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试析昌黎地秧歌的现状及传承保护.pdf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534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5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昌黎地秧歌的现状及传承保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析昌黎地秧歌的现状及传承保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析昌黎地秧歌的现状及传承保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析昌黎地秧歌的现状及传承保护张叶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昌黎地秧歌,不仅有着千年之久的发展历程,还拥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特点深受人民喜爱,在上世纪 50 年代昌黎地秧歌作品跑驴曾经轰动全国。但随着现代文化的进入以及社会的诸多需求,昌黎地秧歌逐渐淡出大众视线,并且面临着传承问题,其发展空间在逐渐缩减。本文主要是对昌黎地秧歌舞蹈风格特点的分析以及存在现状和传承保护问题试析。关键词:昌黎地秧歌;传承保护昌黎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诞生于冀东昌黎,并广泛分布并盛行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其活泼生动的舞蹈表演和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来自全国

2、的人民,并在各地流传盛行。每一种艺术都是源于生活,其本身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本土特征,再加上地理环境及民族斗争、迁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的与其它民族的文化艺术相冲撞、吸收、交融,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过程造就了地秧歌独特的风格特点。一、昌黎地秧歌的概况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最初的起源并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是由田间农作的劳动人民抒发情感而来,它寄托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形。从地理环境来说,昌黎县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它处于滦河三角洲上,这里不仅养育着昌黎县的历代先民,还孕育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且昌黎县所处的位置是自古与北方雄关的山海关紧密相

3、连的军事要地,交通发达,更加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战争民族迁徙来说,长期的民族冲突、杂居、使各民族的文化在这一地区进行了冲击、融合,吸取了其他地区的养料和成分,并融入了满族,蒙族、回族等民族的多个民间舞蹈风格特点,这都在昌黎地秧歌中有所体现。二、昌黎地秧歌的形式及风格特点从演出形式来说,昌黎地秧歌分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形式。排街秧歌一般表演人数较多,表演动作比较灵活,表演者可根据人物需要、内容和情绪即兴表演,发挥自己的表演特色为塑造人物增添色彩,其场面十分壮观,而场子秧歌中,有特定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可以一两个人也可以多人,讲究场面的调度、造型、构图等。场子秧歌又分为大场秧歌、中

4、场秧歌和小场秧歌。从表演形式来说,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主要分妞、丑、擓、公子四种角色的人物形象,虽然他们的表演风格、动作以及服装道具都大不相同,但都注重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相互配合,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不可缺一。三、发展现状及传承保护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其融汇了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以及当地人民的思想,这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但随着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追求,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出现艺人高龄化,生存空间的范围逐渐缩小,甚至出现没有接班人现像,再加上当地的表演艺人没有任何的经济补添,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使得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危机。所以我们

5、该如何保护昌黎地秧歌使其继续发展下去?(一)构建保护空间2006 年 5 月 20 日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理念,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昌黎地秧歌来源于民间,所以他的发展离不开孕育它的生存空间。昌黎地秧歌它不仅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习俗,还表达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故而有了在特定的节日或特定的地点来跳地秧歌表示庆祝或纪念。而这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节日或场所在随着现代文化的进入被逐渐的摈弃,越来越多人不在关注本土民俗节日,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保护空间,对传统节日中所展现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鼓励支持。一方面我们可

6、以通过传媒技术如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及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本土人们对地秧歌文化的热情,不能因为现代文化的介入而摈弃自己的文化。(二)传承人的保护“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艺人与舞蹈能者即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给该形式注入生命力的创造者”可见他们在在文化的传承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功劳。昌黎地秧歌历来很重视拜师学艺之说,人传人,师傅不仅把自身的技艺传授给徒弟,而且还会师徒共同创新改进他们的技能,使地秧歌不断的向前发展。就是通过这种代代相传的方式使地秧歌流传下来,期间即不能没有“传者”,也不能没有“受传者”。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民间艺人逐

7、渐趋向高龄化,但年轻的接班人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没有接班人的现状,所以,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加大对艺人的经济扶持。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组织一些特定的活动和场地,必要时给以艺人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组织建立民间的培训活动,与各高校合作,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了解认识地秧歌文化,不仅使地秧歌的艺术得到推广,还可以不断培养新的主力军,为地秧歌艺术不断的传承下去。(三)文献、文字、录像、图像的收集整理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累、代代传承、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的向前发展,无论古今史学研究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和生存空间采

8、取保护措施的同时,也要对相关文献、文字、录像等记录文本进行收集整理。对于昌黎地秧歌的研究,一方面要组织民间舞蹈工作者更加关注地秧歌的发展状态,收集更多的民间舞蹈资料并正确详细记录下来。另一方面鼓励舞蹈理论研究者进行实地考察,切身体会并从理论的角度对地秧歌进行分析研究,留下详细而准确的记录供其他学者参考分析。總之,昌黎地秧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承载者浓厚的文化气息,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的一个见证,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有效的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艺术发展的必备工作,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珍贵的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参考文献:1苏君礼,董宝瑞.昌黎地秧歌源流初探J.大舞台,2009(2):23-252于思睿,李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思考以昌黎地秧歌为例D.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2013(12):68-723崔琳.昌黎地秧歌艺术与当地民俗的渊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8):38-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