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10KB ,
资源ID:111046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046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专题检测: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人民版历史(江苏专用)一轮专题检测: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评估检测(一)(专题一) (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1泰州模拟)如图是甲骨文“宰”字,字从宀(min),从辛,意为屋内劳作的奴隶,负责王室贵族的饮食、车服等杂役。西周时期“宰”地位不断提高,逐步成为百官之长,例如周公曾任太宰。这一变化反映( )A.君主专制呈现加强趋势B.家和国具有共通性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礼乐制度日益崩坏【解析】选B。从材料可知,“宰”最早是为王室服务的,到西周时期则为百官之长,为国家服务,体

2、现了家和国具有共通性,家国一体的理念,故B正确;先秦时期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C是秦朝时期,排除;材料与礼乐无关,排除D。2.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伯。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交融;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交融,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 )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解析】选D。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说明其内部有多个不同的族群,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D正确;王朝更迭是暴政导致,而非政治制度不成熟,A排除;夏、商、周的交融并不是因为长期战乱,排除

3、B;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3.(2021徐州模拟)某学者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则在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宗法制崩溃B.分封制进一步崩溃C.“仁政”思想消失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春秋时期尚没有确立中央集权思想,分封制下的战争“只求服从,不求占领”,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分封制进一步崩溃,故B正确。宗法制主要是指按照血缘亲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材料中未体现,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思想并未被诸侯国采纳,

4、材料中也未体现,故C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故D错误。4.史记晋世家载:“(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之后,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尽并晋地而有之”。这说明当时()A.诸侯争霸推动社会转型B.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C.兼并战争促进国家统一D.王室与地方矛盾尖锐【解析】选B。材料中“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体现了分封制,“桓叔之孙晋武公伐翼,灭晋缗侯”反映了分封制受到较大冲击,故选B;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间争霸,排除A;材料中是“晋世家”内部的争夺,而不是诸侯兼并战争,排除C;材料主旨是晋国分封制受到较

5、大冲击,未涉及王室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5.(2021扬州模拟)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西周政治制度的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是()记述出处“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儒效“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殷周制度论A.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B.以血缘为纽带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C.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D.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三则材料均论证了西周分封制在实行过程中侧重王族子弟,通过这一制度将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B正确;A只在第三则材料中

6、体现,根据孤证不立原则,可以排除A;宗法制有利于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C排除;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而且西周时期并不属于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6.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解析】选C。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这就是郡县制的开端,传统的分封制正在瓦解,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对新得到土地管理,土地仍归周王所有,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对新得到土地管理,没有涉及兼并战争

7、的影响,排除B;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这是郡县制的开端,郡县制得以积极推广并没有体现,排除D。7.东汉卫宏汉旧仪载:“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至秦始皇帝,灭诸侯为郡县,不世官。”材料中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不包括( )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D.形成大一统的格局【解析】选D。根据材料“周以上千八百诸侯,其长伯为君,次仲、叔、季为卿大夫,支属为士、庶子,皆世官位”可以看出周代政治制度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较为森严的等级制,

8、故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形成大一统的格局是在秦朝时期,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8.(2021南京模拟)“汉初以皇帝为一极的中央政府辖京畿及重要地区共十五郡,其人力物力远远强于任何一个诸侯国。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据此可知,郡国并行制()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扩大了地方割据的力量C.推动了封国经济的发展D.适应了汉初统治的需要【解析】选D。“郡国并存的严峻形势,也促使中央政府谨慎从事,采取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总方针,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表明汉初

9、郡国并存的形势推动了休养生息政策的产生,促进了汉初经济恢复,适应汉初统治的需要,故选D;依据所学,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排除A;“中央辖区内的经济也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表明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不是扩大地方割据的力量,排除B;材料表明加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没有涉及推动封国经济的发展,排除C。9.有学者认为:“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宗法制的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这一“理路”是( )A.依靠封建制建立宗法制B.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在封建社会建立宗法制D.基于

10、封建制建立华夏国家【解析】选B。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制即分封制,西周依靠分封制及宗法制维护统治秩序,随着分封制的瓦解及春秋礼崩乐坏局面出现,传统统治秩序难以维系,秦朝统一后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以封建官僚政治取代传统贵族政治,故B正确;秦朝统一后,并未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在秦代尚书属于少府,最初只是皇帝身边任事的文书小吏而已;汉武帝时尚书权力与日俱增;汉元帝时尚书已经号称“百官之本,国家枢机”。这一演变表明()A.尚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行政管理水平有显著提高C.官员评价制度发生了变化D.中朝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解析】选

11、D。题干材料“皇帝身边任事”“百官之本,国家枢机”信息,说明中朝逐渐成为了权力中心,故选D。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A错误;材料反映了尚书权力增大,与其行政管理水平无关,B错误;材料反映了尚书权力增大,与官员评价制度无关,C错误。11.(2020扬州模拟)“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解析】选C。从材料中“宰相的人数增加”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宰相不仅仅有一位。三公九卿制中只有一位丞相;郡国并行制是地方行政制度,

12、与中央内部权力无关;C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行省制度也是地方行政制度。12.(2020南京模拟)后汉书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这表明()A.门阀世家把持选官特权B.选官制度出现根本性变化C.官吏选拔日趋公平公正D.科举制选官方式开始出现【解析】选C。由材料“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可知为汉朝的察举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可知举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官吏选拔的公平公正性,故选C;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由门阀世家把持选官特权,排除A;“根本性”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B;科举制出现于隋

13、朝,排除D。13.(2021年湖南适应性测试)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解析】选C。通过材料中南史可知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负才地”中“才地”指才能和门第,结合所学可知南朝时,门阀世族虽然衰落,官员选拔仍注重门第出身,故C正确;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以品德为选官标准,故A错误;材料中“自负才地”“自恃人地”说明注重门第,并未涉及名士的举荐,故B错误;南朝时中央集权逐渐强化,寒族势力兴起,世族子弟

14、并非直接继承父辈官爵,故D错误。14.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世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高基层官员地位B.提升用人取士信度C.推动词曲文学发展D.引领科学研究风气【解析】选B。宋代科举中限制世家与孤寒竞争、在考试程序上更加科学,而且更加注重知识才能,这些规范措施和评价标准客观有助于提升用人取士的信度,B正确;科举制的科学规范与基层官员地位提升无关,排除A;宋代科举考试注重“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显然不能推动词曲文学发展,排除C;科举取士目的仍然是选拔官员,而非科学研究,

15、排除D。15.赵翼的陔余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B.行省制度开始于金代C.行省制度具有继承性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解析】选C。由材料“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知,行省制度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故C符合题意;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行省在金代设立是为了“治一方”,故A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行省制始于元代,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行省与中书省之间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16.(2021年辽宁适应性测试)

16、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解析】选D。“诸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说明了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故D正确。礼部主事劝谏皇帝,并不涉及内阁权力削弱与否,故A错误;行使决策权力的是皇帝,故B错误;“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说明御史并没有制约皇帝权力,故C错误。17.(2020通州模拟)明代一些皇帝认为,“以一人之智,处万机

17、之繁,岂能一一记忆不忘,一一处置不误。”设立内阁可以“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负责行政事务的执行C.拥有对皇帝的监察权D.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解析】选D。据材料“拾遗补过”“广知民事,为理道之助”等可知,皇帝精力有限,需要有人帮助处理有关政务,内阁补充了中枢决策机制,故D正确。18.(2021徐州模拟)据记载: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权柄下移,干纲不振。”同时,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的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18、B.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D.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存在宦官专权的现象,同时培养宦官识字,说明此时以皇权为中心的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A正确。设司礼监和宦官读书制度等,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不是皇帝的权力日趋衰落,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内阁职能的变化,无法推断出内阁议政功能完全丧失,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掌控票拟批红权,而是强调明中后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排除D。19.据学者研究发现,“全国文武官员,上至大学士、六部尚书、各省总督、巡抚,以至各道、府,关差、盐政、学差,以及将军、都统,驻各地区的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等,应升调补放等

19、事,均由军机大臣负责开列名单,奏交皇帝择取任用。”由此推知( )A.军机处可以选拔任免地方官员B.军机处可以统领六部百司C.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D.军机处成为中央决策机构【解析】选C。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择取任用的却是皇帝,因此推知军机处是辅助皇权的中枢机构,故C正确;军机大臣只负责开列名单,没有选拔的权力,排除A;军机处不能统领六部百司,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也没有决策权,排除B、D。20.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体现了()A.军机处成为统率六部的

20、最高机构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满清旧贵族被排除于国家政治之外【解析】选B。据材料“清初,以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事,内阁只是作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行机构。康熙时,设立南书房,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得出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B;军机处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普遍实行,排除C;康熙时设立的南书房,雍正时设立的军机处都有满清旧贵族,排除D。【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

21、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垄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

22、压全体人民。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3分,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 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秦政)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据柳宗元封建论、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二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 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

23、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 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 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论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并概括“秦政”的历史作用。(7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的主要依据。(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本原精神”的本

24、质含义。(2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等角度考虑。第(3)题,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等角度分析。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4分) (2)依据: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3)本质含义: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

25、“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君主的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开明性。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解读材料,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政治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26、求:观点合理,史实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依据材料,提炼出观点,即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考试和选官制度、某些决策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答案:观点:在君主专制统治下,某些决策方式也具有一定开明性。(2分)论述: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开明,体现最明显的是在唐朝。唐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叫作“敕”,但是这个“敕”其实只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起草敕令的是中书省,皇帝在敕令发布前“画敕”即同意,此后敕令还需经过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省不同意此敕令可将其批注送回,这称为“封驳”。由此可见,唐朝皇帝下发一道命令的审核程序如此严密和复杂,也体现了唐朝君主专制统治下的开明。中国古代实行专

27、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是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来加强君主专制,可以说是“皇权之下的民主”。(12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的国号国号来源秦周天子封秦人祖先为附庸,邑于秦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萧何认为“语曰天汉,其称甚美”隋北周时,杨忠受封为“随国公”,忠子杨坚进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唐北周时,李虎受封为“唐国公”。其孙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称“唐王”,后来建国,国号“唐”宋后周末年,赵匡胤升任宋州节度使。篡周建宋后,诏曰:“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大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其汉译名为“大蒙古国”。127

28、1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大明旧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因明教而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现多认为出自易经乾卦“大明”之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易国号为“大清”。“清”可以表达天、太平、广大之义,也可以表示王者风范,王政理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号”这一主题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解析】通过表格中各个朝代命名国号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总结,其一,强调国号的继承性,如秦朝、汉朝、隋朝、唐朝

29、,国号来自于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这是从全局的共同性方面来考虑的;其二,强调国号的变化,如元朝国号不再采用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而是以文义建国号;其三,我们可以从单个的朝代“国号”来考虑,如清代,清王朝最初的国号是金,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因此改国号为大清。总而言之,对国号的思考和看法实际上考查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能否正确地进行历史分析。答案:示例一(从全局共同处着眼)看法:国号往往具有鲜明的继承性。(1分)说明: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名

30、;宋朝国号来自赵匡胤的发迹之地宋州及其官职宋州节度使;大明、大清的国号命名方式与大元一脉相承,其中,“大明”二字,与“大元”同出一典,前后相继。认识:上述几种继承性,都有利于新兴王朝彰显其正统性和合法性。(12分)示例二(从全局的变化着眼)看法:元朝建国号始用文义(元明清三朝国号确立的方式与之前的王朝有别)。(1分)说明:在封建大一统王朝中,秦朝、汉朝、隋朝、唐朝,国号来自建国前的封国、封邑及爵位;宋朝国号来自赵匡胤篡周建宋前担任的宋州节度使官职。忽必烈以文义建国号的方式,为明朝、清朝所沿用。认识:元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自身并没有之前大一统王朝的继承性与正统性,另

31、一方面,恰好包含了赢取中原正统的政治与文化企图,反映了蒙古从游牧国家到中原王朝转变的完成。(12分)示例三(从某一王朝着眼)看法:皇太极改“金”为“大清”,暗含入主中原之志。(1分)说明: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金”国号作为女真政权与民族共同体的鲜明标志,在努尔哈赤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皇太极时期,“金”国号已不利于安抚其已统辖的汉、蒙民族。特别是金灭北宋的“靖康之耻”,时刻刺激着汉人民族主义思潮。皇太极新定的国号“大清”,不仅合乎“大元”“大明”取号的传统,淡化了少数民族并吞中原之色彩,而且气势、取义更胜过“大明”。认识:该国号借鉴于历史,取典于文化,服务于现实,作用于未来,有利于完成入主中原大业。(12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