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8180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的成熟红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红细胞B.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了细胞板C.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各时期特点相同D. 蛙的红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体细胞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增加数目主要方式,蛙的红细胞以无丝分裂方式增殖。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特点不完全相同。【详解】A、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的红细胞,A错误;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

2、位置出现了细胞板,B错误;C、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和末期特点不相同,C错误;D、蛙的红细胞通过无丝分裂增殖,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D正确。故选D。【点睛】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项目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前期)细胞分裂方式不同(末期)植物细胞从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由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分隔成两部分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由细胞膜向内凹陷,将细胞缢裂成两部分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 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淋巴细胞的过程是可逆的C.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D. 细

3、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答案】B【解析】【分析】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的差异。【详解】A、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B、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是不可逆的,B错误;C、细胞分化产生了特定的蛋白质,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C正确;D、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提高了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D正确。故选B。3.下列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是A. 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心肌细胞B. 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

4、培养出皮肤C. 蜥蜴断尾后再生出新的尾部D. 棉花的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植株【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新个体的潜能,据此可判断各选项是否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详解】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心肌细胞、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养出皮肤、蜥蜴断尾后再生出新的尾部,三个实例中均没有体现“发育为完整的新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棉花的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A项、B项、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点睛】细胞全能性的判断标准是:“细胞个体”。如一个体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形成幼苗,体现细胞全能性。而将一个细胞培养成叶片不体现全能性,因为叶片不是个体。

5、将一个干细胞培养成一个幼小动物可以体现全能性,而培养成一个跳动的心脏不体现全能性。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正常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B. 细胞衰老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C. 多细胞生物体内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的状态D. 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减小,染色质收缩【答案】D【解析】【分析】单细胞个体的衰老就是细胞的衰老,多细胞个体的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同步的。细胞衰老特征表现在细胞结构、细胞代谢等方面。【详解】A、正常细胞分裂次数有一定限制,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衰老,A正确;B、细胞衰老会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正确;C、多细胞生物体内存在细

6、胞的新老更替,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的状态,C正确;D、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增大,D错误。故选D。5.下列关于细胞调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 细胞坏死是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C. 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凋亡的速率也不一样D.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坏死来完成【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凋亡包括个体发育过程中部分细胞的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和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生物的个体发育、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详解】A、细胞凋亡是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

7、命的过程,A正确;B、细胞坏死是环境因素引起细胞代谢突然中断,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B正确;C、白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白细胞参与吞噬病菌,凋亡速率较快,C正确;D、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来完成,D错误。故选D。6.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B. 癌变前后,细胞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C. 原癌基因的功能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D. 经常食用烟熏制品容易导致细胞的癌变【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癌变细胞能无限增殖,并且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详

8、解】A、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失去分裂次数的限制,能够无限增殖,A正确;B、癌变前细胞一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癌变后细胞一般变为球形,B正确;C、抑癌基因的功能是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C错误;D、经常食用腌制、熏制食品容易导致细胞的癌变,D正确。故选C。7.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A. 血浆和组织液B. 淋巴和组织液C. 组织液D. 血浆【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种。不同的组织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不同。【详解】毛细血管的外面是组织液,里面是血浆,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于组织液和血浆之中,即其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故选A。8.下列物

9、质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A. 氨基酸、蔗糖、二氧化碳B. 呼吸酶、钙离子、葡萄糖C. 胰高血糖素、尿素、血浆蛋白D. 抗体,脂肪酸、载体蛋白【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中含有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以及调节生命活动的的激素、递质等信息分子。【详解】A、蔗糖属于植物特有的二糖,A错误;B、细胞呼吸发生于细胞内,所以呼吸酶位于细胞内,B错误;C、胰高血糖素、尿素、血浆蛋白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C正确;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D错误。故选C。【点睛】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类别物质举例存在的营养物质无机盐、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甘油代谢产物淋巴因子、

10、血浆蛋白、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溶菌酶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不存在的细胞内特有呼吸酶、血红蛋白、DNA聚合酶、糖原细胞膜上的载体、受体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被吸收的麦芽糖、纤维素9.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A. 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B. 人在健康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不变C.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条件。【详解】A、稳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11、的结果,A正确;B、人在健康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前提,提供了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D、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10.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膝跳反射仅靠2个神经元参与即可完成C. 兴奋是以电信号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D. 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

12、触传递。【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实现,A正确;B、膝跳反射是一个简单的反射,通过2个神经元即可完成,B正确;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导,C正确;D、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B.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C. 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的传递是单向的D. 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答案】B

13、【解析】【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明确突触小体、突触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A、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形成突触,构成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B正确;C、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C错误;D、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突触间隙共同构成突触,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对兴奋传导特点理解不全面。体外条件下,刺激神经纤维某一点,兴奋会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但在体内兴奋只

14、能沿反射弧单向传递。12.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导管运输到体液中C. 甲状腺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答案】B【解析】【分析】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通过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当某种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去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激素的含量保持在一定水平。【详解】A、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促进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A正确;B、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C

15、、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分级调节机制,C正确;D、下丘脑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正确。故选B。1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激素传递的信息和神经传导的兴奋的传输速度相同B. 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 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答案】A【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通过血液运输信息分子,二者在调节速度、持续时间上有明显不同,同时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详解】A、

16、激素传递的信息和神经传导的兴奋的传输速度不同,后者传输速度较快,A错误;B、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贮存葡萄糖来降低血糖浓度,B正确;C、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血液运输,所以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D、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胰岛细胞,D正确。故选A。【点睛】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联系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

17、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1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HIV可以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增殖B. 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C. HIV不会感染T淋巴细胞D. 艾滋病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答案】B【解析】【分析】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缩写,主要通过感染人类的T细胞而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机能,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三种方式传染。【详解】A、HIV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A错误;B、患者的血液和精液中均含有HIV,所以可通过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方式传染,B正确;C、HIV主要感染T淋巴细胞,C错误;D、艾滋病是一

18、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D错误。故选B。15.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物质,也可以是自身的物质或细胞B. 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专门抗击病原体的蛋白质C.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的细胞集团会被吞噬细胞吞噬D. 抗体既能参与细胞免疫过程,也能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答案】D【解析】【分析】抗原是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抗体是可以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其失去毒性或侵染能力的蛋白质,是体液免疫中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详解】A、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细菌或病毒,也可以是自身的物质或细胞,如癌细胞等,A正确;B、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分泌的球蛋白,可特异性的和抗原结合,B正

19、确;C、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形成的细胞集团会被吞噬细胞吞噬,从而彻底清除抗原,C正确;D、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参与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故选D。16.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斗争B. 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D. 导致群落中不同种群垂直分布差异的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盐碱度和光照强度等【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通过垂直结构的分层分布和水平结构的镶

20、嵌分布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详解】A. 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能有效减小种间斗争,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C、不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借此可区别不同群落,C正确;D、导致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光照,导致不同动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是食物,D错误。故选D。17.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处于b点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 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环境容纳量,其增长速率大于零C.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 用标

21、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高【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增长表现为“S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详解】A、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处于b点时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种群的恢复,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正确;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环境容纳量,其增长速率大于零,B正确;C、 a点和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均是增长型,C错误;D、用标志重捕食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二次捕捉时,标记个体比例较低,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高,D正确。故选

22、C。1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叙述,错误的是A. 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C.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在没有任何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详解】A、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仍保留部分生物,此时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稳定性较高的森林阶段,B正确;C、人类活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23、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C错误;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D正确。故选C。【点睛】“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19.下列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叙述是A.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B. 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C. 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D.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详解】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一亩水稻的个体数,不符合种群密度概念,A错误;B、杂草包括多种草本植物,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C、某湖

24、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正确;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不是单位面积上该种群的个体数量,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D错误。故选C。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 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B.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其大小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相关。【详解】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少,抵

25、抗力稳定性低,A错误;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态入侵现象,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错误;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控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沙漠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中水分相对较多,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理解不全面。在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生物存活难度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均较弱。2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接种

26、后,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 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C. 营养条件不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C【解析】【分析】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生物,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氧气浓度、温度、营养条件等因素均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详解】A、接种后,培养液不能进行灭菌处理,否则会杀死酵母菌,A错误;B、抽样检测时,应振荡培养液,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错误;C、营养条件、温度等因素均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D.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再盖玻片边缘滴加样

27、液,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故选D。22.下列不属于物理信息类型的是A. 昆虫的性信息素B. 萤火虫发光C. 哺乳动物的体温D. 蓟的刺【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生物产生的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详解】昆虫的雄性个体分泌性信息素影响同种的雌性个体,属于化学信息;萤火虫发的光、哺乳动物的体温、蓟的刺通过物理过程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故选A。23.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 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

28、合作用C. 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食品安全等【答案】A【解析】【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明确碳循环途径及相关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A、植被可以防风固沙,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正确。B、大气中的CO2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错误;D、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错误。故选A。24.在植物细胞中,

29、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吲哚乙酸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B. 吲哚乙酸是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C. 体眠的种子能合成大量吲哚乙酸D. 在人体内色氨酸也能合成吲哚乙酸【答案】A【解析】【分析】吲哚乙酸即生长素,是植物一定部位产生、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可促进植物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和促进插枝生根。【详解】A、吲哚乙酸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A正确; B、吲哚乙酸是色氨酸的衍生物,不属于蛋白质,B错误;C、发育的种子能合成吲哚乙酸,C错误;D、吲哚乙酸属于植物激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D错误。故选A。25.幼小植株横放一段时间后,茎背地生长,根向地生长,

30、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光线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 重力作用使得靠近地面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多C. 茎对生长素较敏感,远地侧表现为抑制作用D. 根对生长素不敏感,靠近地面侧表现为促进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幼苗横放时,生长素的分布受重力的影响,重力作用下,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长度不同,所以根和茎出现不同的反应。【详解】A项和B项,植物幼苗横放时,重力作用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得靠近地面侧的生长素分布较多,A错误,B正确。C项和D项,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远地侧表现为促进作用;根对生长素敏感,靠近地面侧表现为抑制作用,C项、D项错误。故选B。26.图是生

31、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 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以相同B. ab段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C. b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D. 该曲线能够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图中当曲线位于横轴以上时,表明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当曲线位于横轴以下时,表明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详解】A、生长素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可以相同,A正确;B、ab段表明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增强,B正确;C、bc段仍位于横轴以上,只是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D、该曲线能

32、够表明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即其作用具有两重性作用,D正确。故选C。27.关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A.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B. 植物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2,4-D可防止落花落果D. 用-萘乙酸处理西瓜幼苗,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一倍【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抑制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详解】A、豌豆幼苗切段中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值时,乙烯开始合成,抑制切段生长,A正确;B、植物幼嫩组织中生长素进

33、行极性运输,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2,4-D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D、-萘乙酸为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用a-萘乙酸处理西瓜幼苗,不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D。28.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去掉胚芽鞘的尖端,或者锡箔纸将尖端罩上,则不发生弯曲;罩上尖端下面一段,则还会弯向光源生长。该实验证明了A. 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化学物质,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B. 胚芽鞘尖端受到单侧光刺激后,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由向光面转移到背光面,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C. 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从形

34、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D. 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答案】D【解析】【分析】题干所述实验为达尔文实验,单侧光照射下,通过尖端是否被罩上,可以判断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根据有无尖端的对照实验,可判断尖端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关系。【详解】根据题干所述,可判断胚芽鞘尖端和胚芽鞘的生长、弯曲有关,但不能确定有何关系;通过尖端是否被罩上的对照实验,可判断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A项、B项、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易错选A项或B项,错因在于未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应结论。题干所述实验只涉及有无尖端以及尖端是否被被罩上的对照实验,不涉及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关于生长素的具体原因。29

35、.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 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 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D.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免疫功能异常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详解】A、体液中的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B、过敏反应是再次遇到过敏原时发生的,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B正确;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

36、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器官产生免疫反应,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D、器官移植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正确。故选A。【点睛】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属于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属于第一道防线。30.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下图所示)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

37、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详解】A、虽然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但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A错误;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正确;C

38、、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基部,所以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能进行横向运输;但琼脂块没有分隔,因而生长素在琼脂块中均匀分布,C错误;D、虽然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但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31.某科研小组用不同浓度的丁草胺溶液分别处理小麦根尖细胞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制片观察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数) 100),结果如下表。请回答:(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应选择根尖_制成临时装片,该区域细胞的形态特点是_,制作根尖临时装片的过程是

39、取材解离_制片(2)该实验对照组中丁草胺溶液浓度为_微摩尔/升,该组的有丝分裂指数都低于10,说明细胞大部分时间处于细胞周期的_。(3)据表可得: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丁草胺浓度的增加,对小麦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在加强:同时随着_,对小麦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也在加强。(4)若想进一步研究丁草胺溶液对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形态的影响,应该选择处于有丝分裂_期的细胞进行观察。【答案】 (1). 分生区 (2). 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3). 漂洗 (4). 染色 (5). 0 (6). (分裂)间期 (7). 作用时间的延长 (8). 中(期)【解析】【分析】据表可知,同一处理时间下,随丁草胺溶液浓度

40、增加,细胞分裂指数降低;同一丁草胺溶液浓度下,随处理时按延长,细胞分裂指数降低。【详解】(1)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可用于制作观察有丝分裂的装片,该区域细胞成正方形,且排列紧密。材料解离后,需经漂洗才能进行染色,然后进行压片。(2)探究不同浓度丁草胺溶液对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应设置丁草胺溶液浓度为0的对照组,该组的有丝分裂指数都低于10,说明细胞大部分时间处于细胞周期的间期。(3)据表可得: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有丝分裂指数降低,说明对小麦根尖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加强。(4)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研究丁草胺溶液对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形态的影响,应该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

41、行观察。【点睛】有丝分裂观察的装片制作过程中,解离后一定需要漂洗才能进行染色,否则盐酸可能使根尖过度解离,同时不利于下一步的染色。32.如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器官或细胞,表示物质)。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的心理因素)会使C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下降,还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据图回答:(1)切除甲状腺,血液中和浓度将会_,这种调节特点属于_调节(2)抗利尿激素是由图中的A_合成和分泌的,当人体内_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3)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其原因是图中C_细胞活性下降后,_的产生量减少,

42、引起免疫功能降低。(4)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通过_免疫的作用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SARS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_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5)人感染SARS病毒后引起发热原因是淋巴因子刺激了A中的_中枢,使有关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_的量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答案】 (1). 升高 (2). (负)反馈 (3). 下丘脑 (4). 细胞外液渗透压 (5). T(淋巴) (6). 淋巴因子 (7). 体液 (8). 效应T (9). 体温调节 (10). 肾上腺素【解析】【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根据激素的分级调节,可判断A为下丘脑,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43、素,为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抗体由效应B细胞分泌。【详解】(1)切除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垂体的抑制减弱,血液中和浓度将会增加,这种调节特点属于反馈调节。(2)抗利尿激素是由图中的A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当人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3)淋巴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根据题意可知,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图中CT细胞活性下降,淋巴因子的产生量减少,进而引起免疫功能降低。(4)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SARS病毒进入宿

44、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能识别靶细胞并使其裂解,释放出抗原。(5)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促进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增加。【点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33.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系统,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请回答(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芦苇,岸边有柳、白杨树等植被,这要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

45、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_。(3)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_。(4)在该食物网中影响螺蛳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是_,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20000kJ,黑鱼最多可获得_kJ的能量。【答案】 (1). 水平 (2). 速度和方向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4). 捕食和竞争 (5). 800【解析】【分析】据图可知,该食物网中水草和绿藻为生产者,黑鱼为顶级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最短食物链为水草草鱼黑鱼,共有三个营养级,最长的食物链有四个营养级。【详解】(1)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中分布着芦苇,岸边有柳、白杨树等植被,

46、体现了沿水平方向的镶嵌分布,即群落的水平结构。(2)人们通过对荒滩引水、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3)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4)在该食物网中鲫鱼会捕食螺狮,同时螺狮和其他初级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上的竞争,所以影响螺蛳种群密度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和竞争,若水草固定的太阳能为20000kJ,沿最短的食物链传递,黑鱼最多可获得2000020%20%=800kJ的能量。【点睛】能量流动中的最值计算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

47、0%,则:(1)在食物链中(2)在食物网中正推: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逆推: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需能量最多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能量最少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34.“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在该生态系统中,稻花鱼生活在水稻田中,以摇蚊幼虫、农业害虫、丝状藻类、水生杂草等为食,鱼的排泄物则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肥料。请回答(1)调查该稻田水生杂草的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_。(2)稻花鱼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稻花鱼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面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春末夏初正是青

48、蛙求偶时节,稻田里蛙声一片,这体现信息的传递有利于_。(4)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意义是_。【答案】 (1). 样方法 (2). 消费者 (3). 物质循环 (4). 生物种群的繁衍 (5). 稻花鱼捕食农业害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解析】【分析】调查水生杂草的物种丰富度,可借鉴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影响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1)稻田中水生杂草生活位置固定,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物种丰富度。(2)稻花鱼以摇蚊幼虫、农业害虫、丝状藻类、水生杂草等为食,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消费者;稻花鱼的存在,可以加快

4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面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蛙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青蛙通过鸣叫吸引异性前来交配,这体现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4)稻花鱼以摇蚊幼虫、农业害虫等为食,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的意义是稻花鱼捕食农业害虫,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点睛】分析第(4)小题时,应紧扣“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分析”,而不应考虑“加快物质循环”或“加快能量流动”。35.植物激素及2,4D的作用模型如图,据图回答(1)代表_激素,主要合成部位是_。代表_激素,、在促进生长上具有_作用。(2)2,4D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_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适宜浓度的2

50、,4D可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果实的脱落及促进_的功能。(3)据图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受_调节。【答案】 (1). 生长素 (2).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 脱落酸 (4). 拮抗 (5). 人工合成 (6). 扦插枝条生根 (7).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激素可促进生长和果实发育,应为生长素;激素可抑制生长,促进休眠,应为脱落酸;激素可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生长,应为赤霉素。【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代表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代表脱落酸,、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反,在促进生长上具有拮抗作用。(

51、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适宜浓度的2,4D和生长素作用相似,可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果实的脱落及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功能。(3)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从而使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正常进行。【点睛】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1)相互促进方面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乙烯。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2)相互拮抗方面顶端优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促进侧芽生

52、长。防止器官脱落: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实的脱落。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叶子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36.当人体感染细菌时,细菌脂多糖(LPS)作为重要的抗原分子引起免疫反应,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反应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大多数抗原必须有T细胞参与下才能完成;第二条途径是有少数抗原单独刺激B细胞完成。(1)科学家为了探究细菌脂多糖(LPS)属于哪一条途径的免疫反应,设计实验如下:选择性别、年龄、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小鼠均分为两组:对实验组小鼠进行_处理,获得不能产生T细胞的小鼠;对照组小鼠不做相应的处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_接种处

53、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和抗体含量。(2)结果分析若_,则该抗原的免疫反应属于第一条途径。若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抗体,则该抗原的免疫反应属于第二条途径。(3)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_。科学家先后两次用LPS接种某小鼠,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相应抗体的产生量,结果如图,则该实验结果说明LPS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_。【答案】 (1). 切除胸腺 (2). LPS (3). 仅有对照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4).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5). 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解析】【分析】探究细菌脂多糖(LPS)引起的体液免疫反应是否需要

54、T细胞的参与,可进行小鼠有无T细胞的对照实验,检测小鼠体内是否能产生相应浆细胞和抗体。根据图示可知,两次接种(LPS)时,抗体的产生速度和产生量相同。【详解】(1)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实验组获得不能产生T细胞的小鼠,应切除其胸腺;探究细菌脂多糖(LPS)属于哪一条途径的免疫反应,应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接种LPS,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和抗体含量。(2)若该抗原的免疫反应属于第一条途径,由于实验组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T细胞,则实验组小鼠不能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仅有对照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若该抗原的免疫反应属于第二条途径,则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抗体。

55、(3)一般情况下,接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核效应B细胞。科学家先后两次用LPS接种某小鼠,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相应抗体的产生量,图示表明,两次免疫反应中抗体的产生速度和产生量相同,说明第二次接种LPS时,没有记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即LPS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点睛】特异性免疫中各细胞的功能和特点名称功能和特点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T细胞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特异性地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