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648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4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2元代王祯所著农书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A B C D3旧五代史食

2、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4北宋初年,带有抑商色彩的坊市制度被完全取消,城内的市场也不再由官府设定,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由此可知,宋代A官府不再管理干预商业 B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C商人社会地位达到顶峰 D商业交易打破时空限制5明朝洪武十二年规定:“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细纱。”这反映了当时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

3、政治地位C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相对富足 D棉纱纺织技术的进步6“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7据明朝万历嘉定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这说明嘉定棉纺织业发达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小农经济瓦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A B C D8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上谕中称:“向来洋船俱由广东收口,经粤海关稽查征税,其浙省之宁波不过偶然一至”。“将来止许在广东收

4、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这种做法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B长期保护了国家独立和安全C促进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D大大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9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项目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企业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C近代民族工业发

5、展对晚清财政影响 D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10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 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11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A维护了清政府统治 B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C推动了政治近代化 D与国际环境密切相关121864年春

6、,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致电总理衙门:“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下列企业符合李鸿章意图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发昌机器厂C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D上海轮船招商局131898年光绪皇帝上谕:“各省士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果系足资民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所制之器,酌定年限,准其专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推动了洋务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C开创了近代专利制度的先河 D清政府调整了民族工业政策14下表是19141921年中国面粉业工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厂数(家) 日生产面粉数(包) 1914 6

7、3 52750 1918 99 123330 1919 104 137810 1921 131 215370 A民族工业的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经济发展较快C民族面粉工业在一战后发展停滞 D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轻工业的发展15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3935家,沿海各省集中了80%以上。及至1943年,后方工厂已达5266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18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 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C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 D一定程度改变了工业布

8、局16王韬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由此可见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17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9、由此表明当时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18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19在1904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要说明A近

10、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201878年,申报记录了人们对某新鲜事物的描述:“新来中国之传音机器,西人名曰德律风相距十余里,将德律风各一具与电线连接,以口互相传话,两处听之宛若面谈。”由此可知,这一新鲜事物是A电报B电话 C电灯D电影211833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是A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B外国人希望通过文化

11、交流促进相互了解C中国近代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D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22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A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 B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C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 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23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A满足工

12、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24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 的政策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5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

13、舞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26右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27中共某次会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 B八大二次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281956年新华半月刊登载一篇访谈录:“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技术和业务

14、能力,支持我们有利于国家的社会政治活动,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得 到很好的照顾。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材料反映的事件是A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C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展开29下表为建国后某一时期“所有制结构对比”表,导致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前三项合计私营经济个体经济1952年 191% 15% 07% 213% 69% 718% 1956年 322% 534% 73% 929% 01% 70%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中共八大方针

15、指导30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即打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31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中共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这主要得益于A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B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探索D土地

16、改革的深入开展32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33下面柱状图是19802006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试结果,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南方谈话促使中国市场经济起步B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市场经济成分C市场经济建立是改革深化的成果D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发生了质变34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

17、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351985年3月,国务院批复:上海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范围除老市区外,还包括上海市所辖的十个县的城关区;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集中安排工业、科研项目的重点卫星城镇。该批复出现的背景是A设立上海经济特区B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36(15)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

18、部分的重要纽带,而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材料三 (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

19、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5分)(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4分)37(15分)“百年中国看上海”。在近代,上海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自鸦片战争后,从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成为近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直到189

20、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 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 材料三 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上海城市在1895年前后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上海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期间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及主要原因。(5分)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上海城市阶级结构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