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邯郸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那么,在先秦诸子看来,幸福有着怎样的内涵呢?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而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
2、,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于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合者,谓之人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
3、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孟子主张“富
4、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贤们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
5、谛)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先秦诸子都认为“乐”即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发自于内心的。B. 物质财富对先秦诸子来说,都是要刻意摒弃的,他们注重的是精神的富足快乐。C. 诸子认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利于正确幸福观的形成。D. 孟子“三乐”幸福观涵盖了家庭、品质、事业三个方面,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门见山,首段即明确提出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现实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B. 文章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志向和责任三方面探讨幸福内涵,思路清晰。C. 文章以引用论证为主,在列举分析先秦诸子观
6、点主张的同时还运用了对比论证。D. 立足传统思想文化,服务于现实生活,是本文探讨幸福真谛和内涵的根本目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内涵、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乐。B. 文章认为贪图享乐、自私自利、易受诱惑、没有操守气节的人难以获得真正幸福。C. 诸子对幸福真谛的具体理解稍有不同,但是对财富、生命、权力等均持否定态度。D. 从某个方面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是对诸子幸福观的继承。【答案】1. D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7、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题中A项,“先秦诸子都认为”错,原文是“幸福在论语道德经等诸子典籍中被称为乐”,不是都认为;B项“刻意摒弃”错,原文是“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并未刻意摒弃;C项,“诸子认为”错,原文“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作者的观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
8、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运用了对比论证”错,文本论述先秦诸子观点时只列举分析,没有进行对比。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题中C项,“否定态度”错,原文“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是“淡泊态度”。故选C。【点睛】此类试题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
9、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期对外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未来将
10、多管齐下,确保高中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按时按标准上体育课。教育部会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政策,在学校体育课时保障、教学内容严格监管和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摘编自教育部:确保高中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按时按标准上体育课,2019年7月27日)材料二:某地区就每天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问题,随机采访了若干名学生。其中分组情况:A组时间小于0.5小时,B组时间大于等于0.5小时且小于1小时,C组时间大于等于1小时且小于1.5小时,D组时间大于等于1.5小时。 材料三:过去5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中小学生营养
11、过剩的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持续增加;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龄层次扩散的危险。虽然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某些方面还有下降趋势。国家教育督导团督导检查发现,部分地区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仍然不能全面落实。从检查的学校来看,海南、吉林等省市部分学校体育课时仍然开设不足,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或者课间活动时间普遍不足2530分钟,活动内容简单;部分地区小学1-2年级体育课开设时数不足,初中、高三体育课时存在挪占现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还得不到保证。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短缺、师资不足。调查显示,一些省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条件达不到国家基本
12、要求。其中,吉林省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达标的学校分别占29.1%、62.7%和62.2%,体育器材平均达标率不足50%;山东省小学场地达标率为34.1%,中学为53%,器材配置达标率为10%.教育部一份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城市(包括县、镇)学校需要体育教师336346人,缺少87278人,缺额26%;农村学校需要体育教师392821人,缺少234437人,缺额60%.(摘编自教育调查: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何这么难?)材料四:美国小学低年级阶段,学校的课程主要是体育、语言、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是主科之一,除了每天一节的体育课,一周当中会有两三节下午的活动课,也有教排球、篮球基础
13、技能的体育课,算下来每周一到周五,每天至少有一节体育课,一周会有23节的活动课,加上中午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们每天在校内能保证近两小时的运动锻炼。二年级的男孩子们组队打篮球比赛已经有模有样。在孩子们升读初中、高中,报考大学时,体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能成为校队成员,孩子升学时能占很大优势。学校的体育教育也有着非常立体的结构,科学课中有对人体的认知内容,还有基础的运动科学。在书店里,青少年读物货架上,有非常丰富的体育类书籍和体育名人传记。更具导向作用的,是整个社会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比如美国社会可以用是否经常运动来作为阶层的划分依据,中产以上的家庭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成年人也会保持充分的锻炼
14、时间;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参选人的运动习惯、身材是否保持苗条也会影响选举人的喜恶。(摘自“新浪体育”美国娃的体育课怎么上,2018年3月4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侧重国家的政策层面:高中体育科目将进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者高考综合评价体系。B. 材料二侧重统计学生在校的体育锻炼时间:大部分学生在校体育锻炼的时间还没有达到要求。C. 材料三侧重分析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限制,也有人为因素影响。D. 材料四侧重谈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情况:体育是主科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
15、校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可以改变目前一些学校只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课的现状。B. 超重和肥胖比例持续增加,近视向低龄扩散,学生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些都警醒人们要重视体育锻炼。C. 部分地区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还不能落实,是因为体育课时不足甚至被挪占,课间体育活动较少。D. 美国不仅中小学重视体育,整个社会也有良好导向,如总统参选者体态臃肿,没有运动习惯,可能会落选。6. 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保证中小学生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答案】4. B 5. B 6. 体育课时要按规定开设,不能挪占。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形成重视体育的社会氛围。加大财政投入,为体育课提供足够的运
16、动场地和器材。培养体育老师,保证师资充足。将体育课纳入考试评价,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促使人们重视体育。形成立体的体育教育结构,除了上好体育课,还可以学习人体知识、运动科学,阅读体育类书籍和体育名人传记。【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题中B项,“大部分”错,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A组和B组都是体育锻炼时间尚未达到要求的,两者相加为44%,不到总数的一半,不能说“大部分”。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
17、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B项,“学生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错,根据材料三“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某些方面还有下降趋势”可知,并非“学生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是某些方面下降,如近视。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的解答要抓住“中小学生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这个核心概念,梳理每则材料。从材料一中教育部领导的表态,材料二图表中学生锻炼的现状、材料三所
18、暴露的问题、材料四美国对体育的重视,可以得到正反两方面的信息。综合整理以上信息,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加以概括。从“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未来将多管齐下,确保高中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周按时按标准上体育课”“初中、高三体育课时存在挪占现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还得不到保证”可概括出“体育课时要按规定开设,不能挪占”;从“教育部会不断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政策,在学校体育课时保障、教学内容严格监管和学校体育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的积极性”“材料二图表中学生锻炼的现状”可概括出“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形成重视体育的社会氛围
19、”;从“调查显示,一些省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条件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其中,吉林省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达标的学校分别占29.1%、62.7%和62.2%,体育器材平均达标率不足50%;山东省小学场地达标率为34.1%,中学为53%,器材配置达标率为10%”可概括出“加大财政投入,为体育课提供足够的运动场地和器材”;从 “教育部一份统计数字表明,全国城市(包括县、镇)学校需要体育教师336346人,缺少87278人,缺额26%;农村学校需要体育教师392821人,缺少234437人,缺额60%”可概括出“培养体育老师,保证师资充足”;从“在孩子们升读初中、高中,报考大学时,体育是一个非常
20、重要的指标,如果能成为校队成员,孩子升学时能占很大优势”可概括出“将体育课纳入考试评价,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促使人们重视体育”;从“学校的体育教育也有着非常立体的结构,科学课中有对人体的认知内容,还有基础的运动科学。在书店里,青少年读物货架上,有非常丰富的体育类书籍和体育名人传记”可概括出“形成立体的体育教育结构,除了上好体育课,还可以学习人体知识、运动科学,阅读体育类书籍和体育名人传记”。【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
21、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鱼鳞瓦周华诚开车去何田乡,一路越往深山里走,越觉得山清水幽。白墙黑瓦,零星隐现于远处山林里。真是好风景。我忍不住在路边停车,远望河对面那林间的老屋,看那白墙与黑瓦,层层叠叠鱼鳞瓦构成的屋顶,斑驳的样子,真美。我喜欢鱼鳞瓦。在浙西南乡间,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童年时候,我们坐在瓦下听风。风是从山巅松林吹起来的,经过山涧,掠过鸟的翅膀,遇到一座屋脊,顺势栖落,继而从瓦隙间钻进来。风钻进来的时候,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天井
22、是风的大门,夏夜我们坐在天井里,仰头就是满天星斗,夜空湛蓝。月光如水,浸过天井,风在天井四面打着回旋,所有的燠热一下子被带走。去年我到“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古老徽州,特意去看了好几座老民居。那些房子栉风沐雨,显出古朴雅致的样子,在时光里静默,并且静默如谜。我在天井拿把竹椅躺下来,不一会儿,居然睡着了。天井里,有兰花开放,递出馨香。这样的屋顶如今已不多见了。我在童年时经常遇到。杉木的檩子架在墙上,细密的椽条架在檩子上。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单独的瓦片,本来最为简单的几何造型,因为群体的构成而造就了奇迹,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峰谷相连,山意起伏。这样的屋顶
23、,呼应着远处的山林,近处的树影,也呼应着鸟的翅膀,风的足迹。风在瓦隙间掠过,有如带笛行走。急雨敲瓦,更有激昂之声。壁如盛夏时的暴雨来临,风携带着雨,哗,一阵急,哗,一阵缓,可以听见雨的脚步,在瓦背上奔跑。一忽儿过来,一忽儿过去。声声切切,似万马千军。这样的老屋顶下,宜弹一曲古琴听。尤其是在下雪之后。雪落江南,不像落在东北那么恣意,那么狂野。雪在江南是克制的,下了一夜,就不下了。或者,在瓦上铺了半尺,最多不过一尺。于是太阳出来,雪水融化,雪水沿着瓦隙滑到檐边,滴答滴答,敲打在石阶上,冰凌也在屋檐下越挂越长。雪铺在瓦上。黑瓦不见了,代之以一片素净。雪让屋顶变得温柔起来。雪让整座村庄变得像一个童话。
24、四季里,在鱼鳞瓦屋顶下可以看见:青草、竹林,茶园、花朵、紫云英、银杏、板栗。可以听见:山歌、号子、鸟鸣、鸡叫、蛐蛐声声,月光如流水潺潺流淌。有一年,我去高田坑村,看见那么多的完整的夯土墙与黄泥屋。黄泥屋的屋顶,就是成片的鱼鳞瓦。秋意真浓呀,在高田坑,村民们把秋天丰收的辣椒用竹匾盛起,搁在这样的瓦背上晾晒,秋天的阳光打下来,整座村庄都是温暖的颜色。那样成片的鱼鳞瓦屋顶,真是珍贵呀。只有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这些朴素的民宅才得以穿越时间保存下来。这些房子都凝聚着村民的生活智慧,也收集着每一户人家的悲喜日常。而今大多数人已经搬离,有的进了城,有的搬进了山下的楼房,但是这些房子还在,那些逝去的旧日时光也依
25、然还在。这样的瓦顶,早已被吴冠中画进他的江南中。青山老树,屋舍俨然。乌黑的瓦、洁白的墙,是吴冠中每一幅水墨江南中都有的元素。白墙是虚的,黑瓦是实的,这虚与实之间,已是一整个江南。我在开化山野间行走,遇见那些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时,真想去问一问,他们的瓦是哪里买的,还能买得到吗?我觉得是不容易买到了。隔着一条河,我看见对岸的山林、炊烟、鱼鳞瓦就觉得那才是故乡的屋顶。这春雨点点滴滴地落下来,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从屋檐渐渐沥沥成串地落下来,你也一定会觉得,整个江南的乡愁,都在这样的瓦隙间了。在宁波博物馆,我被墙壁里的旧瓦所打动。设计这座博物馆的是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他用了大量的残砖旧瓦,来建这面“
26、瓦爿墙”。“瓦爿”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残砖碎瓦。这座博物馆,用了大约百万块以上的旧砖旧瓦,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等。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地在旧城改造时,到处可见的瓦砾碎片。你说,为什么,在都市里,建筑师要用残砖断瓦搭建起一个房子呢?(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7日20版,有删改)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便直打对鱼鳞瓦的喜爱之情,追忆瓦下听风、熟睡、听雨、赏雪的经历,寄托了对故乡风景的无限眷恋,表达了对人与自然融合之境的珍视与向往。B. 作者描写鱼鳞瓦下的四季,运用了大量的听觉描写,如听到风“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听见“月光如流水潺潺流
27、淌”则运用通感,化视觉感受为听觉感受。C. 文中写到“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又提到在童年时经常遇到,在强调鱼鳞瓦屋顶珍贵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其终将走向没落、被人彻底遗忘的无奈。D. 文章最后一段向“你”发出问询,如同与每一位读者进行对话,使人读来倍感亲切,目的在于唤起共情,达成读者与作品之间情感的交流。8. 作者描写鱼鳞瓦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列举三种并简要分析。9. 针对文章结尾段的疑问,你的回答是什么?【答案】7. C 8. 拟人,如“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生动地写出了鱼鳞瓦紧密排列的样子。比喻,如“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形象地展现了鱼鳞瓦的形
28、态。虚实结合,既有在何田乡所见,又有童年回忆,且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将不同时空的鱼鳞瓦展现在读者面前。 9. 体现环保新理念。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包容。对旧时光、旧生活方式的追忆。【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快速提取文本相关信息,仔细读文本,再细致深入地进行分析。题中C项,“被人彻底遗忘”说法不恰当。文中写白墙黑瓦是吴冠中水墨画中的常见元素,意在表达鱼鳞瓦虽在当代走向没落与消逝,但却留存在艺术作品
29、中,成为中国人寄托乡愁的精神符号,可知并不是“被人彻底遗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扣住题干所规定的描写对象“鱼鳞瓦”,从文中找出描写鱼鳞瓦的文字、段落,确定答题的区间;其次要明确“艺术手法”的概念,特别强调要注意修辞手法。答案中要有明确、准确的“手法”概念,还要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原文“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赋予鱼鳞瓦人的情态“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是拟人,表达效果是“写出了鱼鳞瓦紧密排列的样子”;原文“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将鱼鳞瓦比喻成“谷”“峰”,表达效果是“展现了鱼鳞瓦的形态”;文本
30、中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写童年回忆,这是虚写,写在何田乡所见,这是实,虚实相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不同时空的鱼鳞瓦。【9题详解】本文考查探究写作意图和把握主旨的能力。本题的回答既要联系文本,发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要不局限于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还要注意联系本文的主旨。文中的“残砖旧瓦”“大多是当地在旧城改造时,到处可见的瓦砾碎片”说明这些已是建筑废料,可分析出“体现环保新理念”;“这座博物馆,用了大约百万块以上的旧砖旧瓦,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等”所用材质是传统建筑常用的,可分析出“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包容”;回忆童年,写何田乡所见,展现不同时空的鱼鳞瓦,表达对它的喜爱眷恋之情,
31、且“但是这些房子还在,那些逝去的旧日时光也依然还在”,可分析出“表达对旧事物、旧生活、传统文化的一种怀念”。【点睛】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及高祖
32、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功
33、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
34、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B.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C.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D.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
35、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B. 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C. 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D. 侯,爵位名称。古时封建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B. 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
36、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C. 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制度,兴建土木,必先上奏;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办理。D. 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2)为君计,莫若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答案】10. D 11. B 12. A 13. (1)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2)为
37、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信任您。【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我”作动词“随”的宾语,“且诸君独以身随”与“我”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我”作动词“随”的宾语,“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与“我”之间不可断开,且“功”是“忘”的主语,应在“功”前断开,排除C项。句意: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
38、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
39、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 “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错,原文“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意思是“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可知此事发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阳”时,此时刘邦已不是贫民百姓。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题中重点词句:(1)引,领兵;东,东进;以,凭借的身份;给,供给。(2)计,
40、打算;诣,到;益,更加;子孙昆弟能胜兵者,定语后置,“能胜兵者”作名词“子孙昆弟”的定语,按现代汉语应在“子孙昆弟”前,却放其后,故为定语后置。【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汉高
41、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
42、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
43、,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
44、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这一天,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多个人全都给予封赏,使他们都有食邑。汉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
45、,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寐”是睡的意思,一、二两句重在叙事,交待了时间,写主人公夜不能寐,便起身端坐弹琴。B. 有时出于声律等考虑,诗人会顒倒诗句
46、内部词语的顺序,如第三句可理解为“明月鉴薄帷”。C. 三、四句写诗人所见,五、六句写诗人所闻,视听结合,以静衬动,为诗歌笼罩上一层凄婉色彩。D. 五、六句中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景,也可理解为诗人自我的象征。15. 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身弹琴,独自徘徊),委婉表达心中无法排解的隐忧。中间四句寓情于景。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清冷的自然景物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内心的伤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47、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以静衬动”错。“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且用动词“鉴”“吹”“号”“鸣”,应是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
48、闷的心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此题可结合词的注释,抓住关键词,通过联想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首联写人物夜不能寐,起身弹琴,“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一系列动作描写来表达心中的隐忧;颔联颈联写所见所闻,选取“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寓情于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忧伤;尾联直接说出“忧思”“伤心”,就是直抒胸臆。【点睛】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
49、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_,_”,这种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丈夫的粗暴与专横,其实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在“_”一句中已有所显露。(2)离骚中,屈原批评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毫无原则的语句是“_,_”,而“_”句写出他们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法度的丑态。(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来比喻人生的短促,对此难免心中有所悲有所羡的句子是
50、“_,_”。【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将子无怒 (4). 固时俗之工巧兮 (5). 偭规矩而改错 (6). 竞周容以为度 (7). 寄蜉蝣于天地 (8). 哀吾生之须臾 (9). 羡长江之无穷【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51、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寐、靡、偭、竞、蜉蝣、须臾。【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语言
52、积累与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国卫报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危险。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我们开发出可以_自己的家园的技术,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护它。”霍金表示,逃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人类待在地球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霍金还曾经警告称,“地球上的生命因一场灾难而灭绝的风险正_,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一种基因工程病毒或其他危险。我认为,如果不能进入太空,人类将没有未来。”我们知道,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已经有近50余年人类从
53、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有人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_。确实,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目前的空间技术也无法_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如果当下的人类想逃离地球,重现人类作为世界领袖的荣光,就必须回顾我们的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B. 我们正处于最危险时刻,在人类发展史上,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C.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正在走向我们。D.
54、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摧残 与日俱增 劳师动众 保障B. 摧毁 与日俱增 劳民伤财 保证C. 摧残 与时俱进 劳师动众 保证D. 摧毁 与时俱进 劳民伤财 保障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人类已经有近50余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B. 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人类已经有近50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C. 自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近50余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D. 自从美国的“阿波罗
55、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近50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答案】17. D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根据上文“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所有这些”是对上一个分句“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的概括,“这些”作为指示代词应该紧跟所指代的内容,据此可排除AB;另外,结合下文“我们开发出”,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主语应为“我们”,排除
56、C项。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摧毁:用强大的力量彻底破坏;毁坏。“摧残”和“摧毁”都有加以破坏的意思,但后者程度重,语境强调危险与危害性大,故选“摧毁”;第二处,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前进。根据上文,形容的对象是“
57、风险”,含有贬义,故选“与日俱增”;第三处,劳师动众:多指动用大批人力(含小题大作之意)。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根据上文“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宇宙航行”,是强调此举使人劳苦又浪费钱财,故选“劳民伤财”;第四处,保障:保护,使不受侵害。保证:担保负责做到。“保障”作动词时,宾语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保证”作动词时,宾语常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下文“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是动词性短语,故选“保证”。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
58、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题中,“近50余年”中“近”与“余”矛盾,是成分赘余,排除AC;“美国自从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人类已经有近50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前半句意思没有说完,下半句转移主语和话题,是暗换主语,排除B项。故选D。【点睛】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59、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解释,每组两句都正确的一项是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离开)B.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处境恶劣)C.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做)D.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道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
60、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题中A项,“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意思是“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适”译为“出嫁”;B项,“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意思是“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尽”是动词,译为“走到尽头”;D项,“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意思是“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谢”译为“谢罪”。故选C。【点睛】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
61、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
62、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21.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每组两句都相同的一项是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B.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每组两句都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
63、来分析用法。题中A项,第一个“因”,介词,译为“依靠,凭借”;第二个“因”,副词,译为“于”;B项,第一个“其”,副词,用在句中表期望的语气,译为“还是”;第二个“其”,副词,用在句首表反诘语气,译为“难道”;C项,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第一个“以”,连词,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第二个“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故选C。【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64、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22.下列各句加点字词的活用情况,每组两句都相同的一项是A. 太子迟之 沛公从百余骑见项王B. 而其见愈奇 映带左右C. 顺流而东也 东西植松柏D. 常在于险远 少长咸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
65、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题中A项,“太子迟之”的意思是“太子认为他迟缓”, “迟”是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之”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迟缓”;“沛公从百余骑见项王”的意思是“刘邦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羽”,“从”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百余骑”,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从”;B项,“而其见愈奇”的意思是“见到的景象更加奇特”, “见”是动语,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是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见到的景象”;“映带左右”的意思是“在它的左右辉映环绕”,“带”是名词,带有宾语“左右”,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环绕”
66、;C项,“顺流而东也”的意思是“顺着河流向东前进”, “东”是名词,与动词“顺流”承接连用,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东前进”;“东西植松柏”的意思是“在东西两边种植松柏”,“东”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意思是“在东边”;D项,“常在于险远”的意思是“常在险远的地方”, “险远”是形容词,用在动词“在”后作宾语,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险远的地方”;“少长咸集”的意思是“年纪小的年纪大的人都聚集”, “少长”是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年纪小的年纪大的人”。故选D。【点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
67、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23.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每组两句都相同的一项是A. 不能喻之于怀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 群臣侍殿上者 而今安在哉C. 欲呼张良与俱去 不吾知其亦已兮D. 秦王购之金千斤 见燕使者咸阳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
68、同的句式进行分类选择。题中A项,“不能喻之于怀”的意思是“在心里又不能明白”,介词短语“于怀”是动词“喻”的状语,按现代汉语在“喻”前,却放其后,是状语后置;“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意思是“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是被动句,“于”表被动;B项,“群臣侍殿上者”的意思是“在殿上侍奉的群臣”,“侍殿上者”是名词“群臣”的定语,按现代汉语在“群臣”前,却放在“群臣”后,是定语后置;“而今安在哉”的意思是“如今在哪里呢”,疑问代词“安”是动词“在”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在“在”后,却放在其前,是宾语前置;C项,“欲呼张良与俱去”的意思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与”后省略了代词“之”,
69、是省略句;“不吾知其亦已兮”的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吾”是动词“知”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在“知”后,却放其后,是宾语前置;D项,“秦王购之金千斤”的意思是“秦王用千斤的金悬赏”,“购之”后省略了介词“以”,是省略句;“见燕使者咸阳宫”的意思是“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见燕使者”后省略了介词“于”,是省略句。故选D。【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 “者,也”“
70、,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见”“见于”“于”“为”“为所”“受”“受.于”;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定语后置是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作文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两名大一新生假期相聚,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甲说,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
71、无力,真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乙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高中时代该不该在“题海”中度过?请你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悔过往,只追未来面对不可追回的往日,甲的感受值得理解,乙的劝慰则理性客观。虽然和大学同学相比,甲的高中生活可能单调了些,可他拼搏了、付出了,自有别样的精彩。对于过往,只要努力了,就无需后悔。不如将过去的遗憾变为反思,去追寻精彩的未来。甲的后悔源于他只做好了“学习”这一件事,而大学同学却可以兼顾
72、。可为什么他到大学才意识到这点呢?这就说明,他在高中,可能极少看到全面发展的人。也许,当时甲所处的环境,备考和其他发展是不兼容的。那么,甲选择进入“题海”,并最终换得著名高校的“入场券”,其实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甲的困惑让我想到了衡水中学入驻浙江引发的讨论。争议背后,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碰撞。有人认为应试教育能克服惰性、养成自律的习惯,利于成绩提升;有人则回忆了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能取得好成绩。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每个省份有自己的高考难度,即便是一个省内,受经济文化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应试和素质的选择,并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如果甲和大学同学差距的
73、形成并非个人原因,甲已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该反思的应是社会。又或许,甲自己有全面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只是当时没意识到,所以后悔。但是,拥有正确的“意识”,本来就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实在强求不得,也无从后悔。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谁也无法确定,甲如选择全面发展,就不一定还能维持现在的好成绩。到时甲后悔的内容,说不定就变成了“如果认真刷题,就能去知名的大学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个人看似有很多条人生路可以选择,实际却只能走在唯一一条不可逆的道路上。如没能尽全力走好自己的路,后悔是必然的、必要的。可一味认为想象中的“未然”比实际的“已然”更好、更美,甚至将别
74、人的路和自己的路对比,不免有些自寻烦恼。每个人做出的每一次选择,在选择的“当下”,都已是条件范围内的最佳选项。毕竟,甲最终还是靠着成绩,和“全面发展”的人来到了一样的平台。既然结果一致,来时路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将走向何方。与其后悔“题海”造成了生活的乏味,不如保持住泛游“题海”时习得的拼搏和专注。它们曾为你带来了值得骄傲的分数,也必将为你带来更加充实、精彩的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一)解读材料,信息切分,理解材料基本内容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1、甲以高考高分数被著名大学录取,高考高分让甲引以为傲;2、甲进入大学,发现身边很多人才学兼优,生活丰富,而
75、自己却很苍白;3、甲与同学小刘倾诉,后悔高中的“题海”生活;4、乙劝慰甲,不要否定自己的过去,正因为“题海”中的付出,才能进入著名高校。综观材料,材料涉及“高中生活”“题海”“大学生活”“才学兼优”等,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高分进入好大学的甲因没有身边人的才学兼优而后悔高中的题海战生活。(二)审题,即挖掘材料的含意,探究立意点主要途径有二:第一是对切分出的信息点做本质探究,从而把握材料的深刻含意。第二是分析信息点之间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因果关系。1、各信息点含义:(1)甲以高考高分数被著名大学录取,高考高分让甲引以为傲。说明甲靠勤奋获得高考的成功,自我满足。(2)甲进入大学,发现身边很多人才学兼优
76、,生活丰富,而自己却很苍白。说明大学里的甲需要生活丰富、才学兼优。(3)甲与同学小刘倾诉,后悔高中的“题海”生活。说明甲对现在自己的“苍白”的不满,对过去“唯分数”做法的否定。(4)乙劝慰甲,不要否定自己的过去,正因为“题海”中的付出,才能进入著名高校。说明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高中的“唯分数”与上名校的关系。2、信息点之间关系和整体理解(1)甲高中单调枯燥的题海生活,给了他著名大学的通知书,让其圆梦,也带给他大学生活的焦虑与不适。理解:追根溯源,就是绝大部分中学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为追求升学率,唯分数论,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力以赴搞应试教育;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脱节。(2)甲在大学与身边人的对
77、比,说明有人高中时才学兼优、生活丰富多彩,有人高中时身陷题海,生活单调乏味。理解: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不均衡,高中教育如何取舍素质与应试。(3)乙的劝慰,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理解:高中的题海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有一定程度的被逼无奈,因为大学录取就是唯分数;对甲而言,重要的不是后悔,而是向前看,在大学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三)立意,据材料内容、含义与构建的任务确立文章的主题。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含义的挖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或者思考的重要话题,这些观点或者思考在解决材料中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更要指向对现实中一类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在教学上主张教学生立
78、意追求最佳,在阅卷场主张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立意。【立意】教育不均衡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问题,呼唤教育均衡高中教育应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要在“题海”中拼搏与奋斗应试教育可休矣,中学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中学生在搞好学习提升分数的同时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与其后悔过去,不如抓住现在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素材】其实,中国千千万万的学子,只有在千军万马中挤过了独木桥,才能在新的平台上发挥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应试教育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曾经的寒门子弟刘媛媛也是挤过了高考大军,才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之后继续深造。在北京大学法律系继续攻读研究生时她
79、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展示个人才能,并于2014年7月在安徽卫视推出的中国首档原创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超级演说家第二季中一举荣获超演总冠军,被网友给予“北大才女”的称号。因此,你无法去否认自己走过的路是浪费无意义的。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上,有人高高在上,有人随水低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如果能在应试教育里游刃有余,同时兼顾素质培养那是最好的。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学习成绩优秀,尤其对中国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在2017年2月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攻擂成功成为擂主,一炮而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武亦姝同样有余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修养,并一举夺冠,
80、成为新时代“网红”,被赞“腹有诗书气自华”。谁说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天平上没有平衡点?只要认真执着走过,就会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印记,实现双赢。然而人只有一个生命过程。弗罗斯特在林中路中写道: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高中生活诚然单调,但最后的结果由分数来确定自己的去向,玩与学就像摆在高中生面前的两条路,却不能同时涉足,毕竟精力有限。能以高分考上著名高校的人是少数,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的人是多数,自己的高分当然可以“引以为自豪”,这理所应当。为了梦想拼搏的毅力与勤奋,是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奇志,是最富诗情画意的!相反,假如高中三年过得“多才多艺”,可能就会走上另一
81、条路,真的像林中路说的那样: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我们可以欢喜自己的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却不必讶异别人比我们更好的东西。有一些人享受野草蔓蔓的田野,我独爱辛勤耕耘的青春。【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如此题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不如将过去的遗憾变为反思,去追寻精彩的未来”,接着联系现实分析甲不用后悔的原因,然后用假设论证法从反面论述甲不必后悔,最后提出建议“与其后悔题海造成了生活的乏味,不如保持住泛游题海时习得的拼搏和专注”,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选准角度进行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