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课程的教与学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课程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课堂教学最本质的任务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感;另一面,其作为自考类课程,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学生考试通过率的量化。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那么,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文章将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对其进行论述。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2、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1983 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教师的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 90 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
3、、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
4、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自 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
5、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
6、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讲解为例。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
7、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二、学生的学(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
8、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二)建立学习型组织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應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0.3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