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劝学【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学习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学习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大致翻译课文、断句、诵读。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填写到“我的疑问”处。3、用15分钟左右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荀子
2、(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儒 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二、写作背景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预习自测题】1、字音靛青( ) 蓼蓝 ( ) 中绳 ( ) 槁暴( ) 参省 ( ) 跬步 ( ) 骐骥 ( ) 埃土( ) 螯( )2、思路结构第一
3、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 第二段:论述 。 第三段:论述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二是 ,三是 。3、思想感情本文围绕“ ”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 ,从而勉励人们要 ,只有这样,才能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研读课文第一、二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掌握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 )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木直中( )绳輮( )以为轮虽有( )槁暴( )金就( )砺( )则
4、利博学( )而( )日参省乎己知明而( )行无过( )矣2、翻译重点句子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背诵第一、二自然段。【课后反思】 9 劝学 第一课时【预习自测题】1、 din lio zhng go p cn xng ku j i o2、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 第二段:论述 学习的意义(重要
5、性) 。 第三段:论述 学习的作用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 第四段:论述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善于积累 ,二是 坚持不懈 ,三是 用心专一 。3、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 ”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 学习的重要和必要 ,从而勉励人们要 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 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质疑探究】 1、学不可以已(停止) 取之于(介词,从 )蓝而青于(介词,比)蓝木直中( 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 )以为轮虽有(通“又”)槁暴(晒 )金就(动词,靠近)砺(磨刀石 )则利博
6、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犯错)矣2、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3、地位是全文的文眼。作用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比喻论证。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