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00227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解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1. 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这一调整说明A. 秦朝注重对边疆地区开拓B. 秦朝消除六国反叛势力C. 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繁盛D. 中原地区人民纷纷南迁【答案】C【解析】据材料“后分邯郸郡设常山郡,分临淄郡置济北郡,分琅琊郡置胶东郡,分河东郡置河内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区属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经济繁盛,故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需要再分新郡进行管理,故C正确;以上地区并不是秦朝边疆地区,故A错误;设新郡与消灭六国反叛势力无关,故B

2、错误;以上地区也不全是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秦朝再分新郡进行管理的原因,学生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中得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范围,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与地方管理的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 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这主要说明当时思想界A. 荀子思想色彩浓厚B. 儒士治学不切实际C. 以道家为官方哲学D. 内儒外法得到强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知当时汉家制度指的就是“霸王道杂之”

3、的治国方略,这与荀子的德、刑并用,将法家的刑治与儒家的德治结合起来相符合,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C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D项说法错误,内儒外法思想得到强化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可以排除。点睛:“霸道”即法家学说,“王道”即儒家学说,“霸王道杂之”就是说要儒法结合,将德政和法治结合起来。具体而言,是外儒内法,儒为表,法为里。3. 明末淸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安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

4、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B.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答案】A【解析】根据“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说明该方案对土地的使用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安排,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发展饲养业,体现出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排除。4.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 中枢机构

5、之间彼此牵制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名师点睛】

6、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5. 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影响是A. 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B. 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C. 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D. 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可知中国的未来不是请愿书和少数人奔走呼吁所能实

7、现的,而寄希望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后来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C正确;ABD表述都过于绝对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立宪派6.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得当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0年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

8、中心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正确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故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革命的任务,而是反映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故A项错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并不是当时的正确决策,故B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1930年,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农武装割据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7. 1953

9、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种规定A. 带有一定的社会主义性质B. 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C. 调动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性D. 有利于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答案】A【解析】由“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社会主义行政,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对应的是一五计划;C项错误,题干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是国有企业;D项错误

10、,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从“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判断做出选择。8. 有学者统计,1618世纪从美洲流入西欧的白银总量达10万吨,但同时有32万吨被分流到亚洲,11万吨被分流到了东欧和西亚,美洲白银在西欧的实际存量只有57万吨。材料中的“分流”现象A. 缓解了欧洲货币过剩问题B. 加速了欧洲物价的上涨C. 导致了欧洲对外贸易衰落D. 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答案】A【解析】西欧白银通过商品交换和殖民掠夺被分到东亚和西亚,可以有效

11、缓解欧洲白银过剩的危机,故正确;是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作用;中与材料反映现象相反;中不稳定不符合材料经济信息。9. 罗马法将下列情况认定为“名誉减损”:作伪证、可为证人但拒绝作证、书面侮辱他人、重婚、犯罪、从事卑贱职业(侣优、斗兽员等)、被社会轻蔑排斥。“名誉减损者”可能被剥夺选举权、继承权、监护权、出庭作证权,并被限制结婚权。这说明罗马法A. 强调道德修养以促进经济发展B. 对外扩张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C. 在公民法阶段保留了氏族残余D. 混杂着多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罗马法对于“名誉减损者”的罪名设置较多,明显体现合理与不合理的综合性,故D项正确;A中道德修养不符合题意

12、;对外扩张与材料中意思不符,故B错误;氏族残余材料中没有提及,故C错误。10. 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A. 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B. 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C. 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D. 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答案】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时间范围“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再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文艺复兴的时间,即可排无关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欧工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 美国学者菲利普这样评价一部宪法:“这部宪法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

13、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对这部宪法描述正确的是A. 总统任命内阁须经参议院同意B. 内阁和总统须对议会负责C.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与平衡D. 利用内阁限制袁世凯专权【答案】B【解析】“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说明总统、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制约,属于法国议会制共和制体制,故B正确;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A错;C与“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不符,排除;D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判断是议会制共和体制即可。12. “现存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

14、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A.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B. 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C. 地区冲突己成世界新危机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答案】D【点睛】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在世界政治发展中的体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必然导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格局。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6年)李鸿章这次公费出差环球旅行,带着两个最主要的任务,其一是“结强援”,就是俄国。李鸿章借祝贺沙皇加冕,与俄国商谈结盟抗日。结果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实际上控制了中国

15、东北。李鸿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要游说各国“照镑加税”。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这本身就不是单纯靠外交手段可以完成的。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材料二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向英人保证,一定会在中国大力引进铁路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谈了些什么?”李鸿章:“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在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中国有望与英国签订承建英国高铁二号线工程的巨额订单的消息传来时,网上很快出现了这个戏拟的笑话作为回应:(英国)女王:“你们都谈了些什么?”首相(卡梅伦):“老佛爷,洋人要来给我们修铁路。”现在,中国不仅早

16、已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李夏恩新京报书评周刊2015年10月23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并分析“结强援”对19世纪末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答案】(1)背景: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洋务运动破产,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先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正在加紧对外资本输出,瓜分狂潮即将到来。 (2)影响:“结强援”让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

17、使得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进一步刺激了列强勒索和侵略中国的野心,客观上推动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面对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领导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俄冲突进一步激化,客观上加速了1905年日俄战争的爆发。(3)中国方面:中国通过革命斗争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中国重视科技创新,高铁技术位居世界前茅;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加快对外合作交流。英国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忽视技术创新而失去了科技优势;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经济实力日渐衰落;随着殖民地的纷纷独立,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解析】(1)本

18、题根据材料一“189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甲午中日战争、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瓜分狂潮等方面指出此次李鸿章出访的历史背景。再据材料一“被俄国人狠狠敲了一笔,中俄密约让俄国人可以在东北修筑铁路,并取得诸多特权,清政府希望李鸿章让洋人同意加税到百分之十。但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英美,李鸿章都没能做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俄国加强对东北的控制、瓜分中国狂潮的到来、戊戌变法、义和团、日俄冲突进一步激化等方面分析“结强援”对19世纪末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2)本题根据材料二“中国不仅早已接受了西方来的铁路,甚至还将比原始铁路更为高级的高铁卖给一个世纪前曾将铁路推销给中国的英国”

19、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民族独立、综合国力不断提升、高铁技术位居世界前茅;英国忽视技术创新、实力日渐衰落等方面回答是哪些因素促使中英“情势似乎完全反转过来”。14. 有学者以“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对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进行统计,绘制成下图。解读材料,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参考示例如下:示例1: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改革”的使用次数明显多于“革命”。

20、戊戌变法失败后,随着革命思想影响的扩大,“革命”一词的使用出现了两次高潮。1906年清廷推行预备立宪这一重大改革,遏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示例2:革命最终取代了改革,成为推动近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方式。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相当少,维新改良仍是主要的新思潮。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尽管清廷施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试图用改革来抵制革命,但最终还是被辛亥革命所推翻。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革命取代改革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

21、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示例3:革命与改革共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论述部分:可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等史实,说明其推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作用。)示例4:改革与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1905年孙中山等革命者成立同盟会,鼓吹革命共和。立宪派与革命派进行激烈的论战,“改革”与“革命”的使用出现了两个高峰,改革与革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并存的两大思潮。【解析】本题据材料“1890-1926年间报刊文献中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的使用预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革命与改革思潮的关系

22、”提炼出一个观点,例如:改革和革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即可从1900年以前维新变法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一词出现高潮、1919年五四运动、1924年国民大革命等方面加以论述。题明确,观点合理,史论结合即可。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行八铢钱,又行五分钱。文帝以五分钱太轻小,更作四铢钱,亦作半两使用;并放民私铸,经铸造的铜钱,自与生铜不同。几种货币并行于市,民必信其重者,而疑其轻者;信其铸造精良者,而疑其铸造粗恶者;所以物价因之增长。汉武帝即位后。初铸三铢钱,又铸赤仄,又将鹿皮造成皮币,又用银锡造作白金三等,纷扰者久之。后来乃将各

23、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谓水衡都尉属官均官、钟官、辩铜三令丞。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直至唐初,才另铸开元通宝钱。自此以前,历朝所铸的钱,都以五铢为文。五铢始终是最得人民信用的钱。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统一币制;禁止民间铸造货币;成立专门的铸造机构。(2)意义:终止了币制长期混乱的局面,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制与钱币重量挂钩,有利于物价稳定;方便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长期的标准性币制。【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后来乃将各种铜钱取销,专铸五铢钱。既禁民私铸,并不许郡国铸造,而专令上林三官铸”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币制至此,始获安定”、第一小题总结出的措施,再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