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首发》2018广东天河区重点高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 76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238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发》2018广东天河区重点高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 7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首发》2018广东天河区重点高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 7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首发》2018广东天河区重点高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 7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首发》2018广东天河区重点高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 7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首发》2018广东天河区重点高中学校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 7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011.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B. 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C. 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D. 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答案】A【解析】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此过程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和神经调节,平时要记住在这方面

2、的一些特例,对解题有很好的帮助,难度不大。2.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自养生物B.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D.大肠杆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转录,在细胞质中翻译【答案】D【解析】硝化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将氨等物质氧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利用该过程释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机物,为自养生物,A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酵母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产物为酒

3、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C正确;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和翻译同时在细胞质中进行,D不正确。【试题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基因的表达等内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3.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转运进入该细胞的是A. CO2 B. O2 C. K+ D. Na+【解析】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K+如果进入细胞,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是主动运输。Na+如果进入细胞,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是协助扩散。【答案】C【试题点评】

4、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注意物质运输的方向和方式的关系即可,难度较小。4在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这说明生长素在棉花植株中的运输方式是_。【答案】主动运输5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膜载体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TPB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C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D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答案】C【解析】任何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ATP水解直接提供能量,A错;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错;线粒体外膜是该细胞器的界膜,内膜含有比外膜更多的蛋白质,承担着更复杂的生化反应,

5、内膜与外膜主要功能不同,C正确;生物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D错。 【试题点评】本题以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切入点,涉及细胞内的物质合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线粒体的结构及功能、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等知识点,涉及面较广、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6.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中一种元素的作用能被其他元素替代B. 细胞中的脱氧核苷酸和脂肪酸都不含有氮元素C. 主动运输机制有助于维持细胞内元素组成的相对稳定D.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因含量极少而不如大量元素重要 【答案】C【解析】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作用,在细胞内不能被别的元素替代,A错;脱氧核苷酸

6、由C、H、O、N和P五种元素组成,脂肪酸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B错;主动运输使细胞能对外界物质有选择的吸收和排出,能维持细胞内元素的平衡,C正确;微量元素虽然含量极少,但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也非常重要,D错【试题点评】本题以化学元素为背景,考查元素的作用、含量、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主动运输等知识点。比较基础,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了解层次。7.关于植物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相等B.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是C、O、H和NC.植物根系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离子需要ATPD.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可为豆科植物生长提供N元素【答案】A 【解析】不

7、同植物的根系对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不同,A不正确;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C、O、H、N,B正确;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为共生关系,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可豆科植物提供N元素,D正确。【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不同细胞对物质的转运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关系等内容,涉及面较广,同时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立即能力,难度不大。8.在动物细胞的物质运输中,属于自由扩散的是A.红细胞中的Na+进入血浆B.细胞外液中的O2进入肌细胞C.细胞外液中的K+进入神经细胞 D.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答案】B

8、 【解析】人红细胞中的Na+只有血浆中的1/6,为了维持Na+细胞外高浓度、K+细胞内高浓度,细胞靠主动运输运出Na+,运进K+,故 A、C项错误;O2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故 B项正确;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比血浆中的浓度高高,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故D项错误。【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运输的方式,涉及到无机盐离子、氧气和碘离子等物质跨膜运输及血浆、红细胞、细胞外液等离子含量,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9.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叶片,分离得到大量的叶肉细胞,将等量的叶肉细胞分别悬浮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

9、用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达到最大后,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 _,从渗透作用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 (2) 如果要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好将叶肉细胞放在浓度为_的蔗糖溶液中,原因是_。 (3)除蔗糖浓度外,如果分别改变叶肉细胞悬浮液中CO2浓度和温度也能影响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原因是_。【答案】(10分)(1)下降(1分)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叶肉细胞失水(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 )(2)0.2 molL-1(1分)这一浓度中的叶肉细胞处于光合作用最适状态(3分,其他合

10、理答案也给分)(3)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的掌握。(1)从实验结果的图示可看出,随着蔗糖浓度升高,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后,若蔗糖浓度继续升高,则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因为当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叶肉细胞细胞液的浓度时,会导致叶肉细胞失水,从而影响叶肉细胞光合作用的进行。(2)从图示可看出,叶肉细胞在浓度为0.2 molL-1的蔗糖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光合作用强度,此时便于研究光照强度等因素对蔗糖溶液中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3)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受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CO2浓度、

11、温度、酶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而酶的活性会受温度的影响。【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涉及到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吸水失水、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中等。10.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分子均可通过核膜B.叶绿体基质中含有核酸和参与光合作用的酶 ( )C.水分子和钾离子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出轮藻细胞D.精细胞变为精子后,尾部的线粒体与其运动有关答案:C 解析:钾离子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11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破裂,主要原因是A.红细胞膜具有水溶性 B.红细胞的液泡体积增大C.蒸馏水大量进入红细胞 D.低温时红细胞膜流动性增大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人的成熟的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基质,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具膜细胞器。将人的红细胞放入4蒸馏水中,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浓度大于细胞外的环境浓度,导致红细胞不断吸水而涨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