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射洪市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 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8.50B.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 野狼等动物常集群捕食D. 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较高【1题答案】【答案】C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C. 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D. 黑斑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蛙卵密度【2题答案】【答案】D2、标记重捕
2、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详解】A、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A错误;B、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B错误;C、壁虎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D、黑斑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狭长区域,可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蛙卵密度,D正确。故选D。3. 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面积为5hm2范围内某种草原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94只,第二次捕获170只,其中有标记的免75只。则该区域内该种免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保留整数)A. 77只hm2B. 88只hm2C
3、. 383只hm2D. 440只hm2【3题答案】【答案】B4.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四边的菌体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 标志重捕法在首次捕捉放归后时间间隔太短就于原地再次捕捉【4题答案】【答案】D2、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及其顶点的菌体,计数时不包括芽体。【详解】A、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
4、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错误;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边,所以统计计数室方格内和四边的菌体,则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B错误;C、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选择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C错误;D、标志重捕法在首次捕捉放归后时间间隔太短就于原地再次捕捉,会因被标志的个体还集中在原地,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大,据计算公式可知,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D正确。故选D。5.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
5、定能保持稳定B.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逐个计数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等C. 若某地区一年内每万人中出生100个孩子,则其出生率为099%D. 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择单子叶植物更有利于实验统计【5题答案】【答案】B6.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所有农业害虫的种群密度B.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调查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 该方法一定会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增加昆虫的死亡率D. 该方法利用了黑光灯中光的特质,趋性昆虫识别这种化学信息,故这种方法效果好无污染【6题答案】【答案】B7. 下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
6、群各数量特征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和迁入率B.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C. 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和D.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来降低种群密度【7题答案】【答案】D8. 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社鼠种群在冬季时,因为天冷,繁殖能力减弱,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 社鼠种群在夏季时,因为气候适宜,繁殖能力增强,种群数量增加C. 社鼠种群数量增加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D. 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
7、鼠种群数量的增加【8题答案】【答案】C9.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9题答案】【答案】D10.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A. 提出合理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B. 观察提出问题一提出合理假设一检验和修正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C. 观察提出问题一提出合理假设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D
8、. 观察提出问题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10题答案】【答案】C11.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几种曲线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时,符合Nt=N0t的数学模型B. 图中阴影部分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在一封闭的培养体系中,酵母菌数量最终呈曲线增长D. 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将增加【11题答案】【答案】C12. 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关于叙述不正确的是(
9、)A. 第13年,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 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相等的可能性极小C. 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 第2年末,甲种群数量比乙种群数量多【12题答案】【答案】D13.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B.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C. 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13题答案】【答案】B14. 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
10、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14题答案】【答案】D15. 下列有关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B. 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同一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C. 理论上,
11、捕捞后维持鱼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15题答案】【答案】C16.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 取适量培养液高温灭菌后,立即加入酵母菌进行培养B. 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C. 若计数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酵母菌数量少的小方格计数D. 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16题答案】【答案】B17. 对某一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稀释100倍,然后滴入血细胞计数板(1mm1mm大方
12、格)中观察,发现一个中方格内(1个大方格含有25个中方格,且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的平均数为10,据此估算1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A. 25106个B. 25108个C. 25109个D. 251010个【17题答案】【答案】B18. 下列实例中,依次符合种群和群落概念的是A. 某水库中所有的鱼类和所有的鲤鱼B. 蛇岛上所有的蝮蛇和所有的蛇类C. 一座山上所有的草和一个果园中的全部生物D.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的全部大熊猫和全部生物【18题答案】【答案】D19. 对某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时,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的是()A. 研究池塘中的物种数目及其优势种B. 研究池塘中
13、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C. 调查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密度D. 研究池塘中各个种群的空间分布【19题答案】【答案】C20.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群落中生物数量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营养结构越复杂【20题答案】【答案】A21. 如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为小麦与杂草B. 为大小两种草履虫C. 为大豆与根瘤菌D. 为细菌与噬菌体【21题答案】【答案】A22. 下图表示几个不同物种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
14、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B.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 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D.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22题答案】【答案】C23. 早在宋代,我国就掌握了四大家鱼的混养技术。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B. 池塘中的四大家鱼共同构成池塘生物群落C. 四大家鱼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一段时期内会增加【23题
15、答案】【答案】D24. 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A. 麦田中的七星瓢虫聚集分布B. 森林中不同的鸟类栖息在不同的空间C. 草原上的植物呈现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D. 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24题答案】【答案】A25. 植物有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C.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D.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25题答案】【答案】B26.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6、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 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调查C. 采集的小动物只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D. 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保证空气流通【26题答案】【答案】D27. 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A. B. C. D. 【27题答
17、案】【答案】A28.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甲可以表示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B. 乙群落的演替会使营养结构越来越简单C. 甲群落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D. 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物种组成相同【28题答案】【答案】B29. 南极磷虾是南冰洋食物链的关键物种,是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主要以南极冰藻(最适生长温度为2C)为食。研究表明,过去40年来,该地区海域磷虾相对种群密度总体下降趋势明显。导致磷虾相对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不可能是()A. 人工过度捕捞B. 海域变暖和海冰退却C. 企鹅、海豹的优先捕食D. 输入该海冰水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降【29题答案】【答案】
18、C30. “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A. 黄鸟种群B. 生物群落C. 自然生态系统D. 农业生态系统【30题答案】【答案】C3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B. 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C. 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D.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31题答案】【答案】D32.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一定”描述正确的是()A. 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B. 异养型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19、C. 细菌一定是分解者D. 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32题答案】【答案】A33. 在“草蚱蜢蜘蛛蜥蜴蛇”食物链中,蜥蜴所属的消费者类别及所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A. 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B. 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 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D. 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33题答案】【答案】D34. 目前,稻田养泥鳅等新型农业养殖模式已向全国推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泥鳅疏松土壤有利于水稻根系获得较多的氧气B. 泥鳅鱼以水生昆虫、腐殖质为食,属于消费者和分解者C. 泥鳅可能破坏农作物的根系,需进行监控和管理D. 泥鳅将粪便排放到土壤中,所含能量可被农作物利用【34题答案】【答案】D35
2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的过程B.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C. 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 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向下一营养级【35题答案】【答案】C3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B. 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C. 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 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该被捕食者的1020的能
21、量【36题答案】【答案】C37.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其原因不可能是()A. 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B. 被摄食后有部分能量未被同化C. 各营养级同化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D. 各营养级总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同化【37题答案】【答案】C38. 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I、II、III、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I一生物的数量一定逐渐减少B. 该图所示只有1条食物链:IIIIIIC. E1只能是太阳能D. E2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热能【38题答案】【答案】D39.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据图分析不正确
22、的是()A. 三级消费者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散失的能量是图中的B. 中的能量只有中能量的10%20%C. 次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仍含有部分能量,这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的过程应属于图示中的D. 该生态系统所需能量最终来自A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9题答案】【答案】C40. 我省某地建立了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大棚内一年四季种植水果、蔬菜,雏鸡在棚内的活动帮助果蔬清除杂草和害虫,作物秸秆用于制作饲料、燃料、肥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实现了该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C. 雏鸡的活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
23、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 四季种植果蔬增大了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0题答案】【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41. 图A表示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B表示另一动物种群迁入某一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表示的种群增长曲线为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是_。(2)图B中代表该种群达到了K值的时间为第_年。(3)年龄组成是指_。第3年时,两个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分别为_。(4)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该曲线增长率的特征是_(答“不变”或“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4144题答案】【答案】(1) . S . d(2)5(3) . 一个种群中各年
24、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 皆为增长型(4)不变42.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生态工程之一。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回答演替时间(年)优势物种主要物种5荻草本:荻、艾蒿、黄背草、苔草等10牡荆灌木:牡荆、杠柳、酸枣等20刺槐乔木:刺槐、黄连木、构树等(1)发生在退耕地上演替为_,其演替速度快的原因是_。(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了_等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_。(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调查双子物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为减小调查误差,
25、应注意_。(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实现这一目标,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大力推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这些措施对环境的影响_。(至少答二点)【4245题答案】【答案】(1) . 次生演替 . 保留原有土壤条件、部分种子和繁殖体(2) . 草本-灌木- 乔木 . 光能等其它资源的利用(3) . 样方法 . 随机取样取平均值(4)防止土地沙漠化、调节气候、防止洪水、增加降雨、防风固沙、增加生物多样性43.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_。(2)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其形成原因为_。图中同时具有二种种间关系的生物有_,
26、猫头鹰占据的营养级有_。(3)已知青蛙的能量1/2来自食草昆虫,1/2来自蜘蛛,则青蛙每增加1kJ能量,至少需要消耗草_kJ能量。(4)若因某种原因导致蛇的数量大大下降,预测猫头鹰的数量变化趋势并简要说明原因_。【4346题答案】【答案】(1)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2) . 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 蜘蛛和青蛙、 蜘蛛和吃虫的鸟、蛇和猫头鹰 . 三、四、五、六(3)75(4)基本不变。在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若某个生物大量减少,则它的位置可以由同等营养级的多个生物来代替44. 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
27、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鱼食性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7.6%(答“大于”、“小于”或“等于”)。(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4448题答案】【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