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421.50KB ,
资源ID:1110983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09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学案:专题九 课题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学案:专题九 课题2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2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思维引领1.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是什么?2.三大改造的完成,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如图书馆中俄文书籍的增多,反映“一五”计划得到了苏联的帮助;通过绘画反映劳动者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等。2.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建设全面展开。如修建海河,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制度优势。3.从唯物史观角度,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如1950

2、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4.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如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1)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2)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进行“五反

3、”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49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3.意义: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条件: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2)决策。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过程:(1)工业化建设。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三大改造。表现:意义: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3.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1.过渡时期它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所谓“过渡”是指

5、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经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土地改革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土地改革运动确定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属于农民私有制。(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2.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思维引领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与后来的经济改革有何联系?素养点拨1.从唯物史观角度,正面考查该时期的成就

6、。如中共八大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从史料实证角度,正面分析史料的价值。如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这折射出人民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

7、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2.探索失误:(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大跃进”: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3.政策调整:(1)1960年,对国民经济

8、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5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3)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1.合作社与人民公社(1)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集体经济组织。(2)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政社合一组织。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涉及生产关系方面。(2)“大跃进”运动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生产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发展,片

9、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对“八字”方针的认识(1)含义: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2)关系: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探究点一“一五”计划 1.特点材料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

10、用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1955年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分析概括“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结果与影响材料一 1957年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及同1952年对比表年份和增长率项目1952年1957年增长率(%)原煤(万吨)6.64913.00096发电量(亿度)72.6193166原油(万吨)43.6146235钢(万吨)135535296生铁(万吨)1935

11、94208布(亿米)38.350.532纱(万吨)65.684.429粮(万吨)16.39219.50519棉(万吨)130.416426油料(万吨)419.3419.60.07猪羊牛肉(万吨)338.5398.518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一,说明“一五”计划如何处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并分析其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关键信息重工业发展快,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比例成分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

12、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商品零售额95.8%4.2%思维交互:(2)材料二的表格数据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归纳关键信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比例提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材料三“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即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原则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思维交互:(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正确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微点拨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关键能力

13、分析概括问题关键信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大统一小自由、大集中小分散提示: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资匮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但国家包揽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弊端日益突出。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角度概况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

14、分占主导地位社会主要矛盾(1)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2)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政治制度(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二、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

15、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运行。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确立产生了直接影响。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探究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材料一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思维交互:(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什么问题?说明了什么?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关键

16、信息“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提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实际上犯了“左”倾冒进错误。材料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1958年8月29日)思维交互:(2)谈谈对材料二中现象的认识。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提示:扩大公有化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17、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材料三196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为100)思维交互:(3)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关键信息国民生产总值有升有降提示: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20世纪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所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原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的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1)社会主义建设

18、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2)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3.经验教训:(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5)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制迷信。1.新中国的某次经济会议提出“取消供给制,实行评

19、工记分”“粮食征购量减少106亿千克”“允许猪、鸡、蛋、烤烟等二类产品上市出售,自由定价”。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A.恢复农业生产B.调整公社体制C.实现五年计划D.探索市场经济【解析】选A。根据“取消供给制,实行评工记分”“粮食征购量减少106亿千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会议强调的是对当前的经济进行调整,以恢复与发展农业,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要调整公社体制,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调整,与工业生产无关,排除C;材料与市场经济无关,排除D。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对全国的矿产进行了有计划的普查,特别是对某些稀缺的资源(例如石油)作了更为详尽的普查和勘探

20、工作。勘探矿产资源是为了()A.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B.配合“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C.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D.适应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加强了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主要是为了适应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的需要,故B正确;勘探矿产资源与建立完备的国家工业体系、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无关,排除A、C;三大改造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勘探矿产资源与三大改造无关,排除D。3.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A.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B.国民经济调

21、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至1965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B正确;材料中中国1962-1965年期间经济基本恢复发展得益于“八字方针”的提出,不属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故A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以后,故C错误;材料中经济恢复发展得益于“八字方针”的提出,而不是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故D错误。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

22、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还违反价值规律限价收购手工业产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百日维新中,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1950年6月,中共七届

23、三中全会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在坚持工人民主权利等原则下,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从而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当年秋,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特点和意义。【解析】第(1)题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一“市肆之中

24、,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材料二“设厂自救”得出从抑制工商业发展,到鼓励工商业发展;由材料二“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得出从鼓励政策被废到陆续实施鼓励政策。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二“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得出甲午战败的刺激;由材料二“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得出实业救国呼声的推动;由材料二“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得出群众性反侵略运动的推动;由材料二“维新失败”得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政治斗争的影响;由材料二“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得出发展工商业是大势所

25、趋。 第(2)题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三“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得出政府积极干预;由材料三“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得出重点调整公私关系等。第二问意义,由材料三“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得出促进经济秩序的好转,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由材料三“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得出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空前快速发展;由材料三“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得出为财政状况改善提供了重要前提。答案:(1)变化:从抑制工商业发展,到鼓励工商业发展;从鼓励政策

26、被废到陆续实施鼓励政策。原因:甲午战败的刺激;实业救国呼声的推动;群众性反侵略运动的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政治斗争的影响;发展工商业是大势所趋等。(2)特点:政府积极干预;重点调整公私关系等。意义:促进经济秩序的好转;使资本主义工商业空前快速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为财政状况改善提供了重要前提等。【备选习题】下表是“一五”计划时期部分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部门工业建设交通通信农林水利文教卫生所占比例58.2%19.2%7.6%7.2%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D.“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A。通过表格可知,在国家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的比例占据了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特点,故A正确;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完成的,故B错误;仅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民生得到重大改善,故C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