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语文课程性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世纪之初,中国基础教育高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旗,掀起了一场从深度到广度都空前的新课程改革。这场改革为语文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中一改过去那种片面追求语文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单调乏味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的情况,而是给予了学生丰富而美好的人文关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个性化的感受得到了尊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如此等等,这些变化十分可贵。然而在大量观察和反复思虑之后,我们又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由于过于前卫,片面追新,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
2、极端的趋向。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面对不断涌现的教育新理念,无所适从,课堂上出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严重失衡的尴尬。这种现象如果不清除,语文教育将有迷失自我的危险。一、语文教学实践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游离案例一一位老师上小猫钓鱼,在朗读课文一遍、认读生字一遍后,就直奔主题,问一年级的小朋友:“小猫因为三心二意而钓不到鱼,小朋友,你有三心二意的行为吗?谁来说说?”于是小朋友们开始想,过了一会儿。小朋友們纷纷举手发言:生甲:“老师,有一天中午,妈妈在煎鱼,要我快点到小店里去买菜油,在去的路上正好看到一辆面包车和一辆机三轮撞在一起,撞得很厉害,许多人都围着看,我也跟着看了起来,结果回来晚了,妈妈批评我太慢了,
3、她的鱼都等着油下锅煎呢。我真是三心二意呀,今后一定要改正。”生乙:“有一回,我在家里做作业,我家的小狗跑到我的脚边转,我就放下笔和它玩了起来,后来作业也来不及做了,我真是三心二意,以后一定要改正。”就这样,小朋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说着自己的不是,最后老师说:“你们看,三心二意多不好啊!以后我们一定要一心一意。”之后的半节课,几乎都是让学生在自我忏悔。案例二只有一个地球主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朗读课文,思考:你由“只有一个地球”想到了什么?(8 分钟);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爱护地球?(32 分钟)案例三桂林山水教学片段: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
4、和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如流、骨瘦如柴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特别对低年级来说,工具性应该更加明显。同时,“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语),必须消除赤裸
5、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案例一明显地反映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游离。确实,过于追求工具性,机械、单调的语言文字训练,使本应鲜活生动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被支解得支离破碎,感人的事迹,惊心动魄的场面,触激心灵的对话,引人入胜的美景等等,被淡化、被湮没,学生收获的不是语文的整体,而是一个个离散的零部件。案例三的教学重心明显地偏向工具性,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人文性”被遗落,又落回唯工具性的老巢,是新课改的逆动,与新课改是背道而驰的。案例二的教学设计,重心却又明显地落在了人文性上。人文关怀受到了高度重视,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增强,可是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感悟
6、、体验、探究、积累、运用却没有得到最基本的体现。二、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上三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们反映了现行新课改中三种不良的教学倾向。第一种倾向,教学游离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常常将课上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思想品德课不像思想品德课;第二种倾向,教学过于偏重人文性,工具性被严重削弱,它有意无意地放弃了基础知识教学,削弱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第三种倾向,教学还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偏重于工具性,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语文课上成了纯技术课。三种倾向都是不符合当前的语文课政要求,偏离了课改轨道的,如果任之蔓延下去,势必会严重地阻碍语文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如何克服这些不
7、良现象,纠正不良倾向呢?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三种倾向虽然呈现的教学形态各不相同,但导致它们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没能真正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为地破坏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剥离了开来。下面就是一个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的很好的案例:案例四小狮子爱尔莎教学片段:师:还有哪些地方表现“我”和“小狮子的感情深厚,最让你感动”?生:我觉得第 9 自然段最让我感动。这段写:我们一起生活了整整三年,“我”把小狮子从小养大,现在要离开了,“我”感到了“莫大”的痛苦,意思就是痛苦很大,“我”的心里非常难过。还有这句话:“之后,它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一次
8、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我,直到我们看不见了为止。”这句话中写小狮子“一次又一次”回头看我,说明小狮子舍不得离开我。还想呆在“我身边”。师:你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词句,说得真好。生:老师,我补充一点,这段话中“恋恋不舍”就是舍不得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小狮子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我”,因为“我”就像它的母亲一样,它舍不得我。师:补充得好,看样子大家都体会到了“我”和小狮子之间的深情,也感受到了他们离别时的痛苦。谁愿意读一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来?生:“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读得一般)师:我感受到了你对爱尔莎的爱,但爱得还不深,因为我没感受到分别时的莫大痛苦,谁再来试试?(生读得有进步,
9、但显得装腔作势,缺乏真情和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师:同学们的朗读有进步,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与爱尔莎即将离别的时刻,“我”眼看着小狮子一步一步恋恋不舍地离开我,眼睁睁地看着小狮子一次又一次回头看我,“我”心中一定会百感交集。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发挥想像,说说“我”会想些什么,心理又会说些什么呢?(生有的想过去与小狮子一起生活的情形,有的担心小狮子离开“我”后的情形,都想到了很多很多)师:现在,大家体会得更深入了。同学们,动物也是有感情的,爱尔莎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时,它心理又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们想像一下。(生提出了种种想像,都充满了小狮子与“我”之间的深情)师:大家真会想,多感人呀!爱
10、尔莎不愿离开“我”,“我”也不愿离开爱尔莎。但是“我”又不得不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因为那里才是它真正的家,大自然才是狮子生活的乐园,这才是人们对野生动物真正的爱。同学们,请你们边读边想像当时“我”和爱尔莎分别的场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接下来通过指讀、评读、齐读进行朗读练习,学生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师:大家的朗读使我十分感动,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养过小动物,可能有的同学也经历过残酷的离别,谁能谈谈你和动物朋友分别的故事?(生一个接一个很动情地诉说了自己与所养小动物的生离死别的故事师: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有这么多善良
11、的、富有爱心的同学,有这麽多爱动物的孩子,那就让我们怀着浓浓的爱意,一起再读读第 9 自然段吧!(学生齐读,读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本教学片段中的朗读训练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先后经历了“悟文品字,解读文本”、“拓展想象,走进文本”和“联系生活,超越文本”三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精神和情感得到很好的熏陶与升华,取得了感人肺腑的朗读效果,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们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谁也离不开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工具性,人文性就若无水之舟,寸步难移;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
12、,是工具性的“精”、“气”、“神,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会失去灵魂而暗淡无光。语文的工具性昭示着语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也不是一般的人文性,它是负载在语文的工具性之上的。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要抓,该咀嚼的地方要反复品味。同时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观照,让学生在提升言语能力的同时,又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把人文性落实到工具性上面,二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参考文献: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03,8.3邹文香.当前语文教学中子待把握的辩证关系J.教学月刊,2004,12.作者简介:毛全祥(1965),男,汉族,贵州贵定人,现为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大专、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