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864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姚绍将摘要:优秀的文化是经过文化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优胜劣汰发展而来的;地方优秀民族文化是优秀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构成部分,是区域和民族社会的灵魂。在现代性社会特征中如何保护、继承和创新优秀民族优秀文化,振兴地方经济社会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关键词:民族文化;继承;创新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文化需要继承与创新?国内外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为什么急需继承与创新?其与整个地区社会发展有何种关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要经过实地深度的调研及深思熟虑之后作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又并非那么简单。我们首先当从词源学和概念上明确“文化”的内涵。“文化(culture)一词在世

2、界范围内有几百种界定,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EB泰勒对文化的经典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文化也可以说指人类创造的并在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哲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各种规范制度等等。而在世界范围内有个极具权威性又约定俗成的理解方式,就是从牛津英语词典中获取最权威的概念界定,OED 中的“culture”是来自拉丁文 colo,-ere,colore(耕耘),与“cultivate

3、”(耕作、培植)同词根,释义包括 3 个方面,“生活方式”、“指国家或群体的风俗、信仰、艺术、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艺术、音乐、文学等的统称”和“看法或态度”。我们只有从国际权威的规范和中国深厚的传统之中得到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之后,才更加有便于进一步全面、科学、合理地确定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也避免对文化一词的滥用,或者无法解释之时都把事物归为文化,这是一种偷懒或敷衍的做法。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内在责任,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利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昔日赖以为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在思想观念上的现代性,物质生产上的现代化的当下遭受到巨大的挑战。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方式和学习

4、外来文化,无疑是必要的。但削弱和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则会更加不利于民族的发展,甚至说是不明智的。世界上许多少数民族的成功例证都说明,完好地保存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利用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来发展旅游、艺术以及民族传统产业,是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立足和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继承与创生民族文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少数民族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哪个时代和民族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工程一直备受重视。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

5、,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振兴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是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世界民族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如蜚声海内外蜡染、刺绣,拥有千年历史的银饰、陶艺、古法造纸等等,都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内苗族民族民间刺绣工艺,据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追溯至汉代,现在算起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种经典化工艺艺术历史就是一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史,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產的双重属性,传承与创新工艺文化也是每个民族个体的责任。

6、另外,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形态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小型社会中个体和集体自身的发展发挥中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民族稳定、团结、繁荣和发展的大局。通过对国内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抢救和研究开发,充分利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建设多民族统一的精神和理念,及地区的建设民族特色文化营造良好环境。他设与自设:文化立场与话语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能否自设与自叙,关键在如何看待主体问题,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现代性或现代化以来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话题,也是清理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并存不可规避的重要课题,多个维度多个领域都在讨论民族文化如何进行保护、继承,有如何走出传统,如何进行创

7、生进入现代型转向的问题。因为中华民族也是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就我们的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走向,诸多历史资料与历史事实表明,其长时间总是被他设,被他者的眼光所审视,无法自设。无论是从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还是西方的路易莎和萨维纳,甚至是国内的不少研究与政策指引方向,都是以他设的方式影响了我们民族文化呈现给世人、给大众观点。自设与自叙:内在视角与主体观念。对国内民族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认识范式,我们本土有识之士深入到我们自己民族文化场域,以一种内在视角和主体观念“认识自己”,正逐步消解了他设的文化立场和话语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价值兼顾,在文化观念与文化实践上兼备,在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上

8、共存,在文化自信与自我批判上互生,充分认识各个少数民族文化整体是一个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具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向感,多个民族文化生态多元共生,以包容和广阔的视野面对当代世界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的新格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需要对自身的再行确认,寻找苗侗等民族自身传统与现代发展的逻辑接点,从而建立地区自己民族文化进入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之林的各种途径,发展发扬自身的现代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找到自己的文化生态之路。一个优秀民族的存在也犹如一个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人一样,能够从他者的外在视角之中看到对自己的态度,或认同,或排除,或中立等,从中自我反省客观评价自我,积极汲取中肯的意见,因为犹如人

9、类观看一件事物,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会看得更清楚;另外也以内在视角反省本民族文化,辨别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及对社会产生着消极作用的文化,积极继承与发展前者,坚决的摒弃后者。这些都需要民族文化主体自设与自叙,也是最为贴切、最为有说服力的方式。传统人类学家或外在视角的看法,是以寻找民族的“规律”或“共相”,极易引导人们进入到西方中心话语的误区。我们本土人士的强调自设与自叙,实质就是提出“本土的内在视角的民族文化问题”,寻找“民族文化发展经验”,强调各自民族历史文化的特殊性,重新发现民族文化的复杂性,重新察觉民族历史文化动力的多样性,相信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论框架必须按照其文化特性单独设计,否则将被误解误读,遮

10、蔽了真想,背离了长远的内在发展规律。保护与发展:现代化与本土化。思考并践行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或继承与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也是每个民族的个体与集体的重大责任。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系统,是本民族发展的基础。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既密切联系着文化的发展,也密切联系着地区整个社会的发展。保护与发展是各民族文化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突出矛盾,而辩证地看待,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发展中又才能解决更好的保护的问题。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始终都呈现着无数的生态智慧或观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尊老爱幼、互助互信等,人与集体之间的热爱家园、热爱集体等,与 21 世纪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11、近似,可以说无论在哪个现代化的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总体趋势,但是现代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当然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或者说,不仅仅是西方化的,而更应当是地方化、本土化的。我们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必然遭遇现代化或现代性问题,也就是说民族文化的发展或创新也是一种特殊情况的现代转型。因为每个民族文化的现代保护与发展有着自身的立足点,无法割裂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生态,但是我们不排除西方或其他地方的示范作用,必须转型,但不能丢失民族条形码或身份,也更需要对话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如果沿用他设或西方的现代化,我们需要重释,力图从各个民族文化自身发展中开拓新的发

12、展方向,我们需要重建。人类历史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模式之中,看似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在了“落后”、“劣势”的状态,但是其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令人人民温饱而稍显有余之际,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意义转化为了其他社会存在无法比拟的优势。毋庸置疑,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继承是发展前提条件,不拘泥于传统,是对传统创新的必然要求,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能更好地满足民族地区广大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也给民族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新的能动。黔东南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现代转型,依托于民族特点的文化生态,不可不保持文化相对的立场,也不可不保持文化共通的原则,传统与现代结合如何细致深入而可操作性实施进行,也是个当下急需思考,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参考文献1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 文化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 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