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阅读教学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学生触摸生活、感知社会、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而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对于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尤为重要,在教学中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阅读规律,培养阅读兴趣。一、强化故事引导,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对阅读尚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只有喜不喜欢读的,而没有需不需要读的,对阅读的重要性尚缺乏理性
2、认识。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其阅读的性趣,而不应过多强调阅读的作用和其重要性。在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阅读故事会,专门讲解古人阅读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阅读教学的需要,有计划地讲解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屈原洞中苦读、司马光警枕励志等古人读书的故事,讲解了毛泽东、马克思、鲁迅等近现代名人读书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尽量避免过多地讲解,而是尽可能地通过故事本身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慢慢体会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科学激励评价,调动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巧用激励评价来调动学生
3、的阅读兴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要发挥阅读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敢读、愿读、想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战场。教学中要紧紧抓住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激励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身心愉悦,增强阅读信心。要把握好激励评价的三个环节:一是读前鼓励。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多给学生以鼓励,增强其阅读的信心,让其敢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尚处于兴趣培养阶段,只要有勇气敢于尝试,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不论读的好坏与否,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最重要。只有敢于阅读,才能慢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读中指点。
4、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点,帮助学生纠正读得不准、读得不好的地方,指导中尽量避免使用批评性的语言或者定性评价的语言,少用或不用“应该、不应该”这一类语言,而要多用“如果这样读、如果这样停顿、如果这样表达”等类似的语言,委婉地告诉学生该如何读,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既有教师的指导也有教师的鼓励,增强其阅读的信心。三是读后评价。对于学生的阅读要及时给予评价,要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阅读评价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的闪光点,要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俗话说“孩子都是被夸
5、大的”。实践证明,科学的阅读激励评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三、推荐阅读材料,培养阅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的材料感兴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需求,让学生去想读。由于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甄别能力,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需求,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材料,推荐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重点选择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重点向学生推荐以下几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一是
6、中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丹麦童话故事稻草人伊索寓言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二是成语故事。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多流传很广、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比如班门弄斧、草船借箭、初出茅庐,等等。这些成语故事家喻户晓、蕴含哲理,阅读这些成语故事,既可以观历史,又能够增长见识,受到教益,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三是儿童小说、散文等。中外文学名著中不乏儿童文学名著,它们语言规范、故事性强,且蕴含哲理,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抓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那些优秀的儿童小说和散文推荐给学生。从国外来说,有享誉世界的苦儿流浪记小矮人奇遇等儿童文学名著;从国内来说,既有小兵张嘎等优秀儿童文学,也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优秀的儿童散文,把这些推荐给学生阅读,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能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又能让学生从阅读中享受情感的愉悦。为提升阅读的效果,可以把推荐阅读材料和开展阅读活动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故事会、星星词典、智慧加油站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在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