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里的文盲老师小街隐在闹市区的背后,书摊隐在小街的角落。如果不是刻意寻找,即使走在小街上,也很难发现女人的书摊。地上铺一张油纸,油纸上挤满了陈旧的书籍,这是女人全部的生意。女人终日守着这个书摊,她的脸和旧书纸一样黄。 偶然发现了这个书摊,于是我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这里的书大多破旧不堪,或缺了封面,或缺两页内文,或纸页发黄发脆,沾满污渍。可是偶尔,我还是能从这里淘到一两本有价值的书或杂志,比如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比如文革时期的红旗杂志,等等。我去了,女人很是兴奋,忙搬来板凳让我坐下慢慢挑选。她的目光充满期待,我想她的生意不会太好。 与女人熟识,聊得慢慢多起来。她告诉我她和男人几年前来到城市,一开
2、始靠收废品为生,后来从废纸堆里挑出旧书拿到街上卖,收入竟比收废品还多。这样就慢慢转到卖旧书上了,女人说,守个地摊,总比走街串巷收废品轻松。女人还说她只读到小学二年级,书上的字多半她不认得。可是这并不影响我卖书,女人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的眼睛尖着呢。 女人的眼睛的确很尖。小街上挤着三五个相似的旧书摊,唯独她的摊上找不到一本盗版书。我纳闷。识不了几个字的女人,怎么做到的呢?这个简单,看印刷质量,裁切质量,纸张质量,字体大小,我和我男人都能一眼看出来呢。她笑着说,书可以破旧,但必须是正品就像玉,再脏再旧再破,品质不变。女人一本正经的表情,说,做生意,没有商德怎么行呢? 我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女人说
3、到了“玉”,说到了“品质”,说到了“商德”她把几块钱十几块钱的地摊生意,做到了“品质”的高度。 我嘱咐女人说,以后收到有价值并且品相尚好的书,就替我留着。女人反问,你认为哪类书有价值呢?怎么跟她解释呢?我只好说这样吧,厚一点的,国外作家的长篇小说,1980年以前出版的,八成新以上的,你就先替我留着,反正我常常路过这里。女人想了想,说,那就替你留三天吧三天内你没过来,如果别人看得上,我就卖给别人我也需要流动资金啊。我笑。笑女人的认真。 后来我搬了家。新家距小街很远,半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光顾女人的书摊。半年后再去那条小街,她的书摊已经不见了。向旁边的人打听,才知女人开起了店还卖书,不过她已经把一
4、个地摊,变成了真正的店铺。 女人的店面不是很大,却简洁典雅,四个大书架靠着墙壁,排得满满当当。令我吃惊的是,女人竟然把书架上的书籍详细地分了类,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古典名著,工具书,家居生活,课外读物,升学指导,等等,完全是新华书店的排场。当然有旧书,旧书占去大约半面墙壁,却不像新书那样归类,只简简单单划出一元区、三元区、五元区和八元区。一目了然。女人的认真。无处不在。 更令我吃惊的是,屋子里有一个由四扇毛玻璃屏风围起来的独立空间,女人说这是为那些想在这里读上几页书的人准备的。八个座位,一张大圆桌,桌子上有盆花。有免费的茶水,有纸,有笔,屋子里飘着淡淡的轻音乐。女人说如果只想蹭看几页书,这是不
5、收钱的。不过有些人喜欢坐在这里喝着茶读上一个下午,那么,只收两块钱。相当于往外租书了,女人笑着说,并且现看现还,最大限度利用图书资源,何乐而不为?问她来这里看书的多吗,女人说多啊!八个座位早不够了,可是店太小,没办法再加。她说她和她的男人正在物色新的店面,如果一切顺利,她想开一个正儿八经的书吧。上到四十个座位,隔断成书房模样,再雇上一个可以导读的大学生店员。我问那岂不和图书馆一样了?女人说当然不一样。图书馆我去看过,那里环境多单调气氛多压抑啊!那里有轻音乐吗?有花吗?有茶水吗?提供纸笔吗?图书馆卖书吗?有服务生吗?去图书馆的人多是查资料,来书吧的人,则变成一种品味,一种消费时尚了。她想了想,加
6、一句,在家里洗个淋浴与去旅游区泡温泉,感觉能一样吗? 那天我在女人那里买下五本书,其中包括两本旧书。女人说一直帮你留着呢。我说不是只留三天吗?女人说有流动资金了,就多帮你留几天。我问她你确信我会找来?女人说当然,我拉回头客,一拉一个准。 我相信女人的话。我想女人之所以能从收废品练起地摊,从地摊开到店铺,又豪情满怀地要开一家独一无二的书吧,正是缘于她乐观、自信、善良、纯粹、朴实、认真、安静、守信并且勤劳的品质。品质与身份无关,与知识无关,与经历无关。一位乡下女人把这些品质带进繁华的城市,我想我应该感激她。 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女人,在城市里,其实更像一个文盲,可是这并不妨碍她现在所做的一切。女人说知道吗?有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位老师,虽然我没什么知识,可是我能让更多的人来我的店里读书并从此爱上读书,我不是老师,又是什么呢?并且,我还是一位合格的老师呢。说到这里女人红了脸。她的脸白里透红,与一年前的暗黄,已经大不相同。 有什么理由反驳她呢?这位来自乡下的女人,真的是城市里一位出色并且特殊的老师呢。只是,不知道她的这些品质,能不能感染那些自以为是的浮躁的城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