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059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 历史(B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 史 (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A地域聚集性 B区域发展

2、平衡性C多元一体性 D连续未有中断性2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一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 )A反映出百家争鸣后的思想趋同 B表达了统治阶层的政治诉求C表明统一成为当时的社会共识 D为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3秦统一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这种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行政区划进行治理的方式。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秦朝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扩大了秦朝统治疆域C使我国古代政治文明领先世界 D根

3、源于历史文化传统4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5“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体现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美国学者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以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可印证该观点的史实有( )玄奘西游 鉴真东渡 修建唐招提寺 伊斯兰教传入A BC D

4、7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 )A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 B中央集权制的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D宰相制度日益完善8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9.据考古发掘文物证实,宋代金银器流行文字铭刻,内容与唐代不同,纪年款识很少,而打印或錾刻

5、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产品主要供应贵族使用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10宋辽金元史新编中写道:“这一时代(宋朝)里,中国人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雅与俗的口味”。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阶层追求大雅意境 B理学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C宋代的审美观发生了变革 D国家主要统治思想的转变11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约4902400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约5071266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约5260

6、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约5042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12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农村地区以棉布折成等值白银纳税,这些税银集中到地方官,被用于收买城市专业机户所生产的高级三梭布等,最终作为赋税上交。这表明当时的松江府( )A官营棉布精美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活跃 D机户赋税负担沉重13下面是海国图志的部分目录,这反映了( ) 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世界的认识 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皇帝对学习西方先进武器的决心 魏源对如何应对西方侵略的思考A B C D14自强运动的改革

7、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腐朽的官僚体制阻碍自强运动 B洋务运动并未促进教育的变革C旧有的法制规章妨碍改革进程 D封建体制下维新运动困难重重151911年,革命党人创办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组漫画,表现出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画中的老虎代表中国,人物代表西方国家。四幅画名为“康乾时之中国”“咸(丰)同(治)时之中国”“现在之中国”和“将来之中国”。下列四幅画的序号与上述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 B C D16民国初年,孙中山在给一些妇女团

8、体的信中提出:“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事所必至。”据此,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女子赢得普选权力 B政治参与主体扩大C民主政体得到落实 D男女平等得以实现17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以工代战”B文明出征C不参与战务D民间自

9、发华工在战场上紧急修复被炸毁的铁路18北伐战争虽然取得胜利,但我们仍说国民大革命是失败的,其最主要的理由是( )A共产党员被屠杀 B国共合作破裂C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D蒋介石、汪精卫夺了革命领导权19“它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该范例( )A表明毛泽东思想理论的成熟 B体现土地革命时期的道路探索C指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D利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20计量化研究对抗日战争史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表3比较项1937年军队人数1945年军队人数消灭日(伪)军人数自身伤亡人数作战次

10、数大规模战争共产党56万人120多万人日军527万人伪军171万人60万人5万次1次国民党200万人450万人80万人321万人2万次22次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据表3可知( )A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B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C国民党的战斗力远超共产党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战场21“过去我们就是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毛泽东这段话意在强调( )A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B遵义会议是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C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D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应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22“19481949年冬季的几次战役结束后,随后的一切急转直下1949年4月23日便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南京。”材料揭示出蒋介石政府迅速倒台的重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B国共军事力量的逆转C国民党失去西方支持 D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23从1966年到1980年,铁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发展,相继建成贵昆线(贵阳到昆明)、成昆线(成都到昆明)、襄渝线(湖北襄樊到重庆)、太焦线(太原到河南焦作)等铁路干线。这些成就能够显示出( )A改革开放政策为铁路建设事业注入了活力B“文化大革命”的成就值得肯定C中国的

12、铁路网络建设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D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建设上体现了制度优势24以下素材可以成为21世纪以来民族复兴表现的是( )A抗美援朝雷锋精神中美建交B“九二共识”澳门回归加入WTOC亚丁湾护航港珠澳大桥通车“一带一路”的提出D南方谈话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II卷本卷共4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6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和18个诸侯国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汉朝延续了秦的很多做法。然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国祚长久,得益于它善于通过摸索或者以渐进的方式变通秦的举措,而且经常颇不

13、情愿地采用一些新的控制手段。摘自【美】陆威仪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材料二 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汉书艺文志材料三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月氏王)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史记大宛列传(1)指出材料一中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儒学在秦朝的境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前期为复兴儒学采取的措施,用一句话概括其影响。(6分)(3)指出材料三“骞以

14、郎应募,使月氏”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月氏”的历史意义。(4分)27北京,是我们伟大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发展。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4分)材料一图1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一说远古时期在今天的北京附近有哪些著名古人类,这些古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材料二(2)北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指出材料二图2、图3中的“1和2”所标识的地点在当时各自名称是什么?图2中金在治理国家时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本民族的管理系统,请指出该管理系统的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内容。(5分)(3)材料二中图3所示朝代,在管理地方

15、上,采取了怎样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分)28(14分)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并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材料三 社会主义

16、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6分)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旧中国的经

17、济中心上海解放以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商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三线建设问题,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其中一线是沿海地区,二线是中部地区,三线是西南、西北等后方地区,将三线地区作为建设重点。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但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

18、丈量和批评。而“邓小平南方视察”作为新中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据吴晓波激荡三十年(1)指出针对材料一中的问题,新中国在成立之初采取的主要措施。(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南方视察”的重大历史意义?(4分)历 史(B)答 案第卷1【答案】C【解析】根据地图中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看出,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广泛,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都有分布,多集中于中原黄河流域,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故选C项;根据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看出,古人类遗址分布广泛,选项未全面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特

19、点,排除A项;根据中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图可看出,古人类遗址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区域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图中只能看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地域分布特征,无法得出中华文明在时间上是否连续,排除D项。2【答案】D【解析】“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一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些人的观点都与传统的周礼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张,有利于推动政治变革的开展,故选D项;“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说明诸子百家的思想不尽相同,排除A项;“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种观点明显不属于统治者的想法,排除B项;“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20、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排除C项。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统一后我国较早形成了以大一统中央集权郡县制为主体的治理模式”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状态,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故选A项;郡县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疆域并没有扩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世界的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排除C项;郡县制的推行是巩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排除D项。4【答案】B【解析】识记课本可得。5【答案】C【解析】“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选C项;世官制盛行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盛行

21、于汉代,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代创立的,魏晋时期还没有出现,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玄奘西游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题干中“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相一致,故正确;鉴真东渡把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化传入日本,与题干中“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不一致,故错误;招提寺是鉴真东渡之后为日本所修建,与题干中“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无关,故错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说明唐朝时期,人们“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结合所学可知,原本的三省长官的权力被削弱且宋通过增设

22、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削弱了三省的职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但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减少决策失误,并非趋于理性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体现的是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并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根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是宰相制度成熟的标志,宋代这种变化并非日益完善,排除D项。8【答案】B【解析】“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极为相似,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故选B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建造连云宝塔之事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C

23、项属于过度推断,排除C项;张陟担任平章政事一职,虽位同宰相,但材料未涉及西夏的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据材料“打印或錾刻店铺、产地、工匠名字增多”可知,宋代金银器注重产品的宣传,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官营手工业指的是由政府直接经营的手工业,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其是否属于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金银器的文字铭刻,并未提及其产品的来源与去向,无法看出是否主要供贵族使用,排除B项;私营手工业开始占主导地位是在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宋代理学以理统情、追求高尚,同时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宋

24、代的审美情趣出现了雅俗共赏、理想与现实并存的状态,故选B项;士大夫追求雅境,与“兼备雅与俗的口味”的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审美观一定程度上确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代主要治国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未发生转变,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减少,可见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边疆国土开发缓解人地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高产作物传入提高粮食产量,排除C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松江府的农村地区以棉布折成等值白银纳税”“被用

25、于收买城市专业机户所生产的高级三梭布等”可知,一方面松江府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棉布进入了市场,另一方面官府购买了机户生产的高级三梭布,这表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都进入了市场,当时的松江府商品经济活跃,故选C项;题干中涉及的城市专业机户属于民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工业品的大规模流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才开始逐渐解体,排除B项;题干只表明机户所生产的高级三梭布等被地方官购买作为赋税上交朝廷,并没有反映机户的税赋负担,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目录中“议海、议战、海国沿革”,说明晚清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故正确;海国图志中的内容主要反映外国史地、社

26、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内容,未能反映出民众意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故错误;依所学,海国图志一书未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以此应对西方侵略,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4【答案】A【解析】“所有的改革也与其他部门隔离,以免妨碍旧有法制规章。传统教育制度不因之而更变,科举取士的程序也原封不动”,说明洋务运动进行改革,仅仅学习的西方科学技术,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官僚体制,两者不配套,会导致自强运动那个受到腐朽的官僚制度的阻碍,故选A项;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促进了教育的改革,排除B项;洋务运动中,旧有的法制规章对改革有阻碍作用,但改革进程没有

27、受到妨碍,改革继续进行,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封建体制下的洋务运动困难重重,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中的老虎被西方国家瓜分,反映的是1911年革命党人对中国未来被瓜分命运的担心,即“将来之中国”,中的老虎呈现出孱弱之态,西方列强伸出双手显有觊觎之势,应为“咸(丰)同(治)时之中国”,中的老虎将西方国家赶跑,应是强盛的康乾时期,且此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中老虎正被几个西方国家屠戮,表明此时中国正遭受几个西方国家的侵略,应是“现在之中国”,故正确的对应顺序是,选择C项符合题意。16【答案】B【解析】据材料“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女子获得了参政权,民国的参政主体扩大到

28、女子,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女子有参政权而非普选权,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女子有参政权没有体现民主政体的落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民国初年男女平等没有实现,排除D项。17【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派出的大量劳工在战争期间承担起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支援了前线作战,故选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文明”这个特点,排除B项;英招华工在一战期间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行

29、为表明中国参与了战务,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英招华工”可知华工是由英国招募的,并非民间自发,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判断中国民主革命的成败,关键看它是否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否改变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国民大革命没有完成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C项;共产党员被屠杀不是判断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最主要理由,排除A项;国共合作破裂,不是判断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最主要理由,排除B项;蒋介石、汪精卫夺了革命领导权,不是判断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最主要理由,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要求发展农村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

30、道路,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B项;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应该是1945年中共七大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而材料反映的是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属于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表现,排除A项;农村包围城市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不是革命的前途,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尝试,和抗日战争没有关系,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中共的军队发展迅速,不断壮大,消灭日(伪)军数量更多,自身伤亡更少,说明中共逐渐成为抗战的主力,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故选B项;国民党消灭敌军人数少,自身伤亡多,无法体现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排除A项;据表格消灭日

31、(伪)军数据可推知共产党的战斗力超过国民党,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对国共两党抗战的数据量化,没有涉及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地位,排除D项。21【答案】C【解析】“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表明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选C项;材料表明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材料没有涉及共产国际应该对红军被迫战略转移负主要责任,排除A项;党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的起点是八七会议,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路,没有涉及中国的建设排除所有外来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19481949年冬季的几次战役结束后

32、”指的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消灭,国共军事力量逆转,国民党统治即将奔溃,故选B项;解放军占领南京是蒋介石政府倒台的标志,不是重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西方支持,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国际政治格局,强调三大战役导致军事力量逆转,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相继建成了一系列铁路干线,这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故选D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A项;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广大铁路建设者不懈奋斗的结果,而并非文革的成就,排除B项;至21世纪初我国的铁路网建设基

33、本覆盖全国,排除C项。24【答案】C【解析】亚丁湾护航始于2008年,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通车,“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于2013年,故选C项;抗美援朝发生于50年代,雷锋精神出现于60年代,中美建交于70年代,排除A项;“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邓小平于1992年发表的,排除D项。第II卷26(12分)【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2分)(2)境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1分)措施:政府鼓励民间献书,制定藏书政策;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3分)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

34、击匈奴(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2分)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汉帝国的版图空前扩大,拥有84个郡”、“皇帝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很多制度和规范中得以体现”,可知汉朝延续秦朝的两项政治制度分别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2)第一小问境遇,根据材料二“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沉重打击。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汉兴,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于是建藏书之策”可知政府鼓励民间献书,制定藏书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第三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35、主流意识形态”。(3)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三“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可知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二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7(14分)【答案】(1)北京人(或山顶洞人)。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4分)(2)名称:燕京大都(顺序不能颠倒)。制度:“猛安谋克制”。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闲时耕作,战时出征。(5分)(3)制度:行省制度。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

36、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5分)【解析】(1)据所学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有关知识可知,生活在北京附近的古人类主要有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2)第一小问名称,据所学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的有关知识可知,1153年金迁都燕京,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兴建大都。第二小问名称,据所学金朝入主中原的有关知识可知,金在基本延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将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出征。(3)第一小问制度,仔细观察图3中有甘肃行省、陕西行省等信息,可知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37、。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的有关知识可知,行省制对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多民族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28(14分)【答案】(1)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共同点:都是变革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借来的东西”是指马克思主义或科学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等皆可;“药方”是指“工农武装割据”,或者“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3)失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含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次

38、“救治行动”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据此可知这些“救治行动”的态度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心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第二小问共同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据此可知其共同点是都是变革制度。(2)根据材料二“他(毛泽东)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来的东西”指的是马克思主义,“药方”的含义是指“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第一小问失误,作答本题目,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即1956年之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

39、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以下三个失误,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三“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可知该道路的含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9(12分)【答案】(1)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或:统一财经、稳定物价);(4分)(2)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共4分)(3)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化;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

40、准备;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标志其走向成熟。(任答其中一点得2分,共4分)【解析】(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问题是物价飞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实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或:统一财经、稳定物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等后方地区,从而可分析得出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3)据材料“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可得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据材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可得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标志其走向成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推动改革开放走向深化;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