二点得2分,如有其他,言之有理均可)原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经济空前繁荣;文化辉煌灿烂;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政府对外商的
11、开明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等。(答出其中二点得2分,如有其他,言之有理均可) (4)趋势:从陆路到水路、海路;从贯穿全国沟通中外的交通网络。(2分)20(1)明清时期,江南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新品种玉米和番薯等高产农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明清政府鼓励垦荒的政策,长江中游地区(江汉平原等地)的大量土地得到开发;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写出其中两点即可得2分) (2)图一: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1分) 武昌起义胜利,湖北军政府建立。在其影响下,全国许多省份纷纷
12、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分,语言表述不求相同,意思相近即可)图二:北伐战争;(1分)期间,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南昌等重要城市,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推向长江流域,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高涨如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1分,语言表述不求相同,意思相近即可)图三:解放战争时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或战略反攻开始)。(1分)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后,建立起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三块根据地,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扭转了全国战局,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1分,语言表述不求相同,意思相近即可)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1分)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2分) (4)优势: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洋务运动时,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总局;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较为集中地区之一尤其是武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是新中国重要的钢铁、制造工业基地,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影响较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