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论视阈下提升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四化”模式摘 要 系统理论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高职思政教育是自组织的育人实体,是高职教育系统运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能力支撑,决定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性质和方向。实效性是高职思政教育的生命,系统论视阈下的高职思政教育,包含着整体运行中的要素还原,和还原优化中的整体观照,从整体和还原的双合视角优化思政教育四要素,提出教育主体一体化、客体社会化、介体融合化、环体职业化等“四化”模式及实施策略,以期提升高职思政教育之实效性。关键词 系统论;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四化”模式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1008-3219(2018)29-0059-05系统是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秩序组成的特定功能主体,具有复杂层次和动态协和的特征。系统论“既不是整体论,也非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1。系统论视阈即:从还原视角分析系统的要素、环节、条件及作用等,同时从整体角度把握各要素、结构、环节及其环境之间的相关性,达成综合性的整体把关。高职思政教育作为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统一的育人子系统,本身处于更大的高职教育系统之中,内外各要素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和作用,形成了高职思政育人的功能主体,其实效体现于促进高职生思想、道德、政治、文化等综合素质成长,进而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
3、体发展有机统一。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现实中高职思政教育囿限于各种因素,其育人实效性有待提高,既表征为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需求满足度不高,也表现为部分高职生知行不一、理想迷失、信念淡漠等现象,其根源在于思政教育系统各要素发展不足、各环节运行不畅,影响思政教育在高职育人系统中的应然之效。因此,在系统论视阈下审视高职思政教育,从还原论视角优化思政教育主体、客体
4、、介体和环体四要素3,同时从整体角度进行结构优设和系统优创,提出教育主体一体化、教育客体社会化、教育介体融合化、教育环体职业化的“四化”模式及相关实施策略,以期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之实效。一、高职思政教育主体一体化高職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在党的领导下,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发展中的高职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其本质是满足高职生社会化成长(思政素养)需求,在知情意信行的综合平衡中人格化建构,具有思想性、内在性、体验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而教育主体“同向同行”的育人自觉甚为关键。教育主体不仅是教学主阵地的思政
5、教师,还包括一线亦师亦友的辅导员,甚至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育人的其他教职员工。现实高职思政教育多推崇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重视课堂教学创新,不注重课外活动、业余生活的同向思想引导;重视思政学科理论的系统传道,忽视解决学生同行的现实困难、及时回应个体发展吁求;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习得与职业发展,忽视其人文素养和精神生活的体验优化,影响了高职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籍此应系统推进教育主体一体化,实现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机制体制的育人协同效应。(一)教育理念一体化是基础基于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高职思政教师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职责,要守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开发课外
6、实践体验新场域;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在处理学生常规事务时,既要把握政策规范,也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其思想困惑;同样承担着管理育人的重要使命,后勤、图书等其他职能部门在提供服务时,其教职员工言行风习也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兢兢业业、率身为范、不传递负能量是其基本要求所在,齐心协力创造和谐一致的育人环境,强化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导向作用。(二)课程思政一体化是关键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程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一方面,加强各类课程的专业内涵建设
7、;另一方面,需要在宏观上统筹开发各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主动创新思路,促进通识人文课、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如高职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行业法规学习,职场发展案例等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鲜的素材;而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工学结合学习方式为思政实践育人提供了可资体验的育人条件。(三)机制运行一体化是保障理念引导、课程实施,都需要具体制度来规范和保障。作为“跨界”存在的高职教育,无疑应建立职业特色的一体化治理体制,在思政教育领域,推行符合本校实际的“大思政”模式6,其核心是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校党委书记或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牵
8、头,成员包括学工处、团委、思政课部、宣传部、教务处、各院系书记等,统筹协调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顶层设计和目标制定、具体策略和贯彻实施、绩效标准和考核反馈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学工、团委和思政课部合署办公,统一领导,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互渗共融。从高职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成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面对面直接”传道解惑的思政教师,和“朝夕相处”亦师亦友的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担任班主任,参与学生管理、社团活动指导,辅导员走进思政课堂、参与思政实践教学并评价,既实现教育主体的优势互补,也体现了习总书记所说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理念。二、高职思政教育客体社会化高职思政教育客体,即思政教育的
9、影响对象,主要是指处于成长中的“95 后”高职生。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规律办事,特别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学生成长规律7。把握教育客体的内生需求特点和发展规律,思政教育才能走进学生,才能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万美容认为,青年的本质是发展。作为高职思政教育对象的“95”后青年群体,他们具有强烈而特殊的发展需求。这种需求规律是在社会历史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大系统映射下,个体成长的素质结构之系统化进路。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信息时代特征、开放社会的特点,也呈现出职教视阈下的学习特色。高职生群体具有如下特点:主体性高扬追求自我、多元化思想早熟功利
10、、选择性行为方式、网络化娱乐化生存、崇拜事业偶像和职场成功者8。调查显示,“95”后高职生成长兴趣点在于,与专业技术发展相关的职业参与,与生活自主选择相关的人生体验,与网络微时代相关的表达方式、与问题解决有关的项目化操作体验。无论是专业发展、生活组织,还是信息化生存方式,都是在个体社会化的系统进程中实现的,高职思政教育在解决个体与社会的思想关系与行为方式问题上,应主动把握学生社会化成长规律,将思想教育融入个体社会化体验之中,将个体社会化置于鲜活生动的社会系统背景之下。依循系统论视阈下个体发展的素质构建规律,社会化是其主线,社会化的思想教育是关键,人格教育是基础,能力培养是保障。(一)坚定以理想
11、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是精神成长的钙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既是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也是高职生个体成长的内生需求,“中国梦”在本质上与个体理想具有同构性,具体体现在价值内容的文化同构、人格心理的动力同构、践行过程的社会同构。在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既需要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情怀的濡染,体现出高等教育的育人境界和中国高端制造的人才担当,也需要将理想教育层次化、具体化和活动化。所谓层次化,即总体要求结合高职生实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志愿者、普通高职生和少数违纪学困生,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所谓具体化,是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因材施教,将群体特
12、点与个体差异结合起来,建立互主体的对话关系,解决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思想障碍,通过鼓励和反馈强化,促进其反思性成长。所谓活动化,就是思政教育课堂内外,师生共同组织特色活动,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社会经验的人格化建构。(二)坚持以品行修养为内涵的人格教育思政教育既是一定社會的规则教化,更是社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传递,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个体的成长需求。高职生处于“三观”成熟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思想的成熟需要心理素质的良性建构为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基础是健康人格的养成。高职生多有应试条件下负性的学习体验,积累了不科学甚至不良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思政教育应该发挥正能量优势,
13、创新课程的组织模式和教学设计,激发高职生内心深处的发展兴趣和热情。此外,在课外活动中,思政课部与学工团委心理健康中心等部门要主动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主题讲座等,充实学生的业余精神生活,有条件的院系可以聘任思政教师为班主任、思想导师等,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合力促成高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修养。(三)促进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职业核心能力是个体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宜于各种岗位职业的转换,体现为相伴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无论是基于个体发展的方法能力,还是基于交往实践形成的社会能力,都离不开主体的社会化系统建构。为
14、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课程设计多为能力素质导向,主要分为两大类:围绕职业技能习得的专业课程和围绕核心能力发展的素质课程。高职思政教育作为思想素质核心课程,既应该参与也完全具有提升高职生核心能力的教育路径。如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搭建属于学生自主展示的舞台课前展示活动,由课代表组织,学生自由组合,走上讲台自我展示,最后由学生点评教师总结。在大一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前实行“六个一”(分享格言、推荐读书、介绍优点、才艺展示、家乡风物、时政评说等),下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因应学生能力的发展变化,推行课前“N 个一工程”(结合概论课
15、内容与专业学习,自由选择项目)。再如思政课外实践,有针对性的选取和设计主题,基础课选择职业道德这一点,扩展形成“职业行业素养调研”主题实践,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调研,利用节假日课外时间,走进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去访谈了解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在校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等三个方面,再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形成文本,以演讲或其他形式在班级交流展示,辅导员主持与评价。同样在概论课,也会选取某一知识点,如“改革开放看家乡变化”“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我的家风传承”等,创设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表现计入最终考核成绩。实践证明,大部分高职生通过社会化实践活动,在思想认知深化的同时,社会能力得到锻炼、职业素
16、质得以提升。三、高职思政教育介体融合化高职思政教育介体是指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用来影响教育客体的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及教育活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9。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教育内容是育人活动的客观依据,教育方法是保证育人实效性的策略和艺术,要将特定的价值内容有效传授给教育客体,适当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教育内容和方法构成思政教育介体,是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纽带,也是思政教育运行系统的基本要素。在当前高职思政教育活动中,要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介体融合化发展,即教育内容与专业相融合,在渗透和互摄中夯实思想教育效果,协力促进学生专业化发展;教育方法与信息化共生,在移动微时代
17、主动作为,因势而新,推进教育载体、教育媒介和手段的信息化。(一)思政教育内容的专业化融合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可以助力其专业发展、满足高职生职业发展兴趣,进一步巩固自身的育人实效性。专业化融合的基本路径是“摄取”和“涉入”。所谓“摄取”是指高职思政教育主体,特别是思政课教师主动了解教育对象的专业性质、人才培养要求和行业现状,将专业发展的案例素材、行动模式、价值理念等选择性引入思政教育,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教育”模块将职业理想与行业优秀校友的事迹结合、爱国主义与具体的专业精神结合、人生价值与求职就业的踏实服务基层相结合;“道德教育”部分,突出本专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列举知
18、名的企业文化启发学生,同时强调个人品德修为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法律”部分结合本行业的具体法律规范,指导学生学会守法懂得维权,进一步夯实法治思维。通过引用贴近专业的素材和资源,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在主动“摄取”专业资源“为我所用”同时,要构建“全面涉入”的专业化融合模式。高职思政教育要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特别是不同专业和职业岗位群差异(内在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要求),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其一,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优选与调整,突出思政理论在指导学生思想认知、求职就业、专业学习、社会化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职业道德”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本专业的职业道德内涵,同时适当扩展为思政主题实践课(如前已述),可以极大深化高职新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意识。其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相融,既弥补了思政实践课时、经费与条件设施的不足,拓展思政课授课的时间和空间,也填补了学生专业实训期间校企思想教育的空缺,通过及时处理高职生生活和实习中的难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如思政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方式,或者以带队老师身份,参与学生实习指导,既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规格和思政素质需求,也可以适时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增强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