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语文参考答案题号12345710111214171819答案CADAABDBCACDA1.C解析:C.“人们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网络平台上”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移动终端的使用上”。2.A解析:A.分析错误,文章是先明确“互联网+”对树立文化自信大有裨益,然后指出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培育之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坚持互联网舆论引导。3.D解析:D.“为了让正能量的文化信息成为互联网的舆论主调,当务之急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颠倒因果,原文为“我们要加强对网络文化话语权的把控,要让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信息成为互联网的舆论主调,以此引导人们
2、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让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信息成为互联网的舆论主调”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4.A解析:A.“在金融、司法、军队、公安、政府、教育、交通、医疗等诸多领域的需求都逐年增加”张冠李戴,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应用在这些领域;且“人脸识别设备的消费明显增加并且潜在需求也在被逐渐挖掘”并不等同于在“诸多领域的需求都逐年增加”。5.A解析:A.“指纹识别所占市场份额每年有所减少”错,指纹识别也以 73.3%的增幅增加;且“居于末位”错,“其他”是个组合,其中应有不少所占市场份额比指纹识别所占市场份额少。6.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颇为重视,市场巨大,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全球
3、第一。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效果好。(每点 2 分)7.B解析:B.“给周边百姓生活带来的安全隐患”错,从“兴冲冲”“压根”“昂然”等词的感情色彩可知,此处描写是表现禁止捕猎后,动物与人和谐相处。8.岩羊的“纹丝不动”是引发“他”步步靠近的缘由,读者可从“他”步步靠近寻得答案,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种种预测,使小说情节富有悬念。这条主线又有暗线,即“他”的情感变化:好奇、疑虑、惊讶、同情、沉重、释然。“纹丝不动”原因的揭示令人感慨,老态垂死的岩羊揭示小说主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简洁。(每点 2 分,答
4、出三点即可)9.从上文“心疼”“不忍心”可知,他对老岩羊这种垂垂老矣、艰难等死的状态心生悲悯之情,且冬天将至,不愿它如此痛苦、艰难老去,所以割下首级。割下首级是对生命尊严的尊重,“祈祷”“将老岩羊头面朝东方”等细节,都可以看出他对老岩羊的充分尊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从下文“彻悟”可知,从老岩羊的垂老艰难活着,到肉体回归自然,引发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一场回归,活着的尊严,对外物索取并不多,死后回归,都是顺应自然规律,从而表现人应该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每点 2 分)10.D解析: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要本着“整体意思不能分割”的原则。本段以“帝”与“括”的对话为主,
5、要注意标志词“曰”以及“曰”的内容的起止点。加上标点符号为: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11.B解析:B.“司天监是司天台的主管官员,正三品”错,司天监是官署名,官职有司天监监、少监、丞、主簿等,司天监监的品级为从三品,总领司天监的一切事务。因为品级较高,所以不常除授,多以他官兼判、知,称为“判司天监事”“知司天监事”“提举司天监公事”等。12.C解析:C.“一次谈判使辽放弃了索要国土的想法”错,原文有“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的说法。13.(1)他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组织修通河渠,
6、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译出大意给 2 分;“发”“疏”“救”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2)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译出大意给 2 分;“谩”“不忍”“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参考译文】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下令
7、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干什么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
8、:“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
9、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又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
10、?”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梦溪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14.A解析:A.“诗人在成都草堂居住时的所见之状以及所虑之事”错,根据标题“
11、将赴成都草堂途中”可知,这里应该是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15.喜爱新松,痛恨恶竹。从“恨不”“应须”可以看出,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2 分)表明了诗人亲善去恶的处世态度和忧国爱国之情,希望正直的匡时济世之才得到扶助、重用,而到处生乱的丑恶小人则被惩治、抛弃。(4 分)16.(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 分)(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 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 分)17.C解析: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灿若星辰:像星辰一样灿烂。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
12、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熏陶: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塑造:通过培养、改造使人或事物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18.D解析:材料的中心是“中华美育”,由下文列举的三个“在中”引领的句子可知,补写的句子应承上启下。A.“充斥”不合语境。B.思路混乱。C.“蕴含”与“闪耀的美育之光”不搭配。19.A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应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或“以为中心”;二是成分残缺,应是“给的动力”。20.这种消毒完全没有必要第二种是消毒的方式不恰当不同的物品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消毒剂(每处 2 分)21.关键信息:以“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首届大会将于 11 月 911 日在澳门举行,将邀请嘉宾交流与探讨科技创新领域的前沿话题。(5 分)22.写作指导:阅读作文材料,参考立意如下:未雨绸缪;如何看待竞争对手;竞争与合作;眼界与发展;如何从困境中突围;新时代发展的观念;继承与创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独立与自强;厚积薄发;如何反制霸权或者欺凌(技术霸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