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05MB ,
资源ID:111231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231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单元质量检测(四) WORD版含解析.doc

1、单元质量检测(四)(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浙江桐乡测试)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它()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解析:选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故A项正确;共同纲领出台时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可能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召开,故C项错误;共同纲领出台时尚未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不可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

2、治国家的任务,故D项错误。2下面所示内容是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的部分规定。对此解读正确的有()二、制定或修改由参加中国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共同遵守的新民主主义的纲领三、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甲、制定或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A当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最高立法权B“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指1954年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D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政协联合执政解析:选A。根据材料“制定或修改新民主主义的纲领”

3、“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最高立法权,故选A项。3(2020山东临沂期中)自1953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解析:选B。根据材料“1953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81;1995年变为41;2010年后变为1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B项。4. (

4、2020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右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解析:选D。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人民的选举”相符,故选D项;1949年共同纲领制定,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材料中“1953年出版”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5、宪法草案大讨论,排除C项。5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指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这是1954年宪法的原则,与参与人员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大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1954年宪法起草、讨论的参加人员有各类人群,这反映了其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6(202

6、0百校联盟模拟)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对部分省市建制进行调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等,京津沪外的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中央人民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加强统一领导提高行政效率B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C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D确保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故A项正确;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加强省市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故D项错误。7在

7、“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人大的职能,故选A项。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解析:选C。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从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迈进,排除D项。9“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

9、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C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D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解析:选B。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可知,这个机构的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B项正确。10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B企图造成

10、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C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解析:选B。美国的建议不利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两岸的和平稳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隔断两岸的联系,造成两岸的分裂,故B项正确;美国的建议本身就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故C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不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故D项错误。11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11、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解析:选A。根据材料“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可知,1975年受“左”倾思想影响的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得到了纠正,故A项正确。12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A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障B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C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解析:选A。“一国两制

12、”的前提是“一国”,1982年新宪法中对“一国两制”的明确规定,为其提供了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13(2020邢台七校高三联考)1984年4月,英国外交大臣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这一声明反映出()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已经达成B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的结束C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已经达成一致D英国解决中英历史问题的基本态度解析:选D。结合史实可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署是在1984年12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所处时间内香港仍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

13、中没有体现中国与英国意见的一致,故C项错误;从英国外交大臣的声明可以看出英国无法维持1997年后对香港的统治,体现出英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故D项正确。14(2020怀化模拟)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解析:选C。材料分别呈现的是政协制度、人大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据此可知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告:“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14、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去找。”毛泽东这个对外战略方针,后来在共同纲领总纲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以保世界的持久和平。”摘编自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二1969年3月珍宝岛之战,使中苏关系彻底破裂。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多次研究,认为责任在苏联一方。在基辛格看来,这对美国来说既是问题也是机会。问题是,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如果得逞,就会打破国际战略格局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苏联势力无法

15、阻挡的严重局面。机会在于,中国可能由此愿意缓和同美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中苏冲突加剧也会减轻欧洲受到的压力。最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摘编自陶文钊、倪峰、袁征等著当代中美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原因:国际上出现了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推行反共反华政策;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扩大中华人

16、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有一致性。(2)重大变化: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影响:使中美两国的战略外交做出重大调整,为中美关系缓和创造了有利契机;导致苏联与西欧国家缓和关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欧洲国家压力;中苏对抗不利于两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间(时段) “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1907年 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

17、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 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讲道:“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1921年后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

18、量释放出来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挽救民族危机”“近代化”“立宪民主的现代化”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新中国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与近代化进程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如从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可提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新中国在演进和理想小说新中国中可提取

19、近代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阐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康有为首先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此后,仁人志士们不断丰富“新中国”的内涵,五四运动后,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主流,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也成为“新中国”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由此诞生,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总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中国”的基本内涵。(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