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窗体顶端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的学者或思想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这种学术倡盛、思想自由的活跃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或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教育与学术逐渐下移,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或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是中国
2、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1)春秋晚期:孔子与老子的思想A、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他因为不满统治者所为,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传授弟子3000人,学业优秀者72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的“六经”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孔子成就: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强调“德治”,提出“中庸之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
3、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并提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如主张“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B、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他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创立道家学派,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
4、,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道家学派: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即“齐物”;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提出“中庸之道”。孟子:发展了孔子
5、“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著名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恶”;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荀子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学派:战国时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是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
6、家的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主张改革变法(即“事异则备变”)。影响:法家主张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法家政治实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
7、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此外,墨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与儒家讲求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相对立。)总结: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题,各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有:儒家提倡“德治”“礼教”,施行“仁政”;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厉行赏罚,实行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当时受到各国统治者普遍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而墨家思想最受当时小生产者的欢迎。二、概述儒学发展变化的过程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与荀
8、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重要学派之一。2、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人心,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日盛。)(背景: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北方面临匈奴严重威胁,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积极有为的政治
9、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儒表法里”)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迫切需要,最终被汉武帝采纳。其儒学主张主要有: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大力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
10、于天,地位不可动摇,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但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无道,实行暴政,天将降祸于他。这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概述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举措A、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提拔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B、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
11、学推广儒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注意点: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实行“焚书坑儒”。评价:“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它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一度受到沉重打击。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
12、朝的“焚书坑儒”,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发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走向了文化专制。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延缓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面。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建立郡国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宋明理学背景: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
13、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佛教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于是,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趋势。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1)程朱理学:宋代的儒学家从佛教、道教中汲取有益的内容,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14、本原,主宰万物,“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他们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理学体系,标志理学走向成熟。主要观点:提出“理气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理气论”,即主张先有理后有气,理气不可分离;提出“心性论”,即主张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指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最重要的著述是四书章句集
15、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从此,四书的地位才同于五经,也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正统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二程”和朱熹都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格”即探究,物就是万物的本原,“致”即达到、获得。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但是,“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2)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16、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主要观点他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但会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3)程朱
17、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实质:都主张以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4)如何认识评价理学?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主张,从而使儒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
18、巨大影响。(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明末清初,我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道学家把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把孔子奉为神圣,空谈之风盛行。(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李贽: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他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
19、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人有男女之别,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改嫁,高度评价赞颂商鞅等改革家,肯定农民起义等。)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抨击君主专制,说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认为君与臣平等(为“共曳(抬)木之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等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号梨洲先生。他在明亡后,
20、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来梁启超把他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号亭林先生。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写成巨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
21、之:主张“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批判君主专制; 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归纳总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有哪些?共同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政治上) 都主张工商皆本,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上) 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学术上)三人都是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都
22、参加过抗清斗争。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们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他们把国泰民安的希望仍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他们的思想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圈子。他们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仍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启示:今天我们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公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都大有好处。 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因素加以吸收继承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学的陈规陋习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