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练(六)(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材料一: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
2、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
3、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 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
4、定性。(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新华网)材料二: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是人类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验的机会不够,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进行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活动。而文艺作品的故事
5、情节就是承载大量生命活动信息的奇异容器,装载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异、剧烈,受众体验就越好。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把各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激发到极致,产生情绪爆炸效应。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对于大众文艺来说,能否令受众得到过瘾到位的情感体验,帮助读者建立精神秩序,是作品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对读者是否有价值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正因为大众文艺创作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所以大众文艺也必然是类型化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类个体需要在某些作品中,专门体验某些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所以大众文艺的
6、一个类型就是指向人类一个愿望情感群组,这使得人类的情感体验更加高效集中。(摘编自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光明日报)材料三:如果寄望于把网络文学当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之一,就不能过早地为它套上枷锁。虽然具有多重角色,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作者与读者不能被资本太过束缚,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荣,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有些影视导演就曾直言,现在许多改编自高点击率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缺乏应有的深度。正如尼尔波兹曼认为的,造成文化枯萎的原因,不光是对精神的约束,还有可能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其中充满感官刺
7、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此外,在确立评价机制和建立理论研究框架的过程中,还要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多一些包容。当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刻意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趋势。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更重要的在于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作为“一种为揭露和批评自己的局限性而存在的艺术机制”,文学总是在现有框架或者同一题材下去探索如何超越前人,隐含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新”与“旧”永远都是相对的。不仅如此,在文学理论发展方面,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其也早已摆脱文学自身的局限。这说明目前的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的无力感,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话语体系和批评模式的落后,而是文学理论发展早已
8、与这个时代拉开了“代差”。不要过早地为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它的多样性,就是文化领域繁荣的最大源泉和前进动力。(摘编自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光明日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而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B当下,网络文学急需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从而创作出文学佳作。C材料一的“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印证了材料二的“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D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强烈的高潮体验,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愉悦,因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自我肯定、确认与完善。CA项,“
9、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说法错误。B项,“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材料一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D项,颠倒因果关系,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B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影响。C网络文学的内驱力来自人们对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使受众得到过瘾的情感体验,帮他们建立精神秩序。D要
10、想让网络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就不要让它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同时要多多包容它,保持它发展的多样性。AA项,“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于文无据。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作者拘泥于读者的好恶,紧密关注着读者的投票和作品流量,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呢?”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都是文学,只是平台和载体不一样。”C“以前,网络文学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但是未来,它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种。”D“网络文学更像是一种大众化、草根化的写作,是读者本位,它与读者的距离更近。”CA项,符合材料三中“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
11、它”的观点。B项,符合材料三中“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观点。C项的内容在材料三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观点。D项,符合材料三中“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的观点。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_解析解答此题,应先分别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厘清行文思路。第一段讲的是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丰富的情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等,需要情感活动;第二段指出人类为了获取足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经验,创造了艺术,进入艺术情境,并且文艺作品承载的信息越多越特异,受众的体验就越好;第三段讲的是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能否令受众过瘾是其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一段首句是本段的中心
12、句,点明了本段的中心,即大众文艺以受众为中心,所以其类型化是必然的。答案首先指出情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人类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进行了艺术创作;接着引出大众文艺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得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大众文艺必然是类型化的结论。5为什么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_解析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特点不同,评价标准自然不同。原文列举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些特点:传统文学的路径是表现现实,而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传统文学是一种以作者为主体的精英文化,而网络文学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商业性更重,有
13、“粉丝向”。另外,材料一最后指出“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材料三第三段指出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由此可知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答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决定了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它。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熙宁转对疏曾巩准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
14、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今陛下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陛下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汤、文、武,未有不由学
15、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以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持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矩,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
16、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B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C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D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C对于本题来说,可根据句式进行判断。“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
17、足于食货”句式一致,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B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C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D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D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不称“陛下”,称“殿下”。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
18、。C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D作者列举了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委婉批评”错,从原文两个语意明确、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中可知作者是直接批评皇帝不虚心纳谏的行为,并恳请皇帝能“详思臣言而择其中”。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4分)译文:_(2)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4分)译文:_答案(1)还是因为请教询问的事情,仅仅是延续历代的旧有惯例,而不必探求其实质呢?(2)那么积聚起很小的东西就一定会发展到
19、博大,积聚起细微的东西就必定会发展到显著。10作者认为能够取得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3分)_解析信息区间在第四自然段,“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学焉而已矣。”概括其主要意思,便可得出答案。答案作者认为想要取得国家长治久安就要端正根本,在于内心确有所得,具体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参考译文】遵奉御史台通知,臣僚在离开朝廷到地方上任的当天,要轮流详尽陈奏朝政得失。臣愚昧浅薄,恐怕提出的意见不足以被采纳。可是臣私下观察发现,唐太宗在刚刚登上帝位之时,就召集群臣谋划天下的事务,于是实现了贞观年间的大治。后周世宗刚刚登上帝位,也召集群臣,让他们陈奏当代必须立即解决的问题,因此也只有显德年间的国政,能够改变
20、五代时期因循守旧的局面。如今陛下刚继承了皇位,也下诏命令群臣,让他们轮流提出看法。可是快要过去一年多了,也没听说择取了哪个人,获得了什么好建议。这难道真是当今本来就缺乏人才,不足以符合陛下的希望吗?还是因为请教询问的事情,仅仅是延续历代的旧有惯例,而不必探求其实质呢?臣跪拜敬请陛下高高站在世俗表面现象的上面独自观察,认真思考臣的建议而择取那合适的东西,如此一来,唐太宗和后周世宗这两位君主的英明,又哪里足以在后世被人提起,而士子中心怀忠诚节义的人,又怎会还感叹提出有价值的意见的人太少呢?察看现今天下的情况,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朝廷纲纪一天比一天废弛,各个机构,众多政务,全都是徒有形式而已。朝
21、廷和地方官员的任用,缺乏合适的人选;公家与私人的开销,在财物上也显得不富裕。往近了想,不能不把盗贼之事看作值得忧虑的事情;往远了想,又不能不把周边的其他民族当成需要担心的对象。四海之内怀有智谋的人士,常常担心天下的局势不能够长治久安。易经上说:“端正根本,各种事情都可以得以解决。”因此臣认为端正根本,在于内心确有所得。内心确有所得,具体的办法不是别的,只是学习而已。古代的圣人,如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无不通过学习而成功,而傅说、周公这些大臣辅佐他们的君王,也未尝不是用学习来勉励自己的君王。所以孟子认为学习之后才会大有作为,像商汤凭借学习而称王天下,齐桓公凭借学习而称霸诸侯,都不费力
22、气却能实现目标。因此,不断学习可以帮助君主成就这样的丰功伟业。如果确能反复磨砺,长久积累,一直到有办法让自己内心有所得,那天下众事的道理,就没有弄不清楚的了。能够把天下的道理弄清楚了,天下事物一到我这里,根本不能拖累住我;天下的言语来到我这里,根本不能蒙蔽住我。只要按道理办事,不正当的嗜欲或情感根本不能侵入;依从正确的意见,荒谬有害的言论根本不能混淆是非。如此而长久运用,不停地学习,那么积聚起很小的东西就一定会发展到博大,积聚起细微的东西就必定会发展到显著。古人用符合自己愿望的美好事物来充实自己,一直发展到妙不可测的神悟;通过十五岁进入高等学府学知识来不断积累,一直发展到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
23、难道还有别的途径吗?只是通过学习罢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7分)雪涛阁集序袁宏道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诎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才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以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
24、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音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嗤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而石公袁子为之叙。(选自袁中郎
25、全集,有删改)【注】诎:屈服。雪涛阁集: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B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C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D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C正确断句
26、为:“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给本部分断句,应先理解大意,注意实词、虚词。如开头的“此”,指代的是进之的诗文,则知“矫枉之作”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而”一般用于句首,则可排除A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逸士,即隐逸者,指节行高逸之士;也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B大家,古时指卿大夫之家,豪富之家,而在本文中指专家。C石公,为袁宏道的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D叙,同“序”,早期写作“叙”,后多写作“序”,指书
27、籍中评议等级次第的内容。D“叙”,就是序言,为评论、介绍作品内容的文字。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由于时代的发展,文章必定会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只有应时而变才是正确的写文章的方法。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C作者认为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过于通俗,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作者独特的文学观点。C“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不是作者的观点,根据文中第三段“或曰
28、”可知,是“有的人”这样说的,而不是作者说的。且“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错,原文说的是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倡亿和,优人驺从,共谈雅道。(3分)译文:_(2)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3分)译文:_解析(1)注意关键词“牵”“习”“易”“和”的翻译。(2)注意关键词“穷”“遁情”“然”“平”“俚”“俳”的翻译。答案(1)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2)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
29、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15作者认为当时的“诗文之弊”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_解析信息区间在第二自然段,概括其内容,便可得出答案。答案抄袭复古;摹字拟句;无个性无创新。【参考译文】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只有认清时势的人,才能像防止河堤倒塌那样防止文章衰败,从而懂得文章变化的规律。古代有古代的时势,当代有当代的时势,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来冒充古人,这就像是在严寒的冬天却穿着夏天的葛布衣裳一样可笑。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
30、来超过前人。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成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浮夸的文辞,有才能的人屈服于旧的体式,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两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一人提倡亿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真是使人感到羞耻啊!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我和进之自从在吴县交往以来,每次相聚一定用诗文互相勉励,致力于纠正现在模仿抄袭的风气。进之才能突出见识高远,信笔所写信口所说,都形成一定的规
31、则,他所说的都是现在人不能说的和不敢说的。有人说:“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语言恳切、音韵悠长,在这方面他无疑属于当代有才能的人。他的诗极力创新和变化,所写事物都能完全地表达出它们的情状,但是其中有时有一两句话接近于平易、俚俗和滑稽,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是进之纠正不良习气的作品,他认为不这样不足以纠正浮浅的弊病,开阔当时人的眼界。不过在古代也有这样的诗句,有因为平易而流传的,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俚俗而流传的,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就是这样的;有因为滑稽而流传的,如“迫窘诘曲几穷哉”之类就是这样的。古代和现在的文人被诗歌创作困扰,所以超凡脱俗之士一批接
32、一批地出现,是为了摆脱诗歌创作中的约束,解除其中的束缚。要不是这样,古代有才能的人有什么不能写的,为什么要选择一两句浅显的话语,不能自行割舍,以至于招来世人的讥笑呢?拿这种观点来看进之的诗,他无疑是诗的大家了。此集中诗歌若干卷,散文若干卷。此集编成,进之自己起名为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此集作序。(二)名句名篇默写(3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唐太宗能全面做到“十思”的要求和弘扬“九德”,并且在用人和从谏方面做到“_,_”,那么管理好这个国家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2)答司马谏议书中“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
33、精神的一种概括。(3)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对此也有非议,如苏洵就在六国论里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答案(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
34、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17下列在文中方框内
35、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B,”。,C,。”,D:。”。、C第一处后的引用为不完全引用,此处可不填,也可填逗号,但不能填冒号。第二处前的句子为总说,其后几句是对前两句的分说,此处应用句号隔开。根据第三处前的冒号和引用的句子可知此处为完全引用,其句号应在引号内。第四处前后都是动词性短语,故此处用逗号,不能用顿号。18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_答案在这里将“我们所处的时候”比喻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说的是行船到半路,人走在半山,会遇到大的波浪,更陡的山路,这跟我们所处的时候“
36、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具有相似性。19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分)_答案修改后的句子更好。“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强调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长远,故后两个分句应为“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文联系更紧密,表达也更准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水平思考就是要加大思考的广度,突破自我设限,是
37、。水平思考的关键在于“联想力”,而不是“判断力”。水平思考的特性是在过程中只做迅速简单地判断,不需要做审慎或严密的判断。垂直思考是一种逻辑式思考,它讲究顺序严谨、推断合理,要求 ,我们必须养成追根究底的精神,运用“判断力”一步步地进行,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说得出原因,而且要正确。如果有一口井没有水了,水平思考会说:“让我们到别的地方挖挖看?多挖几个地方一定会找到水的。”垂直思考则会说:“既然这里曾经有水,那就让我们再往下挖深一点,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_解析第一空,根据第二段开头“垂直思考是一种逻辑式思考”进
38、行反向概括,再联系“水平思考的特性是在过程中只做迅速简单地判断,不需要做审慎或严密的判断”,可得出“一种非逻辑思考方式”;第二空,结合第一段“加大思考的广度”以及后文“必须养成追根究底的精神”“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说得出原因,而且要正确”,可得出“提升思考的深度”;第三空,综合前文“多挖几个地方一定会找到水的”和“再往下挖深一点”,以及上文对“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介绍,可得出“深的地方一定会找到水的”。答案一种非逻辑思考方式 提升思考的深度深的地方一定会找到水的21请分别用否定句概括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的特点。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_解析第一段“不需要做审慎或严密的判断”是说水平思考的特
39、点,本身是否定句,根据字数需求“或”前后任意保留一个形容词即可,可得出水平思考的特点:不需要做严谨的判断。垂直思考的特点文中没有直接的概括,需要结合第一段和第三段有关水平思考的特点“水平思考的关键在于联想力”和“多挖几个地方一定会找到水的”来理解,用否定句式,可得出垂直思考的特点:不需要展开联想。答案水平思考的特点:不需要做严谨的判断;垂直思考的特点:不需要展开联想。四、写作(4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命制出一份考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答卷人。作为时代新人,我们也要面对新时代这个“出卷人”为
40、我们命制的考卷。这份考卷既有如何规划我们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题,也有如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来调整我们步伐的社会实践题,还有如何树立远大理想、无愧历史担当的深入分析题。你正在思考哪类题?你准备如何答好这类题?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材料将时代视为出卷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答卷人,考卷内容包括三类:“个人规划”是基础题,如何规划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规划学习,如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实践题,要求解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远大理想”是深入分析题,要求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任选一类题,并写出
41、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参考立意: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让时代指引前进的方向;心怀中国梦,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富强,你我之责。【范文示例】我为雄鹰,当为时代展翅几千年前,在天下纷乱的战国时代,孟子曾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在那个时代,他当仁不让,自觉担当起匡扶天下的历史责任。如今,生逢盛世,我辈虽才能不及先贤,但也当立志为雄鹰,为时代而展翅;应时代要求,为中国而圆梦。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而每一个时代,都有个体化身雄鹰,搏击历史的长空,推动了时代的发展。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项羽以“彼可取
42、而代之”的豪壮之语,顺应时代潮流,将暴秦扫入历史的故纸堆;五代十国,民生凋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刘裕起于寻常巷陌,以气吞万里如虎之志,金戈铁马之势,建立刘宋;近代以来,一代代进步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把强国强民视为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鲜血浇灌出中华民族崛起之花。百年前,梁启超曾大胆预言“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亦有责。对我们来说,有鹰击长空之志,方可成不世之功。但同时,少年之志,还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不辜负时代的期许。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少时饱受日军空袭轰炸之苦,有感于国家任人宰割,最终决定为了国防强国,放弃安稳的医学之路,从事时代更需要的造船业
43、。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决意自主研发核潜艇,他再一次顺应时代的需求,将自己隐姓埋名三十年,全力投身于核潜艇的研制事业中去。纵观黄老的人生轨迹,永远是围绕着时代的需求进行调整、转变,每一次变化,都包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和对时代的历史担当。黄老之志,如雄鹰展翅,在科研的浩渺长空里翱翔,最终推动了中国核潜艇时代的到来。书生李贺有诗云:少年心事当拏云。少年当有鹰击长空之志,更应该有兼怀天下,顺应时代之心。如雄鹰般展翅,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时代的发展需求。这该是每一个少年人的觉悟。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时代的期望。我们
44、曾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每一种事业,每一个理想,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是雄鹰,但雄鹰从不为自己展翅,而只为时代翱翔。时代赋予的使命让我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名师点评】本文选择回答材料中的“社会实践题”,个人的学习理想、志向,都应该和时代息息相关,并随着时代的要求而调整变化。论证有力,长于引用。在论证中,侧重事例论证,先用排比叙例的形式展现项羽、刘裕、爱国志士受时代影响而立志,气势逼人,又详细介绍了黄旭华人生轨迹的多次转变都因时代而起,素材丰富。文中多处出现名人名言,显示出作者平时丰富的积累。文章立意高远、论证有力,是一篇文采与风骨俱佳之作。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