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341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以下思想主张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A.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D.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楚、晋、燕国为春秋诸侯国,可知图片反映的历史时期为春秋时期,因此选项中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是春秋时期老子思想,故C选项正确;性恶论是荀子思想,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故A选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故B选项错误;禁奸止过,莫若重刑意

2、思为在重刑的严厉打击下,可以禁止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是商鞅的思想,商鞅是战国时时期人物,故D选项错误。2.有学者指出,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可称为君主分封制。该学者意在强调周代A. 政治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B. 实现了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已建立起“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配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以及“君主制+分封制”等信息,可以推知材料信息是周代协调了中央权

3、威和地方分权关系,故D正确。周以后的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分封制,就不能体现继往开来的特点,A错误。周代并未实现统治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排除B。材料并未涉及“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等相关信息,故排除C。【点睛】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3.孔子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墨子崇天

4、志、主明鬼;而老子则彻底抛弃了在鬼神问题上孔子的谨小慎微和墨子的勉力维续,罕言鬼神。此材料主要说明A. 墨家思想迷信色彩浓厚B. 先秦诸子具有理性精神C. 儒道墨三家思想完全冲突D. 儒家思想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孔子,墨子和老子所持之鬼神观有差异,但这里的鬼神不再是早期祖先崇拜信仰中自然萌生的,而是经过理性审视的结果,故B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如何让人行兼爱,除了纯粹的道德说教,还需借助传统的天命与鬼神的信仰,不是单纯的迷信,故A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4.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

5、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A. 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B. 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C. 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 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时代”与“秦汉”相对应,则“封建时代”是指商周时期,“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突出的是家国一体特征,因此材料前一部分实际上说的是分封制下,天下为众多的贵族家庭所分割;“秦汉开始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说明国家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专制局面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从西

6、周分封制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变化,而不是完善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权力分散走向了统一时期的权力集中,没有体现封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否稳定,D项错误。5.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农耕经济的繁荣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

7、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A;B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的没有关系,排除。【详解】6.下表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王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思想一致的时代A. 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 思想家对君王专制进行猛烈抨击C. 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D.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经学传统系统的延续”等我们可以看出这符合董仲舒的新儒

8、学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正确;通过材料“思想一致的时代”可以看出此时思想出现统一,不符合百家争鸣的说法,排除A;通过材料“凸显君主的意义”“对君主的制约于对权力的超越”可以看出,并不是对君王专制的抨击,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明朝中后期,材料反映的是汉朝,D错误。7.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 标志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 使政府摆脱对门阀的依赖D. 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实行“土断”制度,清

9、查隐匿人口,将其编入国家户籍,这有利于打击门阀士族的经济力量,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土断”是户口清查,而非土地制度,排除B;选项C表述绝对,南朝时期的门阀势力依然强大,排除。8.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攉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 由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C. 开放的社会环境使科举制发展完善D. 士人人生价值追求的趋同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始不以进士握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10、”、“入翰林知贡举”可知,唐宋时期士人注重官位升迁、以登相位为荣的价值追求,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向平民社会转化,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B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科举制发展完善,C不符合题意。故选D。9.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 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 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C. 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 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答案】C【解析】材料中主要阐释的是交换方式的变化,而“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不能全面概括变化,故A项

11、排除;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贸易高度繁荣,而不是有所退化,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由“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到“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的交换方式及内容的变化可得出宋代商品市场得到了拓展,故C项正确;通过贸易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出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排除。点晴:紧扣材料中交换方式与交换内容的变化,从商品市场扩大的角度分析归纳。10.1382年,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宋讷出任文渊阁大学士。一次,宋讷烤火打盹,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太祖制文警讷:“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邪?”此言主要反映了明太祖A. 对皇帝权威的刻意神化B. 对

12、宫室安全的高度重视C. 对帷幄近臣的倚重心态D. 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设殿阁大学士”“烤火打盹”太祖制文警讷:“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是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所设置的近侍之臣;然而宋讷对发生在身边的火灾危险尚不知,谈何协助君主。故太祖的言论反映了其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故选D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太祖对大臣擅权的防范心理,没有涉及对皇权的神化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胁者,协也。岂尔居内相,不能协助人主为政,致神怒若此邪?”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明太祖对大臣的防范心理,而不是注重对宫室的安

13、全,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帝对身边大臣的防范心理,而不是倚重心态,故C选项错误。11.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但历来国内银矿开采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而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使外国大量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这一现象A. 使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B. 反映出中国贸易逆差扩大C. 促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 加大了中国经济的风险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

14、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后期仍然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B选项错误,此时期外国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外贸易是顺差并非逆差;C选项错误,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2.据统计,从1860年到1894年,朝鲜向中国朝贡的年份有25年,琉球有8年,越南有5年,尼泊尔向中国朝贡了4次,缅甸朝贡了1次。1894年以后这一现象还有些残留,但末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这表明近代中国A. 宗藩心态已被完全

15、破除B. 独立自主地位丧失C. 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D. 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没能构成一种国际秩序,并未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传统外交体制难以存续,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宗藩心态并未完全破除;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但没有形成一种国际秩序,并非中国失去独立自主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仍然保持与周边国家的传统朝贡关系,并非积极顺应近代化的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

16、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过程中。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次“体用之争”的实质相同B. 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实现近代化C. 第二次争论清楚认识落后根源D. 近代思想解放在曲折中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洋务派与顽固派关于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方式之争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国体之争,体现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在曲折中发展,故选D项;第一次“体用之争”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采用西方科技挽救统治危机,第二次则是维新派与洋务派关于国体之争,实质不同,排除A项;第一次争论根本目的是如何维护清王朝

17、统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争论也没有清楚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排除C项。故选择D项。14.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据上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A. 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B. 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C. 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D. 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武昌起义之后新任督抚中,出身监生、行伍的比例有所提高,同时出现了从新式学生中任命为督抚的,说明清政府认识到要利用新生力量巩固统治,是当局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参政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督抚的任命,不是通过科举制选拔人

18、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军阀势力的变化,排除D项。15.著名史学家李剑农曾指出:洪秀全辈的神权主义精神是假的,曾国藩辈的名教主义精神是真的;前者只是利用神权、假托神权,借此来满足个人的野心欲望;后者却是真实的信仰名教,诚心诚意的要维持名教,并不是利用名教、假托名教来图达另一个目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二者都重视精神力量B. 二者的阶级属性及目的不相同C. 二者都借助宗教手段D. 二者客观效果与主观动机向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选项。洪秀全利用神权、曾国藩辈利用名教,反映二者都重视精神的力量,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洪秀全代表农民阶级,追求绝对平均的天国社会

19、,曾国藩代表地主阶级,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拜上帝教是宗教,名教是指封建纲常伦理,不是宗教,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二者都希望借助精神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太平天国最终被湘军镇压,洪败曾胜,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16.陈旭麓先生说:“经历了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已经体会到有一种不受欢迎,但又无法抗拒的变化正在发生。”“庚申之变”后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有A.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B.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C. “已缠者令其必放,未缠者毋许再缠。”D.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20、拜跪礼灭。”【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眼是“庚申之变后30年”。根据所学,“庚申之变”实际上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符合“庚申之变”后30年(1890年前)中国社会的变化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是辛亥革命,C项反映的是戊戌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C、D三项均错误。17.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或票庄,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首创于清道光时期,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主要反映出A.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 社会动荡阻

21、碍南方经济发展C. 列强入侵严重破坏中国经济D.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南方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社会动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近代银行制度的出现;C选项错误,材料只显示了在南京周边票号撤庄的现象,说明票号撤庄的主要原因不是外敌入侵;D选项错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8.清末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经营的启新洋灰公司,曾向农工商部请求杜绝国内水泥行业的竞争,以达长期垄断市场之目的。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民

22、族工业A. 生存环境有所改善B. 受到政府政策压制C. 缺乏市场竞争实力D. 已经产生垄断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周学熙向农工商部请求杜绝国内水泥行业竞争,说明清末的民族工业受到政府的保护,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故选A,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民族工业缺乏市场竞争实力,排除C;材料反映启新洋灰公司请求政策保护,并非垄断组织,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向农工商部请求杜绝国内水泥行业的竞争”,联系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分析解答。19.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不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

23、。”这表明A. 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让B. 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C. 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D. 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体现的是妥协的艺术,D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共和未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性质导致的,A选项排除。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20.“个人主义”强调冲破传统道德伦理束缚,是五四时期最重要思潮之一,但不久社会各界对其评价逐渐走低,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更是成为“自私自利”的代

24、名词,反复遭到批判。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 图强御侮的现实感召C. 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D. 西方文明弊端的显现【答案】B【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图强御侮的现实感召下,“个人主义”遭到批判,B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主流思想变化依然是意识领域的,不能作为“个人主义”被批判的主要因素,排除A;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就已经遭受了批判,地位被动摇,C排除;西方文明弊端的显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已经显现,D排除。21.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其效果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些改革A

25、. 增强中共在乡村的动员能力B. 消除了传统精英的经济优势C. 构建了全新的乡村政权结构D. 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共在根据地推行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使得地主富农阶级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下降,而中农和贫农土地占有量上升,说明中共的政策得到这两个阶层在阶级支持,而这两个阶层在乡村中占比较高,这有利于增强中共在乡村的动员能力,A正确;B中“消除”表述绝对,排除;中共的改革措施意在团结多数来抗日,而非构建新的乡村政权结构,排除C;雇农占比虽然下降,但是土地占有量仍然很低,排除D。22.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

26、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的战略意图,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选A项。【考点定位】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解放战争。23.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两幅宣传画。它们主要反映出“选好人办好事”“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参加选举去!”A.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B

27、. 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C. “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20世纪50年代前期”“选好人办好事”“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参加选举去!”,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宣传画反映的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的人民代表的选举,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故选A;宣传画无法体现工业建设成就,排除B;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不符合“20世纪50年代前期”,排除C;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两幅宣传画反映的是这次会议召开以前选举代表的情景,排除D。24.1982年宪法颁布后先后出现四次修正案,其

28、中有一次修订的内容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这一次宪法修正案的背景是A. 改革开放促进商品经济繁荣B. 国家对经济指导的力度加大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 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1982年宪法修正案中,用“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次修订明显是适应深化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A;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导,不是国家对经济指导力度加大,B错误;材料的背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建

29、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结果,C错误;D对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排除。25.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民主增量”的有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

30、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 “改革开放后30年”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改革开新时期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项“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不符合题干要求。进一步可知,三项均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的建设概况26.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A. 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 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 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

31、. 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也占有一定的份额,结合所学,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材料说明石家庄工商业发展已经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故B正确;60年代我国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途径,1953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多种经济成份共存,无法体现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27.票证是某

32、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打缩影。从如图的消失到如图的出现,本质上反映了我国A.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B. 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C. 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D. 产品营销手段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粮票”是新中国在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城镇居民必须有“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购物券”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与生产组织无关,没有涉及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故AB不符合题意;计划经济时代不存在产品营销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8.下图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

33、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广告。这一现象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中外合作生产鼓励企业大胆探索,变革企业经营模式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详解】试题分析:从本则广告来看,是刊登在国内的人民日报上,项前半部分正确,属于其积极意义,但是后半部分与当时阶段特征不符合,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还不可能做到与外企合作生产。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含的选项即可。故选C。29.1992年1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谈道:

34、“以后分工越来越细,工艺越来越新,家一户办不了,最终要走上集体化的道路。”据此可知,邓小平主张A. 大力兴办农村乡镇企业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 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以后分工越来越细,工艺越来越新.最终要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可见邓小平认为农业最终还要发展集体经济,实际上是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C符合题意;材料是强调今后的发展思路,并非是要发展乡镇企业,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邓小平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权宜之计,故B不符合题意;早在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展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0.有学者指出:

35、“改革开放20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 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C. 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D.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答案】C【解析】【详解】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即19491957年,“改革开放20多年”即19781998年,依据已学知识头八年主要引进苏联的经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的经验更明显,故C准确;ABD均只适合改革开放时期,故排除。31.如图反映了新中国A.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B. 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

36、化C.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D. 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比重数值和曲线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曲线符合新中国以来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故选C;图中数值始终没有低于10%,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不符,排除A;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农业产值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排除B;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有经济所占比重也呈现下降趋势,排除D。故选C。32.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则“喜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和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该“喜报”是祝贺我国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37、成功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 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索【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中央文革小组”可知,处于文革时期,“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可知,是核技术研究。结合所学可知,该“喜报”是祝贺我国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属于航空航天技术,故B项错误;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索是在1965年,属于医学技术,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文革小组”“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由此判定这是1967年

38、爆炸第一颗氢弹。33.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B. 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C. 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D. 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公民对官员进行监督,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判中程序问题,排除B;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并非专门的官

39、员督查机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排除D。34.罗马法中有一案例:“一个人在自己的地里焚烧庄稼收割后的余茬,火势加大而蔓延开来,烧毁了别人的谷物或葡萄树,如果他是在刮风的日子里引火,他就要像一个放任损害发生的人一样地被认为犯有过失而承担责任。”此案例说明,在古代罗马A. 严禁人们破坏农业生产B. 注重规范人们社会行为C. 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D. 保护环境已走向法制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罗马法强调即使在自己的领地上做的事情也要有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损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故罗马法注重规范人们社会行为,B正确。排除ACD。35.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认为,对公民资格

40、的严格限制,导致了希腊的衰落;罗马人则因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的做法反映在法律上是A. 制定十二铜表法B. 汇编成民法大全C 法律适用于一切自由民D. 形成了制订法律的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从而稳定了强大的帝国,这一做法体现了法律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C项正确; 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体现的是万民法,而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故A项错误;民法大全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罗马制订法律的理论是自然法,和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36.苏格拉底毕其一生都在反对败坏道德的相对主义,他相信存在着不以每个人的观点为转移的

41、绝对价值,这就是美德。这表明苏格拉底A. 特别推崇理性的力量B. 主张精英治理国家C. 强调个人主观感受D. 反对智者诡辩行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哲学根源,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主观感受的相对主义往往会演变成诡辩行为。因此,材料表明苏格拉底反对智者诡辩行为,故D正确;材料主旨和推崇理性的力量无关,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精英治理国家,故B错误;苏格拉底反对强调个人主观感受,故C错误。37.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使一切国家的市场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材料揭示的内涵是A. 欧洲

42、开启了殖民活动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 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D. 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使一切国家的市场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了”可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使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加强了整个世界的经济联系,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排除B。38.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A. 智者运动的

43、意义B. 文艺复兴的意义C. 宗教改革的意义D. 启蒙运动的意义【答案】B【解析】“人的发现”指文艺复兴,重视人、和人性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是文艺复兴的影响,B正确;“宇宙的发现”指牛顿的经典力学,智者运动、宗教改革没有促进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产生,排除;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牛顿的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D错误。【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即可解答。39.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

44、”,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u)”。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B. 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C. 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D. 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艺文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否定罗马教廷权威,故A项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主张建立强大的世俗王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典文化态度没有很大的差异,故C项不符合题意;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均没有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不符合题意。40.“他们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有义务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

45、、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黑暗时期,他们应用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发起的运动A. 复兴了古代希腊人文精神B.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C.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D. 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主义思想,“理性之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说明是启蒙运动思想家主张,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出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正确。和是文艺复兴影响。是宗教改革影响。故排除ABC。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

46、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

47、生的历史背景。【答案】(1)措施: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速了民族融合等。(2)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觉醒(或先进中国人的忧患意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传统(“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转变。【解析】【详解】(1)措施:根据“设校尉管理屯田”“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得出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根据“推行内

48、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得出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作用:根据“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得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还可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速了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总结。(2)历史背景:根据“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分析得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根据“丁日昌也认为”得出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觉醒。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49、一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摘编自商会的历史演变材料二 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

50、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到联盟中来。摘编自宋美云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答案】(1)背景:有识之士的推动;西学东渐的促进;商品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近代化)的影响;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需要。(2)作用:有利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或有利于经济体制

51、改革的推进);代表工商业者参政议政;维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中外经济联系;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得出西学东渐的促进,商品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得出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根据“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得出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需要。(2)作用:根据“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得出有利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根据“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得出代表工商业者参政议政;根据“积极反映并参与解

52、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得出维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根据“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外经济联系,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蒋廷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就成了这个阶段的主题。他提出回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懇途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第人领子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化方案,以义和团逝动或日辱逝动为第三个近代化方蒙。这些方案最后都失敗了。于是他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教育、经济,而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

53、民,半新半细是不中用的。换句语说,我国到了近代要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摘编自蒋廷中国近代史国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闸述。(要求:明确写出论恩,解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论题: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纷纷尝试进行中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至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希望全盘西化的方式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但仍然没有成功。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

54、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综上所述,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必须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示例二:论题:中国的近代化是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纷纷尝试进行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开展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开展辛亥革命,两场运动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促进思想上深入的反封建。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国的近代化。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全面和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第二个近代化方案第三个近代化方案这些方案最后都失败了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外交、教育、经济,而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以“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救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的救国道路的历程及评价进行阐述即可;亦可以“中国的近代化是全面学习西方的过程”结合所学从学习西方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认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