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1030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86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pdf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旧石器时代(距今 200 万年1 万年)(1)文化遗存代表: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 7020 万年的北京人。(2)生产生活:打制石器;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 万年)(1)生产活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2)文化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 5000 年黄

2、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分期: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4、三皇五帝时代:禅让制;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大禹建立夏,世袭制,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二里头遗址;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6、商

3、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青铜器;甲骨文7、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西周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获胜,建立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2)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影响:积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周人

4、的势力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3)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原则:嫡长子继承制。(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宗法制是里,分封制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5)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经济:井田制,集体劳作;青铜铸造繁荣;思想:系统成熟的文字;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9、春秋战国时期时

5、代特征: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经济:铁犁牛耕;思想:百家争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普遍推行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家庭政策;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进步性: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1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思想核心);“为政以德”;

6、“克己复礼”(维护礼乐制度);“有教无类”(打破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地位)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传承文化作出重要贡献)12、老子:春秋后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万物本原是“道”;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1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2(1)背景: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代表: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人性

7、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3)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14、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统一的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主要条件)秦尊奉法家思想(2)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

8、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3)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初步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利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5)秦朝的灭亡:暴政的表现:赋税徭役繁重;严刑峻法;焚书坑儒公元前

9、 207 年陈胜、吴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15、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1)汉初: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汉武帝时期:政治:地方:“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设刺史完善地方监察体;中央:设立中朝(加强皇权);选官制度:察举制;任用酷吏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拓疆:任用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

10、郡;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16、新朝与东汉(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公元23年,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2)东汉:25年刘秀建立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豪强地主;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17、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

11、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2、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全盘汉化,丧失了鲜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了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33、隋朝的兴亡: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

12、隋朝;589年,隋朝统一;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4、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和灭亡(1)唐朝的繁荣: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2)唐朝的民族交融东突厥(战而后和):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縻府州),被尊为“天可汗”西突厥(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回纥(册封):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靺鞨(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吐蕃(和亲):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

13、入藏9世纪:长庆会盟(3)唐朝的灭亡:755年763年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875年黄巢起义加速了唐朝灭亡;907年朱温灭唐,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汉朝:察举制(孝廉、品德)魏晋:九品中正制,(门第、出身;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依靠考试成绩或才能、才学做官。(1)创立: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进士科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支持考试。(2)影响:积极: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

14、于科技的创新发展6、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职权: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2)影响: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7、赋税制度的变化(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唐初:租庸调制(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3)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内容:规

15、定每户按人了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切茶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8、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诗歌;唐朝:诗歌黄金时期;李白(诗仙)、杜甫(诗圣)(2)书法:东晋王羲“书圣”,隋唐:颜真卿、柳公权(3)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吴道子“画圣”(4)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9、科技: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

16、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0、中外交流:西行印度(天竺):东晋法显、唐朝玄奘;东行日本:唐朝鉴真到中国:日本空海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军事: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行政权: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监察

17、:设“四监司”(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三司掌财政。(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4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重文轻武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

18、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王安石变法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5、辽朝(916-1125年):南北面官(特点:蕃汉分治、因俗而治),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岁币”;西夏(1038-1227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金朝(1115-1234年):“猛

19、安谋克”(行政、生产、军事组织合一)制度;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1141年绍兴和议,“岁贡”。6、元朝(1271-1368年)(1)建立和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年完成统一。(2)巩固统一的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目的:便于政令传达,物资运输,巩固统一)实行行省制度(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我国省制度的开端)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7、元朝的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回回;民族政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四等人制)8、宋

20、元经济(1)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经济结构: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2)手工业: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的发展)(3)商业:基层市场面向大众、官方榷场互市贸易和民间贸易;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4)城市: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打破;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9、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原因:北方人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也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采取

21、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10、辽宋夏金元时期社会的变化: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11、儒学的复兴(1)背景:社会现实的需要;儒学日益僵化;道教、佛教的的冲击(2)目的: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作用(3)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体系(4)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5)主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基本原则

22、(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私欲,得到天理,成为圣贤)方法论: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得到天理)(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普及化、通俗化)(6)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吸收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12、文学艺术(1)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2)元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3)话本: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5)绘画: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北宋画家

23、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1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应用,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5社会的变革。14、科技:沈括梦溪笔谈;郭守敬授时历;元朝王祯的农书15、文字:辽:契丹大字、小字;西夏:西夏文金:女真文字蒙古:成吉思汗畏兀体蒙古文(蒙古秘史;忽必烈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一套拼音符号,是汉

24、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表现:(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重用宦官,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2)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2、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3)概况:15世纪前期(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

25、岸和红海沿岸(4)意义:积极: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领先于新航路开辟;宣扬国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加强中国与海外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3、明初实行海禁;明朝戚继光抗倭,平定倭患,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明穆宗:取消海禁(隆庆开关)西方的侵扰:16世纪中期,葡萄牙入侵濠镜澳(澳门);17世纪中期,荷兰占据台湾,4、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蒙古:重修长城;土木之变(瓦剌);1571年“隆庆和议”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贸易关系藏族(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

26、上层人士任职。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5、清朝君主专制强化(1)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设军机处: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影响:严重摧残文化;激化民族矛盾;禁锢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

27、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7、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东南-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西藏:册封宗教首领: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1793

28、年,乾隆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西南民族聚居区:雍正时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8、清朝统治危机初显(1)国内危机:人口激增,矛盾激化原因:稳定的社会环境(康乾盛世);政府政策因素(摊丁入亩);农业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改进,尤其是高产农作物的广泛种植影响:资源危机,生态危机,贫富差距,政治腐败(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落后西方9、清朝的闭关锁国(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3)内容:只保留广州一处对

29、外通商,“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禁止民间出海贸易;6(4)影响: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族自卫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消极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推广种植;多种经营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手工业:明朝中叶,民间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商业:白银大量流入并实现货

30、币化;工商业市镇兴起;区域性商帮和会馆的出现(徽商、晋商);区域间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的发展;(2)经济局限的表现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想:程朱理学愈发僵化教条11、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1)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但良知易被私欲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评价: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1、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工商皆本;(3)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创作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影响: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2、明清小说戏曲(1)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代表:小说: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戏曲: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

32、、昆曲“百戏之祖”、(清朝)京剧“国粹”13、明清的科技: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西学东渐(意大利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在传教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列强的侵华史(1)鸦片战争(1840-1842年)原因:必然性: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中国: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中国:闭关锁国;英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

33、品、掠夺原料;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结果:19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关税要与英国商定;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由传教。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社会主要

34、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结果:1858年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7;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乘机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影响: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中外反动势力公开

35、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原因:东学党起义结果:1895年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办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促进了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

36、战争(1900年)原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南方各省都督与列强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一定程度上保存清政府的实力和中国近代化的成果)1901年辛丑条约: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

37、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影响: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中国人民的抗争史(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9511964年)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1856年军事全盛(东征西征,北伐孤军深入失败),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沦陷。纲领:19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主张:“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评价:否定了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1959年资政新篇:地位: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先进的中国人

38、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内忧外患;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口号:自强、求富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内容:创办近代工业(军用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民

39、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筹划海防(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衙门);创办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评价: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局限: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3)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898)背景: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19C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标

40、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结果:失败失败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客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898)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松警惕;“灭洋”表现出盲8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评价: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局限性:存在

41、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1912年)(1)辛亥革命的背景: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并没有解决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42、核心)(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3)武昌起义时间和中国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意义:(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5)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积极:政治:推

43、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风俗文化: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消极: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未能发动群众,没有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领导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小农经济逐渐解体。(2)初步发展(

44、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政治上封建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4)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发展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主要特点: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发展

45、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5、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因素: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与束缚;本身的特征: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政局动荡不安。6、新文化运动(1915 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内容: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

46、新文学的语言。影响:进步性: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性:没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对待东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五四运动(1919年)(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9(2)性质:是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意义:青年学生是先锋,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7、(3)五四精神: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1)诞生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内容: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4)意义: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

48、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中共二大(1922年):内容:党的最低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党最高纲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1)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国民革命(19241927年)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失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1927年“七一五”反

49、革命政变(汪精卫)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5、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年“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6、南昌起义(1927.8.1)意义: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7、八七会议(1927.8.7)内容: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思想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8、井冈山革命根

50、据地的创立(1927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9、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原因: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长征的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

51、了革命的种子;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的局部抗战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沿线;1935年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实行不抵抗政策;民众: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共:1935年,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

52、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西安事变(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日军的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对占领区的政策:政治上“以华制华”方针;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重庆大轰炸;细菌战与“慰安妇”制度3、全面抗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10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

53、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4、抗日战争的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日本对华政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共产党“囚笼政策”;国民党:中国远征军入

54、缅作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的胜利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太平洋战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对日本: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打破“囚笼政策”;对国民党: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5、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正义的反

55、侵略战争6、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和新征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7、解放战争(1946-1949年)1945年8月10月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

56、)1947年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被推翻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壮大了和平民主力量)。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1、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

57、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纪年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3、人民政权的巩固的措施: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3年)城市:“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国家财经;肃清土匪和

58、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19501953年)4、20世纪50年代外交(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 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59、;三大改造(19531956 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一五计划(19531957 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6、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7、社会主义建设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60、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对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正确,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但路线未坚持(2)“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4)1962年七千人大会(5)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失误:(1)原因:左倾思想的影响(2)表现: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3)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

61、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9、20世纪50-70年代建设成就(1)工业: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64年)、氢弹(1967年),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6年)和人造卫星(1970年);(3)70年代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关于真理

62、标准问题讨论(1978年):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指导,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2)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

63、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使命,打下重要思想基础;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4、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农村: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城市: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2)对外开放: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

64、4个沿海港口城市;(3)改革开放的深化: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一国两制”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1)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实

65、践: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1992年“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汪辜会谈;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2015年习马会(4)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台独”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香港、澳门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是内政问题。6、邓小平理论: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12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97年十五大写

66、入党章。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002年十六大写入党章。8、科学发展观:解决的问题: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精髓:实事求是、以人为本;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2017年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8年写

67、入宪法;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文明2、古代文明的特点及原因:特点:基本独立发展,多元特征;原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3、古代文明的扩展(1)农耕文明主要武力方式扩展的条件: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以移民的方式扩展的条件:工商业较发达;多优良

68、港口航海技术和武器先进4、古代世界的帝国(奴隶制)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第一个跨亚欧非的帝国(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4世纪为跨亚欧非的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推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1-2世纪空前繁荣(实行帝制,大力发展奴隶制;行省制;1世纪基督教产生)5、古代文明的交流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1、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文化: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2、封君封臣制度条件: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内容:封君:土地占有者,拥有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封臣:领取土地者,效忠封君、服兵役特

69、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契约、土地为纽带;地方领主相对独立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3、庄园与农奴制制度(1)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2)特点:经济:自给自足,封闭性强;政治:拥有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4、中古西欧的教会地位: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举足轻重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教徒征收十一税政治:最大的组织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文明交流的表现技术西亚的农耕、冶铁外传思想文化西亚神话传入

70、希腊;希腊模仿埃及雕刻技术;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腓尼基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发展为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人员与物质经贸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遣使往来(东汉甘英出使大秦)13与王权斗争的结果: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天主教建立起大一统神权统治。5、西欧中世纪后半期社会进步的表现:政治:王权的兴起;经济:城市的复兴;文化:大学的建立6、1011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兴起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复兴和繁荣城市自治斗争:手段: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影响:政治:支持王权,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

71、化联系;文化:兴办大学,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阶级:推动市民阶层兴起,出现早期资产阶级。7、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律体系;它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俄罗斯帝国: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16世纪初:建立莫斯科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强化中央集权;17世纪末成为地跨亚欧的帝国8、中古时期的亚洲9、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背景)动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

72、萌芽的出现;社会根源: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直接原因:15世纪中叶,奥斯曼控制东西商路,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商业危机);精神动力: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冒险精神;传播基督教的需要;条件(可能性):西班牙和葡王室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进步;2、新航路开辟(1517世纪)时间人物支持国家方向航路成就1487 年迪亚士葡萄牙向东欧洲好望角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1497-1498 年达伽马欧洲印度第一个到达印度的航海家1492 年哥伦布西班牙向西欧洲美洲发现美洲1519-1522 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14其他航线:(1)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北大西洋航线):1497年

73、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卡蒂埃发现拉布拉多半岛;16世纪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航行记录和航海图;17世纪荷兰哈德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2)西欧探寻南半球(南太平洋航线):1578年英国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亚、非、美洲:中断原有的社会进程,打破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带来巨大灾难;(殖民统治、种族屠杀、经济掠夺,黑奴贸易等);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欧洲: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推动

74、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对世界:造成了人口迁移、物种交流、疾病 传播、商品流动;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文艺复兴(14 世纪17 世纪)原因:经济基础: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文化基础: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人才优势:聚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精神内核: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崇尚理性,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成就:14世纪的“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

75、拉克(人文主义之父)15世纪的“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15世纪后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影响: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推动近代科学兴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2)宗教改革(16世纪)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简化仪式)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成果: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影响:思想: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

76、展了人文主义;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强化王权,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文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启蒙运动(1718世纪)背景: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展精神内核: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启蒙思想家及主张:共同主张:理性、科学、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制、权力制衡等法国:伏尔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分权与制衡);卢梭(主权在民、直接民主制)英国: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德国:康德理性、民主、自由、平等(启蒙思

77、想的集大成者)影响: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民族独立: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2、近代科学兴起(1617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经典力学体系,近代物理学奠基人。3、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背景:经济: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

78、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法律保障: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1701年王位继承法,国王不能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意义: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2)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背景:经济: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15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3)法国大革命背景:经济: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

79、发展(根本原因);阶级:资产阶级日益壮大;思想: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过程:1789年7月14日,民众攻占巴士底狱,法国爆发大革命;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影响:对法国: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法国的封建残余,促进民主政治建立;对欧洲: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原则广泛传播。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80、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德)和共和制(美、法);政党:两党制、多党制5、英国君主立宪制:18世纪20年代,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特点: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国家权力中心,是最高立法权和权力机关,监督内阁;内阁:掌握最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6、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最高法院)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评价:1787 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仍存在着不

81、足,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7、法国:19世纪,法国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艰难曲折最终确立共和制度(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8、资本主义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等;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2)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背景:南北矛盾突出(关税、西部建州、尤其是奴隶制度的存废);概况: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赢得民众支持,1865年获胜,内战结束;

82、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黑人仍备受歧视。(3)意大利的统一(1861年1870年):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意大利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实现统一(4)意大利的统一(1864年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于1864年1871年,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特点:皇帝掌握实权;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5)日

83、本明治维新(1868年):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于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进行改革;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制定1889年日本宪法(君主立宪制)影响: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迅速走向强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代):(1)原因:政治前提: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资金:殖民扩张和掠夺、海外贸易等完成了资本的原

84、始积累;劳动力: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导致需求增长;技术:手工工场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2)成就: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蒸汽机动力的交通工具(19 世纪初,汽船和火车)2、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中后期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原因: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相对稳定;自然科学发展并被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2)成就: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

85、飞机等交通工具);化学工业的兴起(化学合成材料、石油化工业);旧产业部门焕发出新的活力(炼钢、纺织等)(3)特点:科学、技术和生产真正结合;同时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规模更大,德国和美国表现最为突出;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侧重于重工业、基础工业3、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出现了垄断组织;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16级;社会生活:加快城市化进度;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世界面貌:改变世界面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19 世纪末 20

86、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4、马克思主义诞生(1)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日益暴露;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理论基础: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个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长期从事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

87、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使命,阐明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 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5、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革命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1848年革命斗争中(创办报纸宣传革命;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理论探索: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剩余价值说);创立唯物史观6、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

88、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过程:葡萄牙:建立巴西殖民地;西班牙:1496年,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16世纪中叶,殖民地包括除巴西外的大部分美洲;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沦为欧洲殖民地(小部分是英国、荷兰、法国)(2)殖民政策:政治:专制统治,建立总督辖区治理殖民地经济: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发起罪恶的黑奴贸易;宗主国禁止殖民地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2、亚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15、16世纪的殖民扩张:葡萄

89、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澳门);西班牙:入侵菲律宾(2)17世纪及以后的殖民扩张南亚:17世纪初,英国来到印度(经济:东印度公司,经济掠夺;政治:武力挑动或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东南亚:17世纪初,荷兰: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印度尼西亚;19世纪末:英国(占领缅甸和马来半岛大部分);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瓜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英、俄控制瓜分伊朗东亚: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下,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于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3、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工业革命前:列

90、强殖民活动局限在沿海地区(2)工业革命后:北非:英国(埃及);法国(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19世纪后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争夺:英国: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地;法国: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延伸到到东非的索马里;德国: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1884年柏林会议:“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者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影响:对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反抗斗争不断高涨;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5、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

91、民族独立运动背景: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外部条件: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统治;美国独立战争的大大鼓舞。表现:1804年海地独立,拉开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基本独立;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独立后美洲的状况:政治上:政局动荡,普遍实行考迪罗军事独裁专制;经济上:盛行大地产制,保持中世纪的剥削

92、方式,经济发展缓慢;国际上:英美等国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门罗宣言、17“金元外交”“大棒政策”)(2)亚洲的觉醒背景: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表现: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拉克)(1908孟买政治总罢工,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斗争舞台);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1911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3)非洲的抗争:1882年埃及的抗英斗争(祖国党;阿拉比;结果失败,英国控制埃及);1881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埃塞俄比亚反意斗争(孟尼利克二世;打败侵埃意军,保持国

93、家独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1)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激化(三大矛盾:英德、法德、俄奥);主要原因:20世纪初欧洲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2)进程: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决定性战场);(东线(俄德奥);南线(俄德奥);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对德宣战,占据德国在中国租借的山东半岛第二阶段(1915-1916年):意大利参战加入协约国;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飞机、毒气)、索姆河战役(首现坦克)日德兰

94、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1917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十月革命);1918年,同盟国战败(3)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限制美、英、日等国海军军备)、九国公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

95、同原则,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评价: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削弱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1920年建立国联: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侵略行为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国联沦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3、列宁主义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布尔

96、什维克党的建立内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意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革命和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背景:经济基础: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社会矛盾尖锐;社会条件: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组织基础:布

97、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群众基础:牢固的工农联盟过程:二月革命倒沙皇(推翻沙皇,出现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月提纲指方向(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和平夺权);七月流血事件抛幻想(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十月革命现曙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从理论到为现实,开辟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5、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背景:国内战争时期(191819

98、20),内忧外患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影响:积极: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促进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8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内容:农业: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工业: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影响:恢复经济,巩固苏维

99、埃政权(3)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1928年1991年)形成: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至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影响:积极: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苏联卫国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6、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亚洲民

100、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英、法占领的斗争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印尼的民族大起义(苏加诺 印尼民族党 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过程:提倡“手纺车运动”;“食盐进军”;“退出印度”)(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埃及华夫脱运动;(扎格鲁尔)(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特权)摩洛哥里夫人民抗争(克里姆)(里夫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塞拉西一世)(埃塞俄比亚被意

101、大利吞并)(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的罢工;智利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精神之父”:玻利瓦尔;目标:“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结果: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4)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7、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1)法

102、西斯主义的特征和主张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结成轴心国,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3)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引发极端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催化剂: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主要原因: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有利条件: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的纵容和苏联的中立(4)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

103、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德国闪击波兰: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德战争: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5)世界人民的反抗: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6)结果: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二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美苏主导)19

104、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剥夺日本非法所占领土;承认朝鲜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德意日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建立联合国;评价: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一些国家的利益(8)影响:对欧洲: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赢得很高威望;对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105、8、联合国(1945年):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操作性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1、“冷战”的含义及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含义:冷战是指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表现:(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阵线分明、美苏主导、全面冷战、局部热战;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

106、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1967年欧共体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起飞,谋求“政治大国”);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和平崛起;第三世界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1961年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4、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

107、的单极世界;欧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日本世界经济大国,追求成为政治、军事大国;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开展多边外交,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第三世界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多极化是一个发展趋势,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5、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二战后至70年代初出现经济发展“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又出现“滞胀”现象;20世纪80年代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和缩减福利开支);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社会结构的新变

108、化;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福利国家”制度与社会运动福利国家的评价: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造成财政赤字,增大政府负担,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社会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6、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FM)、世界银行(W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109、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年),冷战开始的标志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7年)经济马歇尔计划(1947年),援助西欧,拉拢东欧,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形成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北约(1949年)华约(1955年),两极格局 形成的标志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1949年德国分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207、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年)异 侧重农业(收购制;种玉米)工业(重工业、军事重工业)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

110、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立足国情,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内容: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都涉及经济领域8、南斯拉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9、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1947 年印度(尼赫鲁)和巴基斯坦(真纳)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 世纪 50 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2)非洲的民族独立1953 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 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

111、权,英军撤离运河区;1954 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962 年独立;1960 年有 17 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99 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1、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1)亚洲:成就:20 世纪 6080 年代,新加坡、韩国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挑战: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对策:调整经济结构

112、,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2)非洲:挑战:发展最不平衡,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对策: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3)拉丁美洲:挑战: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对策:经过改革,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出现繁荣(4)发展中国家的面对的共同挑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2、经济全球化(1)存在的问题: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大部分利润流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突出;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念的冲

113、突;出现“逆全球化”现象(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2)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3)对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3、区域经济集团化:欧盟(济一体化程度最高);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4、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带来生活便利,信息安全是隐患);文化多样化:文化多

114、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对:世界各国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5、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提出;和平: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6、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恶化、气候变化等);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7、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1)全球治理:原有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新的国际治理组织与机制:全球层面:1999年二十国集团(G20)地区层面: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2009年金砖国家(BRICS);2015年新开发银行(NDB)(3)中国方案: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一带一路”;2014年,中国设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2015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