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90.50KB ,
资源ID:1110892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089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课时作业: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课时作业: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0分钟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2021苏州模拟)“月旦人物”是汉代品评人物的一个成语,缘于汉朝的许靖、许劭,二人为当时著名贤士,开办讲坛,每月初一评论乡党,褒贬时政,评后验证,众皆信服,凡得好评之人,名声大振。这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来,竞领二许一字之评以为荣。这实质上反映( )A.读书人极重视声名B.察举制社会影响深C.世家大族势力扩大D.社会重学风气浓厚【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月旦人物”的品评反映了汉代

2、察举制下士人以声誉威望获得察访征召资格而谋取功名的心态,故B正确;题干反映读书人对声名的重视,但并非实质,排除A;题干不能说明汉代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大,排除C;重学风气的盛行与科举制的实行有关,排除D。故选B。2.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者,以东南际海,土地卑下,谓之岛中也。”这反映了()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B.国史编写政治性强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D.都认同华夏文明【解析】选D。索虏、岛夷都是相对于华夏而言的称呼,故材料说明南北政权都认同了华夏文明,故选D。【加固训练】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

3、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B.门阀世族政治强化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解析】选A。材料“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说明少数民族用华夏帝王行为神化君权,说明其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故选A;材料“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说明不是门阀世族,排除B;材料主要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君主与华夏帝王的关系而不是君与神的关系,排除C;材料“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说明夷夏观念受到冲击,排除D。3.(2021南通模拟)

4、公元220年,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曹丕推行的政策( )A.打破贵族政治特权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带有中央集权倾向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曹丕采取的政策是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带有中央集权的倾向,故选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的是科举制,排除A;曹丕的政策并没有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排除B;曹丕的政策是为了选官,并不是为了考核官员,排除D。故选C。4.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编成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宇图志等图经;唐朝各州也大

5、都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这些做法旨在()A.推动地理学的发展B.丰富地方志的类型C.变革对官吏的考核D.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解析】选D。题干材料“隋炀帝下令地方上报风俗、物产”“修有图经以备考核检查”表明隋唐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加固训练】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时间阶段数量(位)出身所在结果唐玄宗(44年间)8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多年间)36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67强藩霸臣推荐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藩镇之间频繁征战唐代中后期

6、使相变化()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解析】选B。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唐玄宗时期使相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5.(2020苏北四市模拟)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

7、权【解析】选C。根据“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认为,通过三省六部制,皇帝可以将自己不确定的事情,召集百官商量,做出正确的决定,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加固训练】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B.三省制名存实亡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D.皇权进一步加强【解析】选D。根据材料这些

8、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错误;根据所学唐朝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B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材料仅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错误;根据材料“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得出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并且宰相人数增多使相权分化便于皇帝控制相权,防止相权独裁,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正确。6.(2021启东模拟)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

9、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解析】选D。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此后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临时性质的宰相,再后来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为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过程旨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专制,故D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A错误;唐代决策机构未变化,故B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加强皇权,不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故C错误。7.(2020南京模拟)太平广记记载

10、:“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由此可知,进士科()A.注重品德考察B.获得社会尊崇C.突出门第出身D.发展日趋完善【解析】选B。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与材料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相符,故选B;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注重品德,排除A;C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中“进士科”不符,排除C;D与材料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主旨不符,排除D。8.(2020无锡模拟)北宋仁宗之后,民间“好讼”之风在中国初露端倪。民间“好讼”之风的兴起,使得一种专门教人打官司的学问与职业,即“讼学”与“讼师

11、”在民间应运而生。据此可判断( )A.现代的律师制度源于古代中国B.学法用法的法治意识深入民心C.皇权控制下的司法权渐被剥离D.法律文化适应经济发展而变化【解析】选D。根据民间“好讼”之风促使北宋“讼学”和“讼师”产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法律文化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D正确;宋代“讼学”“讼师”的出现不能改变现代律师制度源于古代罗马的事实,A错误;“讼师”“讼学”服务民事诉讼,不能说明法治意识深入人心,B错误;“讼师”“讼学”的产生,不能证明司法权渐被剥离,从皇权控制中独立出来,C错误。【拓展延伸】唐宋齐民社会唐宋变革是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实现了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社会转型

12、,使中国传统社会进入齐民社会阶段。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件,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以上升的途径。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9.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人物官职事迹人物官职事迹郭进登州刺史、

13、卫州刺史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刘谦邠州知州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刘福卫州刺史、雄州刺史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马怀德雄州知州有才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高化知事诸州(具体不详)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知节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孟元沧州知州家有文风;应变活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对当时武将事迹的记载,说明他们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B;当时地方知州主要由文官担任,排除A;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

14、一直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C;材料中并未体现百姓对武将知州更加拥戴的态度,排除D。【加固训练】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解析】选A。“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体现出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是通过科举考试,故A正确;宋代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与材料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的内容不符,故B错误;宋代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与材料的内容强调社会阶层的流动不

15、符,故C错误;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10.(2020南京模拟)宋代科举制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虑,设计的考试程序及规则,“一切以程文(固定章法、格式)为去留”,这模糊了儒家重视个人品德及才行的理想标准,并且最终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以上信息表明科举制( )A.目标与手段存在矛盾B.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C.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A。宋代科举制中着眼于防范作弊、保护“公平竞争”的考试程序及规则最终却发展为束缚人才的桎梏,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目标与手段存在着矛盾,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宋代科举制难以选拔对社会有用人才,故B错误;

16、注重选才公平与开放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C错误;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1.(2021南通模拟)“元代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却“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这表明,行省的设置( )A.改变了地方积贫积弱的现状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C.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解析】选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表明元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即加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为C;积贫积弱为宋朝的情况,不是元朝,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地

17、方割据,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根据当地的风俗来治理)的治国理念,排除D。【加固训练】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后决定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与唐宋相比,元代中书省的设立()A.标志着集权政治的日趋强化B.反映出明君贤相的理想愿景C.表达了精简机构的政治诉求D.有利于中央机构的不断完善【解析】选A。由材料“实行一省制,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只设中书省,使之成为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可知中书省成为上承天子,下总百司的最高行政机关,最高统治者通过控制中书省以加强君主专制,

18、故选A;材料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而非君臣关系,排除B;中书省的设立意在加强皇权而非精简机构,排除C;由材料“废除了唐宋以来的三省并立制”可知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发展完善,排除D。12.下表为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公元前1公元6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

19、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A表述中的“减轻中央负担”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题目中历代地方管理机构不断演变,故B错误;根据题目中省、道、州、郡,以及县的数量增加体现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D表述不全面,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4分)13.(2020徐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授试以职”,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

20、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

21、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4分)(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明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4分)【解析】第(1)题原因:由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

22、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知,察举制出现是因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另外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是汉武帝为选拔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选官制,故其制度产生与此存在密切关联。新发展:由材料一“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知,东汉执政者比较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由材料一“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知,东汉时期的察举制还增加了考试的环节。第(2)题发展趋势:由材料二“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可归纳为公开性;由材料二“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封弥就很难作弊”可归纳为严密性,更加公平公正。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题侧

23、重点:由材料三“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可归纳为课绩侧重实绩;由材料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为考察力求准确。价值:结合所学可从对才能与品德的重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合理严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说明。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2分)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分)(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2分)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2分)(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2分)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

24、度。(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出

25、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解读材料,先提出一个观点,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从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复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论述;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则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受阻、思想控制的加强、科技缺乏创新等方面分析;如果选取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则还需要增加介绍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

26、,因此论证中西方国力差距的扩大。也可以选择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评分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实准确,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结论与论证相符。答案: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2分)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8分)综上所述,稳定促进中国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分)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2分)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8分)综上所述,稳定导致中国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