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787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名校推荐》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二课时练:4单元测试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四单元测试1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2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或“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

2、主要原因是( )A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D电报的广泛使用3衣食住行可以折射出时代特有的风貌。20世纪30年代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C手持报纸的报童在大街上叫卖 D人们用移动电话问候4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5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武汉出现的时间表,

3、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武汉铁路1825年1876年1906年天气预报1856年1873年1919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 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汽车1883年1901年1921年无线电1896年1909年1925年A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呈现地域不平衡 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6中国社会通史窑民国卷:“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部分民众已

4、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7顾维钧回忆他在20世纪初与梅兰芳交往时说到:“有人介绍我和梅兰芳初次见面时,他对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其实我不过是外交部的秘书。两年以后我们再次见面时,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从国外演出归来,我们又见面了。从那以后,我们只是握手。”这些变化说明A.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近代风俗中西合璧C.传统礼仪不复存在 D.演员地位逐渐提高8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

5、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9“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 “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 B C D10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

6、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1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12申报创办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创办,开办之初,即反复申明其与京报的区别:“新报是合朝野之新闻而详载之,京报仅有朝廷之事,而闾里之事不与。”此后朝廷要员也

7、曾在奏折中引用过申报文章。这说明申报( )A. 是服务于外商意愿的经济类报纸 B. 具有广幵言路、沟通朝野的作用C. 是民办报纸,缺乏舆论监督作用 D. 符合民众需求并且宣传民主思想13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A.该报使用白话文 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 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 D .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141947年上海总计有报纸96种。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领取申请登记

8、表希望继续出版和想要办报纸者虽有43家,最后只批准了14家,其中属于公众性报纸的只有10种,到7月时发行超过两万份的只有6种。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新闻消息来源单一 B.舆论宣传渠道收紧 C.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D.百废待兴纸张短缺15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C辛亥革命

9、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16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市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的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在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17 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A. 其发

10、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C. 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18下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 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19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20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

11、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 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21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要出现于沿海城市,极少出现于内地农村。即使是城市,也是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如果只说“黄土地沉沦”,或者只说“蓝色文明”都有失偏颇。这一现象客观反映出( )A近代政治运动的发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自然经济的完全解体 D民众社会生活的改善22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

12、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维新派颁布断发易服等法令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A. B. C. D. 23上海从1959年开始,出现了如下表所示的用工单位退工情况。这表明当时( )合计正式职工家庭妇女1959年上半年6.55万3.39万3.16万1961年第三季度10.1万6.6万3.4万(含少量临时工)1962年上半年20.48万15.4万5.08万A. 妇女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B基层行为与宏观经济政

13、策相悖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艰巨 D. 技术革命是影响调整的主要因素24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A. 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B. 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C. 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 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25“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

14、电影的出现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A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26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 上海市社会局主办之胜利纪念集团结婚典礼。昨晨十时,在中正中路浦东大厦举行,到来宾客二千余人。钱市长亲临征婚

15、,仪式简单,庄严隆重,参加结婚者共四十二对,男女童子提宫灯花篮前导,鱼贯步入礼堂,相对行礼后,宣读证词,发给结婚证书,至十一时三十分礼成文汇报1945年12月26日第2版材料三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并据材料回答,近现代以来我国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三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上表能反映我国社会发展和对外关系的变化,选取其中一个变化,并说明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