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黄丽华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也紧跟潮流,迎来了新的挑战。固定资产管理关乎着公共财产的安全,在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必须引起重视。但长久以来,事业单位在其固定资产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故步自封的现象,由于传统思维的限制,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不断暴露出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现状,并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希望能在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有所帮助。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问题;策略;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简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从含义上看,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使用年限达到一年
2、及以上的、价值达到规定标准并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各类资产的总称,它具有积累性、非营利性、公共性和使用无偿性等几个显著特点。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行公车改革的背景环境下,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也是不断地加大力度,对于保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完整性、提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整体利用率等方面,也在摸索中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期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最终能够实现一个有效的利用。二、新时期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点(一)固定资产折旧管理在政府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反映事業单位固定资产由新变旧的过程,使固定资
3、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保持一致;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可以客观反映事业单位报告期间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和维护情况,更加准确的核算事业单位的成本。(二)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三个机制和多个支撑点的方式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的三个机制是独立存在的,分为资产管理机制、资产管理评价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这三个机制之间又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效配合,但是,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已经采取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改善
4、,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固定资产信息的有效处理,达到对数据信息的共享和有效监管,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实现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同时,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内部管理,提升固定资产管理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能够为区域建设提供更多的帮助,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固定资产管理者意识不强首先,由于事业单位其本身的公有性质,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甚至包括领导,潜意识里都认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公共财产,是隶属于国家和政府的,在管理过程中,缺少了管理本单位或者是私人财产的那一
5、份精打细算。所以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我们不难发现,本身很多事业单位设立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少之又少,而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又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了固定资产的添置与采买,忽视了设备设施的维修与点检,这无疑是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其次,还是由于事业单位的公有性质,其固定资产的购置款是由国家财政进行拨款,虽说都有一定的预算限制,但并不妨碍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买过程中,出现不按需购买、不考虑其使用率及性能等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购买档次高、品质好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购入后,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做不到合理配置固定资产,也缺少对其使用效率的分析,使得在后续购置设备中,缺少了有效数据支
6、撑,只能盲目购买。(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一个完善的科学的规章制度,其工作人员仅凭经验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可以说是非常的全面,大大小小的部门一应俱全,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而每个部门的固定资产提取或采买的工作,大多也是由相应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进行的,没有专门的固定的资产管理小组;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一是没有专门的购买与使用流程,二是也没有实现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进行分析统计,甚至还有很多闲置或者半闲置的固定资产躺在角落里,是对固定资产的一种浪费,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显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上是有缺失的
7、。(三)固定资产管理方式落后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但事实却是,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尽管已经有很多便捷高效的财务软件开发出来,但真正开通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事业单位却没有多少。尤其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少,但下设的部门繁多,每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又冗杂,在固定资产方面就没有精力投入管理,不能进行实时的统计,尽管有一些部门后期开通了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但也是流于形式,真正能够进行定期盘点固定资产的没有多少,所以各个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混乱是必然的,入错账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四)固定资产监管体系不严从外部来说,事业单位缺
8、乏资产外部监管机制,监管力不强,尽管有一些事业单位有相关的文件或者要求,但执行都不到位,长此以往,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这一观念也是越来越淡化,管理也越来越松懈;从内部来说,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的制度,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没有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固定资产的管理、维修以及使用等方面都差强人意,也没有相关的考核来进行约束和规范。四、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意识决定我们的行动,在日常工作中,端正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与重要性,脑子里有了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我们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首先,加强事业单位
9、领导者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领导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核心,领导者的意识也决定了该单位的整体工作的积极性与效率。需要定期的组织各事业单位的领导进行培训,系统的学习固定资产相关的知识以及法律法规,了解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带领下属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然,上行下效,工作人员自然而然也会重视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其次,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岗位职责,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考核,同时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其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工作人员能够更加具有责任感,以期能够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二)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制度是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最好手段,
10、一个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会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内容,能够使管理人员更快更好地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现在 4 个方面:第一,制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总则,总则中要明确体现各机构职能,要清楚的列出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原则来监督其工作完成情况。总则下要附有细则,细则要具体的列出固定资产配置以及回收的条件,要制定出从申请到采购再到入账,最后到固定資产领用的一整套完备的流程说明,并公示到每一个部门,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知晓;第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上,也要出具相应的使用原则,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组织架构以及部门设置,来对其固
11、定资产进行分类汇总,按照房屋建筑类、图书资料类等等分门别类地把该单位的固定资产整理好,按照分类标准来制定相应的使用原则,各部门按照原则来进行取用;第三,对于老旧的、闲置或半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能不闻不问,要出具资产报废处理规定,同时要制定出报废固定资产处理流程的书面材料,先对事业单位内部此类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清点,整理出需要处理的固定资产清单,然后根据相关制度来对这些资产进行评估,再按照流程提交报废申请,现场清查后由领导进行审批,最后相应负责部门及时回收报废的固定资产。如此下来,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来规范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既能够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又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的管
12、理工作的效率,意义非凡。(三)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管机制良好的管理制度是基础,同时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来进行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够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顺利的进行。建立监管机制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外部监管来看,国家行政部门近几年越来越重视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其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加大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力度,外部的监管比内部自我核查的力度更大更有效,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地向国家的审计、财政等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汇报,同时这些外部监管部门也要不定时的进行固定资产实物的点检清查,加大监管力度;从事业单位内部监管来看,上述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要对各项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管与评价
13、,可以把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列入考核机制,落实到个人,如若出现问题,必须进行处罚。另外从固定资产的申请入手,在其购入、使用、处置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要相互监督,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既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考虑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从内部机制不断地进行完善,也需要外部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如此下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才能有效的开展。五、结语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繁琐的、系统的工程,在目前新的形势下,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意识、完善管理的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从各个方面抓起,才能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真正达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的目的。参考文献:1李长龙,沈斌.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03):182-184.2李正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17-18.3高金凤.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8,(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