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啃老族:谁跌破了自食其力的人格底线.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886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啃老族:谁跌破了自食其力的人格底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啃老族:谁跌破了自食其力的人格底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大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啃老族:谁跌破了自食其力的人格底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啃老族:谁跌破了自食其力的人格底线如今,在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年轻人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群落:他们年轻力壮、不少人还受过高等教育,可尚未就业便开始失业,或者在就业与失业之间不断游走,有的干脆不就业,每天睡到日上三午,吃完午饭,打开MSN、QQ开始上网聊天,聊累了,约三五好友到KTV高歌一曲,或到茶室里胡侃一阵。 这些人早已长大成人,却赖在家里不想出去工作,吃老爸老妈的。他们认为,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都是应该的,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老人,瘦骨嶙峋、步履蹒跚、苦不堪言地背负着自己的孩子,孩子身上都是沙袋,大沙袋上分别写着大学、就业、买房、结婚

2、以及育子,小沙袋则不计其数。这就是正在流行的一种特殊家庭的真实写照,有人用“啃老”来形容这个群落的状态,并戏谑地称这些人为“啃老族”。 “啃老”没商量,父母的尴尬与无奈 王强今年33岁,却至今还与父母合住,连对象都找不到。他的生活十分单调,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吃完了父母做的午饭后,就去小区门口或者附近花园和退休老人一起打牌、下棋;吃过晚饭后,就在家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直到深夜。王强的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他脸忧愁地对笔者说,儿子自幼娇生惯养,不好好学习,职高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工作。曾经也让他参加下岗再就业培训,可是王强觉得那些“低档次”的工作,让他无颜见人。现在,王强每天以养老的心态在家里白吃白喝,

3、身上没有钱厂就伸手向父母要。 以上的事例只不过是“啃老族”中的一种类型。近日,笔者从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调查中了解到,我国目前的“啃老”方式主要有六类:一类是完全依赖,这一类人由于父母长期过分关爱,不主动就业,不从事其他劳动,好吃懒做,纯粹依附于老人;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三类是频频跳槽者,这类人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只能呆在家里;四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五类是在单位下岗的年轻人,总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丁作

4、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而赖在家里靠父母供养;第六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午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结果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除了以上六类在生活上明显依赖父母的“啃老族”之外,我国还有一个隐形的“啃老”人群,这个群体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体面,收入或许早就远远超出父母。但是,他们依旧“啃老”,而且理直气壮。就职于北京某外企的高级技工刘成,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3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家乡的父母,每月末都有1500元准时汇入他的银行账户。刘成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在北京生活压力又大,租

5、房、交通、吃饭,上班了总要买点像样的衣服吧,3000元月薪根本不够,到北京了,生活质量太低会叫人笑话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向父母要钱。” 许多身强力壮、高学历的年轻人甘愿沦为“啃老族”,这让生养他们的父母感到很无奈。笔者在北京人才交流中心采访时不止一次地看到一些中年人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焦虑的眼神和在人群中被拥挤的身影,让人心中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他们根本不是在为自己找工作,而是为了至今仍没有工作或不愿找工作、工作不稳定的儿女们争取就业机会。 人格缺钙,“小皇帝”长大了怎么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师对笔者说:“啃老族这一新群体的出现,虽然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因素,

6、但究其根本原因,是与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娇纵和传统滞后的抚育理念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这一群年青人绝大部分都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下,从小就是家里的“小皇帝”。什么家务活父母也不用他们插手,哪怕力所能及的事。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在物质的给与上百依百顺,使得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凡事依靠父母的心理习惯。 其次,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孩子的生理成长,而忽略了对孩子人格、心理健康等内在的精神培育。造成孩子责任心、自主能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这些人格品质的严重“缺钙”,使得孩子在父母面前很难长大成人,无法适应社会的独立生活,从而对父母产生过度依附,在经济和精神上难于独立

7、。 当然,“啃老”族的形成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就业压力大,许多人在外面找不到工作,不得已赖在家里靠“老”的来养活;也有教育方面的,应试教育没有教给“孩子”独立的精神意识,造成孩子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的缺失,立人、立德、立心这“教育三大功能”的羸弱,使得今天的孩子们只知道埋头考试,而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存。 “啃老”现象的出现还和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文化结构有关。父母认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子女,他们心甘情愿被“啃”;子女则认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接受父母的一切理所当然,心安理得地“啃老”,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结果是,对父辈,“啃老族”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啃

8、老族”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并把这种依赖性“遗传”到第三代人身上。 遏制“啃老”,当务之急! “啃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在美国和口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20多岁大学毕业的成年子女仍靠父母养活的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日本共有“NEET”72万人。“NEET”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05年10月,日本就出现了两起因就业和升学压力引发的集体自杀事件。为此,日本专门设立了“年轻人自立挑战战略会议”,开始寻找解决“啃老族”问题的对策。在我国,随着“啃老族”数量的不断增加,

9、解决这一社会难题也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地遏制,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面临更为棘手的社会难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老来得子,在他临终前,要求儿子亲手为他做馒头吃。可儿子并不会做,只好请教厨师。最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做好馒头之后,郑板桥已经去世。他留下一张宇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的话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连自己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怎能奢望他成就一番事业呢?为了子女的未来,对于“啃老”的子女,家长要学会向自己的孩子说“不”。要让自己的子女懂得长大成人后必须去经历风雨的道理,父母能给与的只有鼓励。 虽说现如今我们不提倡“割肉孝亲

10、”、“卧冰求鲤”的古孝,但让父母一辈子为子女含辛茹苦,甚至“割肉养子”,也是不对的。生活在海边的渔人都知道,在海滩上有种寄居蟹,常在浅海的岩石上爬来爬去。不敢到深海去,也没能力去,只好在浅海中等待大海的每次涨潮带来一些食物。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寄居蟹”,所以“啃老”的年轻人要尽快走出误区,挑战自我、自立自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毕竟,能自食其力是最低的人格底线。 家庭和社会应认真对待“啃老”现象,父母在为其“断奶”的情况下,社会应对“啃老族”加强疏导和教育,井为其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树立他们的个人理想观,正确的做人处世观;帮助他们培育起积极的心态,掌握解决社会问题的技巧。让“啃老族”能有事做,敢做事,做成事,做大事,并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