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063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卷(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农业租赁者通常是些小农,在帝国后期甚至退化成隶农,出租者同承租者之间不平等的讨价还价的地位被贫富程度的两极分化以及奴隶制度进一步加强。”于是,罗马法中的租赁制度缺乏比较细致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古罗马租赁关系的不平等性B古罗马法立法体系不够严密C古罗马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D贵族在租赁关系中占据主导2“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徽商已走上了

2、官商结合之路D徽商的虚伪32007年12月,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新闻界以“南海一号”,之荣光为题进行报道,你认为标题中被省去的部分最可能是()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C朝贡贸易 D中华文明4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B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D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51905年,清政府向晋商们提出设立大清银行(户部

3、银行),大体相当于中央银行的地位,要求晋商们出钱出人,但为晋商所拒:清政府于是转而提出,由政府出资,票号出人,晋商们再次拒绝;大清银行建立后,再要求票号入股,又遭拒绝。大清银行转而请浙江绸缎商筹办,结果浙江财阀最终掌握了中国金融业,晋商被淘汰出局。由此可见,晋商()A依附封建政治势力 B竞争压力巨大C无法适应近代剧变 D经营管理失误6某班同学在收集“欧洲国家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材料时,在网上发现了一张反映西欧某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图(见下图)。据此分析,该国是()A荷兰 B英国C法国 D葡萄牙7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感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

4、。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了()A三角贸易 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 D商业危机8导致下图中世界贸易总额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开辟新航路加强世界各地联系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C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垄断组织在世界上的普遍建立9“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下列观点符合材料的是()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

5、体世界的形成10下列图片说明东印度公司的性质()A荷兰政府特许的商业股份制企业B英国政府特许的金融证券公司C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工具D西欧国家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11下表反映了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部分年份)。表格信息反映出该银行()年份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钱庄外国洋行外国在华银行合计1897年底70141241001898年底51113801001899年底850150100A.民族经济领域的放款额逐年递增B秉持爱国理念拒绝与洋商合作C受益于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D推动了中国民族经济的近代化12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

6、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这表明()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是错误的B新经济政策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C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导致俄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发生了变化13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储蓄毁于一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B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C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142008年9月,引发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演化和扩大为一场全球

7、金融危机。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应对,中国政府更是这场危机中的主角,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经济实力强大,开始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经济B金融危机促使世界形成美、中两个超级大国C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主要依靠美国的力量15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A已完全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D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

8、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材料二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

9、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2007年12月22日,举世瞩目的世纪大考古南宋古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海一号”在前期考古出水的文物,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瓷器在欧洲被奉为贵

10、族用品,一件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往往可以卖到两三百倍的价钱。据估计,倘若“南海一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人。专家认为,对“南海一号”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2007年12月22日南方日报材料二19世纪德国学者在中国亲程旅行记中,描写了中国经西域到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并在一张地图中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谓。 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

11、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CCTV丝绸之路探秘材料三宋朝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力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是保证市舶司掌握的舶货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送;二是尽可能扩大市舶司直接掌握的海外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值。 宋朝与东南亚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时则另当别论。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1)你认为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有哪些相对突出的特点?(6分)(2)分析“南海一号”沉没前所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6分)1

1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

13、业家的融资难题。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

14、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苏改革对比简表中国改革苏联改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签订包产到户“红手印”。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1979年7月,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12月,颁发第一个个体工商业

15、执照。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03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1961年,苏联大规模扩大垦荒与玉米种植;同时以国家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制。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退休。1965年9月,苏共中央实施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自主权。1982年11月,勃列日涅

16、夫病逝。苏联经济继续滑坡。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企业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新思维”外交。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依据材料并结合中苏改革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苏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5分)单元检测卷(三)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出租者同承租者之间不平等的讨价还价的地位被贫富程度的两极分化以及奴隶制度进一步加强。”强调的是古罗马租赁关系的不平等性。B、C

17、、D三项材料中未体现。故选A项。答案:A2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当时人们不愿意称商人为老板,而以官名相称,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以至于人们尽量不用这些带有歧视的称谓,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故A项排除;C项的说法只表明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反映出本质性问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徽商的虚伪,故D项排除。答案:B3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陆上的东西交通要道,与题干中的“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不符合,排除A。由题干“南宋时期远洋贸易商船”可知,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B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南宋

18、时市舶贸易兴盛,而不是朝贡贸易,排除C。中华文明内涵丰富,说法不具体,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答案:B4解析:材料显示清朝中期和前期相比,货币借贷的比例逐渐上升,而实物借贷的比例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说明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比例变化,并不是前者取代了后者,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贷结构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传统经济结构,故C项错误;借贷形式变化并不能够说明农民负担的加重,故D项错误。答案:B5解析:晋商被淘汰出局是由于他们多次拒绝近代化的机会,即晋商是无法适应近代剧变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19、;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片材料中“马六甲”“台湾岛”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是荷兰,故本题选择A项。英国的殖民扩张路线主要是北美,排除B;法国的殖民扩张路线主要是北美和印度,排除C;葡萄牙主要是非洲东西海岸和印度洋,排除D。答案:A 7解析:据材料“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世界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和物种的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三角贸易主要包括黑奴贸易,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价格革命指物价上涨,材料也没有反映,故

20、C项错误;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B。答案:B8解析:根据图可知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结合时间1800年1880年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早期殖民扩张是在16世纪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垄断组织在世界上的普遍建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C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依赖于整个世界”可知,作者认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

21、选项A、B、C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解析:图片一中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和图片三中的“东印度公司发行的铜币”说明东印度公司是为政府服务或者说是打着政府的旗号,但是不能体现是商业股份制企业、金融证券公司、联合从事三角贸易的组织,故排除A、B、D三项,武装商船则体现出对外殖民扩张,故选C。答案:C11解析: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国通商银行的放款比例倾向于国内工商业,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材料信息只是说明投资比例变化,无法看出放款额增加,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通商银行与洋商拒绝合作,排除B;材料信息反映的时间是清朝末年,排除C。故选D。答案:D12

22、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模式,C正确;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是正确的,A错误;B中直接说法错误;D中社会主义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答案:C13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很多的,但是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商业、工业、农业、个人家庭”多领域均遭到经济危机的严重破坏,体现了经济危机的“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答案:C14解析:题干给出了关于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分析选项,A项和B项说法错误,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与美国共同

23、主宰世界经济,联系所学,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应对,并对全球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D项错误;这场危机由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发,很快扩展到全球,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答案为C。答案:C15解析: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等信息可知,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正确;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粮价,A以偏概全;据所学可知,21世纪初,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据材料“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

24、场定价为主”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粮价,没有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C错误。答案:D16解析:(1)特点:据材料信息“分为东西两段”“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主要通过青海道”“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等分层概括。(2)可以结合材料中唐宋两朝对外贸易的商品种类、新行业的出现以及来华外国人口众多、出现专供外国人居住与经商的场所等内容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经济的影响。答案:(1)历史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

25、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2)影响:海外贸易范围广泛,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17解析:(1)根据材料“南宋古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成功打捞出水”“南宋末海盗活动特别猖獗”可知,风险较高,一旦沉船,会导致整体损失,前功尽弃,如“南海一号”的事故;还可能遇到海盗入侵等风险。根据材料“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800年前倘若南海一号当时出海贸易成功,所获利润可养活八万

26、人”可知,贸易运输量较大,海外贸易的利润更大;便于运载瓷器、金属等硬质货物;根据材料“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一般由岭南帅臣兼任)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可知,从组织管理来看,进出口贸易由政府主导,通过市舶司等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根据所学可知,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从贸易范围来看,以中国为起点,东通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远至西亚和东北非,贸易范围广;从技术来看,涉及造船、指南针等当时的先进技术。(2)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技术、外交、陆上丝绸之路等方面来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上,南宋政治统治相对稳定,政府提

27、倡海外贸易;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技术上,手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等科技用于航海;陆上丝绸之路受堵;根据材料“宋朝与东南亚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可知,外交上与周边国家有相对稳固的睦邻友好关系。答案:(1)特点:贸易运输量较大,海外贸易的利润更大;便于运载瓷器、金属等硬质货物;贸易范围广;组织管理性较强,进出口贸易一般通过政府所设置市舶司等机构管理;对技术要求高,涉及造船、指南针等当时的先进技术;风险较高,一旦沉船,会导致整体损失,前功尽弃,如“南海一号”的事故;还可能遇到海盗入侵等风险。(2)原因:北方时有战乱,南宋政治统治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8、手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等科技用于航海;政府的支持,提倡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等机构;西夏兴起,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与周边国家有相对稳固的睦邻友好关系,等等。18解析:(1)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为地方银行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享受特权;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

29、求。(2)评述:依据材料二信息“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以及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行难以得到充分、持久的发展等角度回答。答

30、案:(1)不同:英格兰银行在政府的批准下建立;与政府紧密合作,享受特权;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支持政府财政。英国地方银行由私人建立,属私人银行;随着工业革命而逐渐发展起来;服务于工业化的需求。(2)评述:在外资银行控制中国财政经济的形势下,通商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顺应了抵御外侮、实现国家富强的愿望;通商银行奠定了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基础(开启了金融业的近代化);通商银行服务于近代工商业,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通商银行难以得到充分、持久的发展。19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10

31、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和“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苏联经济继续滑坡。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新思维外交”“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03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论题“改革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是改革成败的关键”。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论证说明,如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联系所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性、递进性和理论上的完善来说明,对于苏联改革可以联系所学或根据材料信息,从不同

32、领导人的主张不同、改革的重点因人而异,以及改革的系统性不足,急于求成,贸然推进,从两国改革进程的不同说明中国改革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而苏联改革不具有这样的特点,最终导致结果不同。然后得出结论,即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是否持续而深化,系统而全面。解答本题要做到观点明确,中苏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改革的持续性和系统性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论述:中国的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试点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改革虽起步较早,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领导人主张不同,改革的重点因人而异;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缺乏持续性;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全面反思,且急于求成,贸然推进,故改革成效不大,反而引起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结论:改革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改革是否持续而深化,系统而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