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2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1. 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A. 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 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C. 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D. 大小诸侯与周王室宗法关系不同【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但仍然是名义上共主,已经丧失说法有误,故A错误;公元前546年是春秋时期
2、,故B错误.;根据所学,根据西周分封制内容,天下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应由周天子调节,且所有诸侯必须听命周天子,而材料中诸侯自己开会调解,而无周天子参加,且宋郑等诸侯听从晋楚,表明当时的分封制受到严重破坏,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项只是表象,不是实质,故排除。2.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著文说:“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武帝召集大臣讨论.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A. 汉武帝赞成君主借天意行事B. 汉武帝宽宏大量C. 诸大臣对董仲舒有成见,量刑不当D. 汉武帝反对灾异天意说.但给董仲舒留了面子【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
3、材料“灾异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符合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有利于加强君权,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因而汉武帝赦免了他。故A项正确,排除BCD。3. “舞弊在18世纪初期极其猖狂,这导致1711年在扬州考试落榜的学生被盐商贿赂的考官进行抗议。商人和没有实际学问的地主子弟日益涌入官僚体系,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种现象说明A. 科举制度存在自身弊端B. 人才来源缩小,政治腐败C. 商人与官僚开始相互勾结D. 以天下为己任的经典教育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中“商人和没有实际学问地主子弟日益涌入官僚体系”可知科举制的舞弊现象必然会导致社会中下层通过科举出仕的机会大大降低
4、,也必然会加剧官场的腐败,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官员,制度本身是没有弊端的,故A项错误;项中的“开始”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项在材料中不能说明,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度4.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A.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B. 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C.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D. 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总结的拣
5、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农业生产从犁耕、下种到施肥等流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引进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的表述题干没有涉及,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没有体现棉种植技术的推广、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的改变,排除BC项。5.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答案】C【
6、解析】“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正确,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6.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B. 商品经济受
7、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D. 工商食官禁止了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所给材料中“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表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答案为B;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情况,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信息,A错误;商业致富的意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C错误;工商食官制度出现于西周时期,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的主旨即可。7. 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
8、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 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 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C. 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 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D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8. 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
9、新朝代。”太平天国运动中能支持该论断的是A. 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B. 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C. 等级森严的官制规定D. 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蒋廷黻的意思是,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即洪秀全真正想建立的是新的封建王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支持该论断的是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制,故C项正确;拒绝英国列强的要求、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都是新国家的表现,故AB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洪秀全不想建立新国家或新社会,而想建立新朝代。9.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价中国某个时期经济发展时说:“这些工厂好像商业
10、组织,可是他们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他们是制造者,可是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这类企业A. 可能属于19世纪70年代的民营企业B. 使用机器生产,产品供应皇室和贵族C. 主要存在于建国后的1949-1953年D. 为民族工业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可知,材料中所说的企业是洋务运动期间官办的军事工业,而洋务运动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或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类企业是19世纪60年代的官办军事工业,而不是民营企业,故A项错误;这类产品主要提供
11、给军队使用,而不是供皇室和皇族使用,故B项错误;这类企业在建国初期早已消失,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对“没有相对应的公司可以发生商业上的关系”“社会上没有材料与零件供应者和推销员”的理解,结合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10. 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A. 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B. 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 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 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近代中国自行车广泛而深
12、刻的影响着中国,汽车等却推广较少,这说明经济基础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即近代化转型过程缓慢而曲折,故B正确;汽车也属于器物变革,故A项错误;C项是材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11. “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A. 战略防御B. 战略反攻C. 战略决战D. 解放南京【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
13、信息体现出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军事行动,它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是1946年;C是1948年;D是渡江战役。12. 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A. 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B. 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C. 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阶级基础D. 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
14、解】从材料信息“今则知之”“至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等可以看出,苏区农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渐提升,故B项正确。A项“共同主张”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材料无法体现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C错误。D项中“开始”说法错误。13. 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D. 市场对
15、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14. “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
16、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评论的是(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材料“渐进式的改革”“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渐进式的改革”“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是解题的关键。15.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
17、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A. 没有发生“价格革命”B. 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C. 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D. 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干实质是说西班牙经过早期殖民扩张之后,把大量的财富挥霍掉了,并没有转化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故本题选D项;ABC项不任命题意。16. 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
18、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B. 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C. 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D.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答案】A【解析】从普罗泰格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来看,古希腊对神灵还是十分重视的,人文主义并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不符合普罗泰格拉的遭遇;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的内容。17. “黄金时期”“希腊的奇迹”“希腊的光荣”“民主的鼎盛”,这些是人们在提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文明时通常所用到的一些称赞。与这些评语相符的
19、史实是A. “解负令”使平民获得经济独立B. 大部分官职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C. “陶片放逐法”保护了雅典民主D. 以新的行政选区取代了部落选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公元前5世纪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这一时期是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期。大部分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选项B正确;“解负令”是梭伦改革内容,排除A;“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C;行政选区取代部落选区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D。18. 有学者在评价某启蒙思想家时说:“他对英国政制的阐述是错误的,因为他基本上把它说成是国王、议会和法官之间的权利平衡,而实际上辉格党寡头政权操纵着国家。”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A
20、. 伏尔泰B. 孟德斯鸠C. 卢梭D. 康德【答案】B【解析】“对英国政制的阐释是错误的,因为他基本上把它说成是国王、议会和法官之间的权力平衡”,结合所学,孟德斯鸠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故B正确;伏尔泰、卢梭、康德不涉及三权分立思想,排除ACD。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抓住关键信息“他基本上把它说成是国王、议会和法官之间的权利平衡”,结合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分析解答。19.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A. 人文主
21、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B.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D. 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人文主义者利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无法反映出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利用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罗马文化只是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反教会的掩护,无法体现出其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故C错误。文艺复兴只是将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并没有摧毁神学世界观,故B错误。文艺复兴利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和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对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肯定人的价值,反映出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故D正确。20.
22、 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A. 通常是被动进行的、滞后的B. 极端化倾向明显C. 经常走在世界大国前列D. 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重商主义;资本主义
23、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21. 19世纪中期,休闲生活日益受到英国市民的推崇,据1841年泰晤士报报道,当伦敦摄政公园开放时,许多市民涌进这个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感受大自然。材料现象侧面反映出A. 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B. 城市化推动了人居环境的改善C. 便利的交通促使休闲生活盛行D. 经济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这在题干所给的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题干信息“1841年”“伦敦”联系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故B项错误;工
24、业革命带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这种满绿色植物的公园受到了许多市民的欢迎,与交通工具无关,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推进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22. “苏联传统经济体制乃至整个经济模式已经到了功能衰竭,非改不可的地步当政时期,苏联领导人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材料中省略的当政者应是A. 斯大林B. 赫鲁晓夫C. 勃列日涅夫D. 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
25、向。从材料中“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可知,当政者是戈尔巴乔夫之前的勃列日涅夫。C项正确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3.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 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 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 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首先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1952年时的苏联
26、农业发展滞后,马林科夫的报告与实际情况不符,排除A项。苏联在1937年完成了工业化,故B项可排除。苏联农业改革开始于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C项也可排除。斯大林模式以牺牲农业来发展优先重工业,故马林科夫的报告是为了维护斯大林模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具体考查斯大林模式。24.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
27、发展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中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择B项。A和C只是材料反映一个方面信息;D材料中没有提及该信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25. 梁家麟在基督教会史略中写道:一般的更正教(指新教)传统认为,宗教改革是使“基督教信仰回复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以下主张最有助于“将人与上帝之间由
28、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的是( )A. 先定论B. 圣经至上C. 王权高于教权D. 因信称义【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即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因信称义是指人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和上帝沟通,否定了教会权威,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26.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我国确定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在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2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定了新中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A指1949年到1956年,排除;B指1956年到1966年,故选B;C指1966年到1976年,排除C;D指1978年以来,排除D.27. 某西方画家偶然间看到非洲木雕面具,深受启发,“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而是从内涵去认识和解析事物
30、”。发生这一转变的画家是A. 注重表现人物情感的德拉克洛瓦B. 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毕加索C. 突出表现社会现实的俄国画家列宾D. 强调捕捉光色微妙变化的法国画家莫奈【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要抛弃真实描写而要从自我感受利用几何化了的平面去做画,这是毕加索立体画派的特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人物情感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现实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光色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二、非选择题(共46分)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
31、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
32、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
33、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答案】(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答出“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即可。)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
34、加快亦可。)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解析】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相关的所
35、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概括总结曼彻
36、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参考示例(官方无标准答案)书名:大宋风貌:11世纪的东方“商业革命”论证: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北宋发生了一个转折,政府实行恤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商人利益和提高了商人地位,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直接的监管。宋代的农业生产
37、技术和设备都有了较大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立国后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宋代的租佃制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且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生产自主权,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北方商路受阻,宋代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因此有宋一代,在城市发展中突破了以往的坊市和时间限制,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在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便利了商业活动;区域性市场形成与发展,形成了“草市-市镇-城市”的三级市场网络体系;海外贸易发达,贸易范围大大拓展,甚至到达欧洲和非洲的不少国家和地区。结论:宋代商业经
38、济的繁荣表现展现了富足稳定的大宋风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场“商业革命”。但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这场“商业革命”最终没有转化为社会的实际推动力,没有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真正转型。【解析】【详解】根据“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本题主要是分析各个时代的特征,或一个,或多个。如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的是秦朝政治方面的特征。汉代思想上的统一,儒学成为正统,这是汉代在思想方面的特征。宋代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这是宋代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走向封闭,这是清代的特征之一。因此在拟定书名时,可
39、从这些角度切入,即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特征。再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列举出相关史实即可。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世纪以前,英国警察事务长期由地方教区和城镇管辖。1829年,当时任内务大臣的皮尔提出都市警察法,建立都市警察。由内阁大臣负责管理主管全国治安的内务部。1838年王室委员会开始调查在各郡如何建立一支有效的警察力量。1839年在宪章运动高潮时,内务部授权四季法庭法官在郡以下的各区建立一支临时警察,但是临时警察的首领需要内务大臣任命,从各郡征收的地方税中支付临时警察的开支。1869年到1870年,部分选区把警察力量和郡的警察力量统一起来。在在工人阶级的
40、运动威胁政权时,当局甚至曾运用刚刚出现铁路网、无线电报等方式毫不留情地加以镇压。摘编自沈汉、刘新成英国议会政治史(1)根据材料及所学,概括英国警察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及所学,试评价英国警察制度改革【答案】(1)特点:与工人阶级斗争密切相关;通过立法的方式推进;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权力由地方逐渐收归中央;充分调研,逐步推进。(2)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有助于工业化的纵深发展;本质上强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镇压工人运动,具有一定的反动性。【解析】【分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839年在宪章运动高潮时,内务部授权四季法庭法官在郡以下的各区建立一支临时警察”可知
41、,警察制度改革与工人阶级斗争密切相关;根据材料“829年,当时任内务大臣的皮尔提出都市警察法,建立都市警察”可知,通过立法的方式推进;根据材料“在在工人阶级的运动威胁政权时,当局甚至曾运用刚刚出现铁路网、无线电报等方式毫不留情地加以镇压”可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根据材料“但是临时警察的首领需要内务大臣任命,从各郡征收的地方税中支付临时警察的开支”可知,权力由地方逐渐收归中央;根据材料“1838年王室委员会开始调查在各郡如何建立一支有效的警察力量”和警察制度改革进程可知,改革建立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逐步推进。(2)评价:根据警察的职能分析,警察制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所
42、学知识可知,警察制度的改革有助于工业化的纵深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警察制度改革主要是为了镇压工人运动,因此本质上强化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镇压工人运动,具有一定的反动性。31.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 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43、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答案】(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日本
44、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时间线索来归纳:1931年初,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是因为实现“大陆政策”日本需要先征服中国的东北与蒙古地区。1938年11月,宣扬“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是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征服整个中国,征服中国后整个东亚即将被其征服。所以,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第(2)问,结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可知,日本企图是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考点定位】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日本的殖民扩张日本殖民扩张的表现点睛:本
45、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考点,要想做好不太容易。本题考查的方式有新的亮点依据史实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评价能力。32. 材料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其中一位就是30年末回国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重要成员,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
46、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旭华的主要贡献。【答案】(1)背景:冷战;朝鲜战争结束;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的需要,中国经济、技术落后。(2)贡献: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黄旭华无怨无悔的奉献爱精神、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解析】【分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五十年代 “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后国际环境变化、中美中苏关系及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与国家国科技建设需要进行阐述。(2)根据材料“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从黄旭华在国防上的贡献及其个人担当专注科研的品质精神进行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