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思奇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及其当代价值冯晶【摘 要】文章阐述了艾思奇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评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庸俗的进化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主观唯心论者“应付环境”的方法,而不是科学方法。探析艾思奇评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当代价值: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摒弃不良思想影响;有利于树立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观念;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关键词】艾思奇;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全盘西化”;批判;文化近年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在我国愈演愈烈。它主张废除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地学习、接受西
2、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一切事物。如何正确认识,看待这一思潮?本文阐释了我国哲学家艾思奇先生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从哲学角度进行的评判,这既有利于当前人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将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形成自己的文化观,也对壮大我国的文化事业,改善当前社会的人文氛围,增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赞许大有裨益。一、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含义及特点要理解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首先,应该了解虚无主义。“虚无主义”一词来自于西方,它是指最高价值消失,需要对事物的价值进行重新评判、重新定位,这样就形成了虚无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要有阶级性、时代性、欺骗性、激进型的特点。在我国,民族文
3、化虚无主义是指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十分支持和赞同,而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予以根本否定。其主要表现为“全盘西化”论。究其根源,是一种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二、艾思奇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评判事物是相互联系着的,我们在前人创造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生活、奋斗。历史也是这样,不断传承,过去的现实是现在的历史,现在的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不能武断地割断过去与现在的联系,而应该以具体地、历史地、现实地态度来分析事物,文化也不例外。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却不根据国情、时代环境具体地分析,盲目地尊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贬低我们民族世代传承下来的一切文化,艾思奇对此展开全面评判。1、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主观唯心
4、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以经验为基础,以有用与否作为是否是真理的标准,不认同物质世界的客观必然性。但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没有顺从他们的思想发展,他们替帝国主义“涂抹”脂粉的做法也没有阻止中国的胜利,实践证明,这些思想违背了唯物主义原则,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因此不会成为现实。针对当时提出的“与个人的需要、欲望、目的和能力相互作用中,环境才存在”的观点,1艾思奇指出,他们并没有把“环境”看成是客观的,不依存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实在物,而认为环境只有在人的主观感受的作用下才能存在,这很明显是主观唯心主义。2、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庸俗的进化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认为解决问题应该是某一个具体
5、问题的解决,改造应该是一点一滴的改造,而不是“根本改造”。艾思奇指出,这种思想表面上看像是尊重科学规律,实际上是在用进化论原理对当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阐述,但是人在本质上已不同于动物或其他任何的生物。因此不能用生物界的规律来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把人归结到生物界的进化规律之中,这样既是对人类社会的误读,也是对生物进化论的误读。其次,社会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当时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已经异常残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只有进行革命,才可以彻底推翻这种压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因此,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是一种庸俗的进化思想。3、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是主观唯心论者“应付环境”的方法,而不是科
6、学方法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把理论研究的方法概括为三个步骤:“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事实。”2针对此,艾思奇指出:实用主义的方法不能够帮我们发现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不是科学的方法,是帮资本主义者“应付环境”的方法。艾思奇将实用主义的表现方式和其主观唯心论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展开分析,有力揭露了其反科学的本性。第一,仅仅从事实下手,并不是科学的方法,因为事实和证据只是科学方法的起点,而更重要的是去分析客观存在的事实,找出其中的客观规律。如果只谈“事实”,就可能会夸大事实,结果就会导致只承认偶然的、表面的事实,却看不到事物的根本属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也就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7、。第二,关于假设的问题。艾思奇认为“制定科学的假设,必须以谨严为原则,而不应该以大胆为原则。”3如有人为了帮资本主义“应付”人民革命运动,武断地说帝国主义者也希望中国能够实现统一,有和平的内部环境,并且没有侵略中国,极力鼓吹资本主义的好。这种大胆的假设根本就是错误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对一切旧事物的重新估价”、“以不盲从,不调和,整理国故的态度对待中国旧的思想学说”,他的整理旧思想,即是从消极方面对孔子和旧思想进行打击,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明的否定,“我很不客气的指摘我们的东方文明,很热烈的颂扬西洋近代文明。”4而艾思奇对此给予了回击:这种阻止我们为了今天
8、的革命实践目的来研究过去的做法,不懂得新思想是在新的进步阶级基础上的新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反应。5这种文化观存在极端、片面的倾向: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完全抹杀中国悠久文化存在的必要性,没有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文化,犯了形而上的错误。三、艾思奇批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当代价值1、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想,摒弃不良思想影响当前,我国许多大学生受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认为国外什么都好,中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弊端。而没有认识到当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在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短短的七十年日新月异,盲目的和资本主义已发展几百年的发达国家相比是不客观的。也
9、有部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还有的大学生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能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观,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些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确思想的形成,良好价值观的树立,对自身来讲,这有利于个人良好人格的养成,对社会来讲,社会更需要大批正能量的人来引领社会风气。艾思奇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一些理论、原则错误,看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非科学的真面目。同时,我们要结合当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主客观原因,真正改变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发生作用的条件,有力地摒弃这种思想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为他们的成才之路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2、有
10、利于树立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观念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反对一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倡导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艾思奇予以有力的批判。他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即在自由开放精神之下使思想文化进步,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能够满足新的历史时代的需要,使全国各族人民能够把握新的各种思想文化。我们要能够正确把握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的、对当今社会有益的成果,我们不是要反对过去的一切文化,而是提倡去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保留下积极的,有社会价值的文化,并将这些文化加以利用,为人民造福。我们更要放下观念上的偏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正确看待、分析各种文化,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
11、路”的精神核心,不正是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态度的真实写照吗?同时,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习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有利于激发我国传统文化的活力,这也有利于我国实现文化创新,形成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成为“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3、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坚持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深层次的自信。6一个缺少文化的民族就像是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注定存活不了多久。实现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全面肯定资本主义文化而否定我国传统文化不是正确的文化观。当今社会,要发展繁荣我国文化,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对文
12、化要有开放、批判精神,开放是说我们要打开国门,正确看待别国的文化;批判是说对文化进行分析,合理鉴别,适合我国具体环境的就加以吸收、为“我”所用,对不适合的文化不能盲目照搬,同時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要警惕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势力的渗透。4、有利于增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不“破”不“立”,重点在“立”。7新的理论,才是对旧有理论的有力突破。马克思在看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之后,发表了批判蒲鲁东观点的哲学的批判一书。书中一方面批判了蒲鲁东对资产阶级社会不科学的批判,同时也向人们正面阐述了马克思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8可以看出,马克思把对错误思想的批判建立在立的基础上,这启示我们:对民
13、族文化虚无主义进行批判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加深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使其真正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纽带。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切入点,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让人们愿意了解、接受甚至学习马克思主义。综上所述,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从政治、文化方面讲都存在问题,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看待它。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为行动指南,致力于文化复兴,走向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国梦!【参考文献】123 艾思奇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54、269、265、253.4 郭湛波近五十年来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03.5 艾思奇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36.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7 钱逊.关于克服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几点想法J.教学与研究,1990.2.8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513.【作者简介】冯 晶(1991)女,汉族,山西临猗人,研究生,渭南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