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BDCDBBAADDBAC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BDCDBDDDACCA26.(1)职能划分: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4 分)意义:官员品级不高,便于使用和控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6 分,答出三点即可)(2)古代中国的分权在本质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皇权;雅典的分权在本质上实现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6 分)(3)革命性:维护和捍卫独立成果,鼓舞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确立资产
2、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美国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4 分)有效性: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实施联邦制,这既满足了地方自治的需求,又保障了中央的权威,有利于捍卫美国的利益,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权组织中实施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效地保障了民主政治。(4 分)27.(1)不同:中国外来主力军舰主要购自德国,而日本则主要购自英国;(2 分)中国本国自造军舰数量少,而日本本国自造军舰多于外来军舰。(2 分)问题:中国的军工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技术落后于日本。(2 分)(2)日本海军在技术和数量上超过中国并占有优势;中国在战争采取消极避战政策导致了决策失误;清政府腐败无能
3、导致军备水平难以发挥;日本蓄谋已久而作了充分的战争准备。(6分)28.(1)特点:在冷战框架下,西欧与美国在各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2 分)说明:由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为了应对共同的威胁苏联,西方发达国家联合起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协调一致,如马歇尔计划的推出,北约的建立,分区占领德国,欧共体的成立等。(4 分)(2)变化:由最初的完全合作转向在竞争中合作。(2 分)表现:在政治外交领域,主要表现为争夺地区和世界事务的主导权,美国竭力维护其西方盟主地位,建立由其领导的世界新秩序;在经济领域,美、日、欧的矛盾和摩擦不断,为了在激烈竞争的经济战中取得主动,美、日、欧分别或正在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
4、区域经济集团;在军事安全领域,日、欧都在加强自身独立防务能力,试图摆脱对美国的依赖。(6 分)1.B解析: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大龟以神灵考之”再结合商朝的实际情况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情况,故选 B 项。专制王权实现高度集中开始于秦朝,排除 A 项;C 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以占卜定吉凶,以神灵考之,不是自然崇拜,排除 D 项。2.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观念,即统一性的国家观念,选项中 A、B、C 三项都不能体现材料的观点,只有 D 项说明了材料所要表达的内涵。3.C解析:唐太宗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说明唐太宗突出李氏皇族的地位
5、以加强皇权,故选 C 项。修谱不是唐太宗勘正姓氏的目的,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打乱了原先的门第观念而不是维护;“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能反映压制旧门阀势力,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 D 项。4.D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明朝嘉靖时期吏治腐败的现象,我国古代反贪反腐不能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是由皇权专制的本质导致的。虽然历代王朝不断修改法典,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也进行过种种努力和实践,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制下的腐败问题,故选 D项。虽然严嵩作为内阁首辅实现了专权,但从制度方面来说,内阁始终没有成为决策机构,排除 A 项;选拔官员出现严重的腐败现象,并不代表科举制遭到破坏
6、,排除 B 项;明代监察体系是完备的,对严嵩等高官的监察缺失是造成腐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C项。5.B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公民大会”“生活补贴”“津贴”。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为贫困公民广泛参政提供经济保障,从制度上维护城邦公民的平等,不能说明在财产上实现了公民完全平等,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C、D 项材料中无法体现。6.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不断进行改变,去除了原来的形式主义弊端,适应了发展的需要。7.A解析:B、D 两项明显错误,英王为国家元首,议会选举的多数党领袖任首相;英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但首相须经英王任命方能上任,故排除 C 项,选 A 项。8.A解析:美国之
7、所以在总统选举中采取选举人制度,是因为制度的设计者们认为除少数人士外,普通民众根本不知道总统候选人是谁,他们担心如果没有中介组织调停,普通民众不能也不会选出合适的总统。选举人制度是为了让那些博学多才、能够作出理性判断的社会精英进行选举,从而限制泛滥的民意,故选 A 项。B 项与材料的意思不符;C 项错误的理解材料;D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9.D解析:由“每项法律须经国王和两院同意”可知国王在立法方面的权力受议会的制约,故选 D 项。由“国王否决的法律草案”可知国王享有否决权,排除 A 项;由“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可知国王和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无关。10.D解析
8、:鸦片战争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自身的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 项正确反映了漫画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并没有禁绝对外贸易,只是严格限制;鸦片战争虽打击了天朝上国观念,但清政府并没有放弃;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1.B解析:材料中的“时代气息”“新鲜的时代色彩”符合资政新篇的特征,此著作体现了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B 项正确。表达农民对平等追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材料说明此著作并没有化作进一步反清的动力,也就没有产生更多的影响;资政新篇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开启学习西方文明先河的是林则徐等人。12.A解
9、析:义和团在反帝斗争的同时,一概排斥西方工业文明,维护落后的传统,混淆了西方物质文明与西方侵略的区别,因而带有“病态”,A 项正确。虽然义和团运动带有迷信色彩,但并非是为了极力宣扬封建迷信;义和团虽提出“扶清”,但并非是维护反动统治,而是借维护清朝来反帝反侵略;义和团“扶清灭洋”,反帝斗争的目标明确。13.C解析:由表格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各种政党、社团在各地相继出现。这主要得益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作用,由此可知 C 项正确。A 项观点绝对化,而且不能从表格中直接得出;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多党政治格局,B 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现象,而 D 项出现在民国成立后,且不能体现。14.B解析:
10、卢沟桥自古就是出入北平的要道,掌握了卢沟桥,就掌握了北平和华北的门户,因此,日本军队选择卢沟桥作为事变的地点也是处心积虑的,故 B 项正确。卢沟桥事变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阴谋蚕食中国的重要步骤,A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违背史实。15.D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华北”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说的“大战”是指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打击日军的百团大战。16.C解析:由题干时间和这个“新的转折点”可知,国共两党之间的三大决战基本宣告结束,国民党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此后,国民党走下坡路,故 C 项为正确答案。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时间要求。17.D解析:从“法国工人要担负起民族和阶级的双重
11、任务”“利用共和国的自由”等信息可知,此历史事件既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也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而且还成立了共和国,与之相符的是巴黎公社起义。18.B解析: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综上所述,B 项最符合题意。19.D解析:共同纲领是由政协代表经过广泛的讨论而确定的,A 项说法错误;共同纲领明显照顾了各民主党派利益,排除 B 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并非社
12、会主义社会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新民主主义的施政纲领,自然不会把社会主义原则和具有社会主义原则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写进去,这是在根据当时国情的情况下,坚持了新民主主义原则的结果,故 D 项正确,C 项错误。20.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到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说明在新形势下中国马上要启动对宪法的全面修改,而邓小平的讲话也为宪法修改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故选 D 项。A 项错误,从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任务是在后来实现的;B 项从材料中难以体现;C 项不符合史实。21.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从台湾问题的
13、历史和现实出发,主张台湾和大陆各自维持其经济及社会制度不变,这基本符合“一国两制”的表述,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已初步形成,故选 D 项。A 项错误,台湾问题的根本方向是回归中国,而“一国两制”也只能是过渡性方案;B 项错误,当时中英香港问题正在谈判中,“一国两制”的方案没有最终成型;C 项错误,当时距实现“三通”仍比较遥远。22.A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故选 A 项。23.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毛主席引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富尔借用了毛泽东诗词中“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句,共同表达了中法建交的强烈意愿,故选 C 项。A、B 两项从材料信息都不能判断,D 项不符合史实。24.C解析:“莫洛托夫计划”是针对马歇尔计划制定的,体现了美苏对抗的冷战意识。苏联此计划实质是加强对东欧的控制;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于新中国的成立;“莫洛托夫计划”出台于马歇尔计划之后。25.A解析:材料中的“权力转移”“许多国家”“进行塑造”反映了在国际拥有话语权的国家增多,这是多极化的表现。材料信息反映了美国霸权的衰落;单边主义与材料中的“权力转移”和“许多国家”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局势的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