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参考答案第 1页(共 4页)巴蜀中学 2021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四)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BABCDDCB题号9101112131415答案DCCDBDC【解析】1题干材料主要反映出按血缘亲疏远近的称呼,因此影响这种文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宗法制,因此排除 A、C、D,因此选 B。2题干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人们渴求统一,以稳定社会秩序。设问是思想的共同之处,因此排除 B、C、D,因此选 A。3由题干材料“推行郡县制”“由国君任命”“没有世袭领土”可以得知“垂直统治逐
2、渐代替逐级相治”;秦朝时“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C、D 都与郡县制不符合,故排除 A、C、D,因此选 B。4题干材料“皆礼乐教化之功也”与 A、B、D 选项含义相违背,故排除,因此选 C。5题干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国家机构组织建制的继承性、延续性、稳定性,是在讨论积极性的方面,A、B 只谈到某一项制度,C 与题意违背,排除,因此选 D。6题干材料“却是服务于政府的漕运和盐铁转运”反映扬州服务于当时的都城,是城市间的纵向联系;扬州与成都“绝少经济往来”,说明城市间横向联系较少。扬州就是以商贸为主的城市,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分裂战乱与本题现象无关,因此排除 A、B、C,因此选 D。7A 项错在“
3、解决了”,B 项无法体现其优势,C 项为藩王与中央的权利斗争埋下伏笔,所以正确;D 项在当时没有起到这一作用。因此选 C。8题干材料“或是向英国政府建言,或向英国公众宣传”可以看出是在为战争制造舆论氛围。A 项时间错位,C、D 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A、C、D,因此选 B。历史参考答案第 2页(共 4页)9材料主旨为强调上海经济的畸形繁荣,是一个黄金之地;A 项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B 和C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正确。因此选 D。10题干材料“英夷”不过是一时之患、“囿(局限)于一偏”,可以看出他们认为清朝整体上优于“西国”;魏源、郑观应等人是意识到危机了的,B 项扩大和曲解了郑观应的观点,
4、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故排除 A、B、D,因此选 C。11题干材料表格中数据是从 1913 年开始,此时清政府统治已经结束;材料并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材料可知,一战之后的三年中国面粉工业还在继续发展,并没立即萧条;材料从工厂数和日产量都可以看出“一战期间中国面粉工业快速发展”,故排除 A、B、D,因此选 C。12题干材料“不同角度指向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救国思想层出不穷”可得出 D 结论,“1919年以后”与 A、B、C 三项的时间错位,故排除 A、B、C,因此选 D。13题干材料“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可得知 B 正确;A 时间错误,遵义会议时间是 1935 年 1
5、 月份;1935 年 7 月不是长征初期;C 与题干没有关联。故排除 A、C、D,因此选 B。14题干材料可以反映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受群众的欢迎;A、B、C 与史实相违背,故排除,因此选 D。15题干材料“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容许“富农经济”,可以排除 A、B、D,因此选 C。二、非选择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16(18 分)(1)(6 分)内涵:经世致用是儒学内部的一种思潮,“经世”就是“经国济世”,“致用”就是“学用结合”,主张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2 分)原因: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教训的基础之上,为反对明末空疏学风而倡
6、导;明清之际社会矛盾交织,专制集权高度膨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2)(12 分)原因:进入 19 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侵略日益加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加之西学东渐的影响下,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历史参考答案第 3页(共 4页)表现:在 19 世纪,反映经世致用思潮的书籍接踵问世;经世致用成为统治阶层应付困境的基本思路;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为目的的持续探索,比如林则徐、魏源提出
7、“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在光绪帝支持下,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展了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任答四点即可得 8 分)17(12 分)答案示例:观点:既要学习世界先进文明、与时俱进,又要与国情结合,才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理解: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与时俱进,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的步伐,但这种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嫁接到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方式,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之后,资产阶级改良和共和的方案,虽然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步伐,但也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未能行得通。从五四运动开
8、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结合国情加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共二大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同志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最终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成立了新中国。综上,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视野、与时俱进的精神,又要立足于国情与实际,才能真正地创新理论、探索道路,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观点 2 分,理解评述 8 分(两个及以上史实评述,每个各 4 分),结论 2 分。18(13 分)材料来源:(3 分)材料选自东北日报。(2 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是研究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历
9、史的重要佐证。(1 分)材料内容:(5 分)若学生提取到材料中马斌式的群众工作、剿匪斗争的报道的信息、土改的信息、党建的信息可用于研究中共在这一时期的群众工作、剿匪作战、土地改革、以及党建的史料佐证;其中任提取一则信息为 3 分,回答出史料价值得 2 分。历史参考答案第 4页(共 4页)历史逻辑联系:(5 分)提取材料中土地改革与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的相关信息,指出人民通过土地改革提高了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投入到对解放战争的支持;(3 分)可用于研究东北解放战争胜利原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 分)(若回答其他信息之间的联系也可得 5 分)19(12 分)发生区域:华北地区。(2 分)作战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据点。(2 分)背景:1940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不利,欧洲战局动荡,法国被纳粹占领。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一方面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另一方面图谋以“囚笼政策”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影响:重创了日军的交通运输线,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任答两点即可得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