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理解课文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能翻译课文。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义和句义。 2、难点: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 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谥号 ,眉州眉山人, (朝代)著名 、 。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词风。2、给加点字注音: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2、 藻( )荇( )交横 竹柏( )影也 解( )衣欲睡 积水空( )明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解衣欲睡 欲: (2)欣然起行 欣然: (3)遂至承天寺 遂: (4)盖竹柏影也 盖: (5)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 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1)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 念无与为乐者( ) (3) 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一部分 学习探究任务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及句子的停顿学法指导:1、
3、 独立自学,读准读熟课文。(1)、自由朗读,第一遍给生字注音,第二遍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节奏,第三遍争取读熟,四五遍力争能背诵。(2)、听老师、录音、其他同学读课文,自己对照,纠正自己读错的字音和停顿、情感。2、小组合作,小组内互听互评,有序交流生难字的读音、写法、停顿、情感。要求:组长主持,有序交流,4号先讲,3号、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3、展学。展示学习结果的小组选定代表朗读课文,小组内先评价,其他小组后评价。任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字词意思,能翻译课文。学法指导1、 独立自学。结合书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并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2、小组互助。组长主持,小组内有
4、序交流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4号先讲,3号、2号帮助解决,1号注意听并进行评定或纠正,达成共识。3、展学。各组选定代表翻译课文。小组内成员先评价,其他小组后评价。任务3、了解作者,尤其是写作背景,对于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1、 这项学习任务应该课前准备有作者相关资料,班内自由交流,互通有无。2、老师展示作者相关资料,加深记忆。3、重要内容由组长提问,在学案上再写一遍。任务4、这样的一对朋友在庭院时散步,他是怎样描写自己看到的月色的?你觉得这幅景色如何?你认为作者是庆幸自己是“闲人”,还是不愿意做个“闲人”?那么作者在文中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依据课文所写,结合写作背景。学
5、法指导1、独立思考,解决前两个问号。调动景物描写的相关知识回答。2、小组互助,解决后两个问号。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写作背景试着寻找问题的答案。组长主持,有序交流,4号先讲,3号、2号补充,1号总结归纳,达成共识。3、展学。各组选定代表回答问题。第二部分 达标检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月色入户( ) 欣( )然起行 念( )无与乐者 相与步( )于中庭 水中藻荇( )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 )竹柏影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阅读理解 1、说说课文中
6、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 ( )。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的景象。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教学反思: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