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乡贤文化:乡村治理的时代选择“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新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以“贤”作为乡贤文化的核心,科学阐释和积极培育当代新乡贤
2、观念。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不局限家世出身、籍贯居所。只要个人在人文、社会、科技等领域取得突出业绩,愿意为农村、社区建设尽力的人,都可认定为新乡贤。在过去,由于地域信息的封闭性,一个人要在乡里维持地方风习、推动地方公益事业,往往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宗族势力才行。而在今天,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信,凭借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名人效应、创意点子,都可以吸引大量资源造福乡里,赢得乡里社区声望。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村官”,活力四射的回乡创业青年,潜心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回乡的干部、教师、工人等,只要能服务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引导示范作用,不论其身份官职、教育背景、年资阅历,只要有德行
3、有威望,且有热爱乡梓、护佑乡亲的赤子情怀,始终以德为先、敢于担当,就都能成为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这种新观念,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所伴生的权力依附、人身依附与宗族依附,在平等、民主、法治的环境下,转变形成一股新的乡贤文化力量。重视新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发挥其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领功能。乡贤文化植根乡土、贴近乡情,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内在力量。新乡贤大部分来自农村,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将自身的知识阅历、城市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同发展的“桥梁”。新乡贤的出现,弥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资源不足,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更好地建设社
4、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传承优秀的乡贤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乡情为纽带,以新乡贤为模本示范引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耕文明与时俱进、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正确认识新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践行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治理人才流失、主体弱化、环境复杂化等问题凸显,新乡贤及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乡贤文化对于今天的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以及经济社会效益,它是倡导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传承地域文化的方向坐标,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起着“安全阀”的作用。鼓励推动乡贤治村,不是也不能寄希望于把新乡贤打造成为乡村治理唯一的
5、甚至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按照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乡贤文化”和“新乡贤文化”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贤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B.新乡贤文化与传统乡贤文化一样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等特点。C.乡贤是指生活在本乡、造福本乡、深受本乡民众爱戴且有影响力的民间精英。D.现代社会,只要个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取得突出业绩,都可以成为新乡贤。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文章开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了新乡贤文化的意义和价
6、值。B.作者在全文用对比法阐释新乡贤文化和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凸显其时代特征。C.作者运用比喻论证如“助推器”“桥梁”“安全阀”,使说理更加形象明白。D.文章在阐明新乡贤文化的内涵之后,从引领和践行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和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去因为交通通讯不便,乡贤需要定居本地才能起到维持地方风习等作用。B.传统乡贤文化有强烈的等级和依附色彩,这与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冲突。C.城市化使乡村和城市间出现了裂痕,出身乡村的新乡贤可以弥合这种裂痕。D.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因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晋平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57年至公元前532年,可见早在2500年前,吴地“断发文身”的习俗就已被披锦饰绣的衣服所代替。吴越春秋夫差传中也有
8、记载:“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死必连繴组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这也可说明吴地早期刺绣是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的。从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吴地苏绣的初创时期。 (摘编自孙佩兰吴地苏绣)材料二: 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重要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丝理,若对此缺乏正确认知,很难使绣品获得应有的艺术效果。但关于这一问题,前人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今人在实践中摸索。一个偶然的机会,苏绣艺术大师李娥媖发现一朵在墙角含苞待放的深红色月季花,她由花叶上放射形的纤维组织,特别是合抱形花瓣的姿态,联想到刺绣的丝理,顿生灵感,后在艺术
9、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丝理规律,即刺绣丝理必须与植物纤维组织及动物毛丝生长方向一致,并随它们姿态的不同和变化灵活运用。如绣花卉,宜用散套针。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可使镶色、接色和顺,适宜表现花卉娇艳多姿、五彩缤纷的特点。又如绣猫,宜用施针,因为施针的线条是稀铺后分批逐层施密的,线条略有交叉,适合表现小猫遍身柔和松软的茸毛。乱针则以似乱非乱的线交叉掺和绣面,使作品生动逼真。按丝理规律刺绣,可使花儿迎风争艳,金鱼游姿优美,鸟儿枝头跳跃,小猫呼之欲出,其艺术效果远胜图画。这项创造性发现,成为苏绣技艺的一大特色。 (摘编自李明苏绣)材料三: 如今,苏绣大师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模仿任何一种绘画效果,苏
10、绣似乎发展到了尽头,再也变不出新花样了。姚惠芬开始思索: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针法,针法构成了苏绣的艺术语言。但眼下,一些传统针法尤其是衣饰上使用的实用针法,正被人们渐渐淡忘。于是,姚惠芬决心回到更早的传统里,去寻找新的可能性。她从刚开始的别扭、不习惯到最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了自由、自觉的创作状态,能自主地决定每个局部采取何种针法。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系列刺绣作品,亮点不在于用刺绣去模仿绘画,而在于借绘画去展现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矛盾的针法构成。如果说过去的重点是“绣什么”,现在则变成了“怎么绣”。针法上的自觉使苏绣变得纯粹了,摆脱了形似而变得抽象了
11、,类似于格林伯格所说的现代主义绘画对写实绘画、叙事绘画的超越,充满了对媒介特性的自我批判。由此,苏绣在向古老传统的创造性回归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摘编自陈岸瑛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4下列对材料中“苏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依据说苑吴越春秋等文献,我们可以推断出,苏绣起源于2500年前的吴地,早期以绣衣、绣帕等重实用的绣品为主。B苏绣独树一帜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丝理规律的发现和运用,而丝理规律的要核在于刺绣丝理与物体丝理的一致。C苏绣讲求“顺”,强调丝理对表达物体凹凸转折、阴阳向背的作用,这使所绣之物有接近图画的效果。D苏绣的出路不在于“绣什么”,而在于“怎么绣”,即加强针法
12、上的自觉性,努力回归到过去使用实用针法的古老传统中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绣源远流长,上古时期吴地可能就有刺绣。而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所以一般来说纺织的出现要略早些。B李娥媖在前辈大师的指点下,由一朵深红色月季花,悟得花叶上的纤维组织与刺绣丝理的关联,总结出了丝理规律。C按丝理规律绣一朵牡丹,最好用散套针,因为该针法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有利于表现牡丹的突出特点。D针法是苏绣区别于绘画的媒介特性。创造性地运用针法,苏绣突破了形似的艺术藩篱,完成华丽的蜕变。6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苏绣的历史渊源,技艺亮点和蜕变路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
13、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船魂王海洋夕阳西下,晚风渐起。乌蟒河缓缓而流。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
14、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 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不行,老喽。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
15、嗓子眼,不敢看他。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买条新船好啊。”我说。“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
16、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啊。”(摘编自小小说)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3分)A. 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B. 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C. 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D. 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6分)“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9.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
18、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1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20、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D.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B. 子:尊称。古代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对男子的尊称。C.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 “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12. 下列
2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 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C. 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决定撤退。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
22、宋词,完成1415题.小重山【注】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注】时秦桧任宰相,力主求和,岳飞因激烈反对而被解除兵权。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昨夜寒蛩不住鸣”描绘寒之悲鸣,以静衬动,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冷涩的意境,寓情于景。B.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借景物来烘托人心的孤寂,用平静之语述说不平静之思,曲折深婉。C.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中的“旧山松竹”代指故土中原,“阻归程”令人联想,一语双关。D.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两句借用俞
23、伯牙和钟子期关于“知音”的典故来抒情,感喟深沉。15. 全词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2分)(1)在诗经氓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的句子是,。(2)诗经氓中以“,”两句回忆当年恋爱时的情景,这与成语“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3)诗经氓中写婚后女子多年承受劳苦,以“,”两句突出她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4)离骚中写诗人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的句子是,。(5)离骚中用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
24、6)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雨岔大峡谷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村,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被洪水和风力大力塑造过的奇幻世界著名的红砂岩经过水和时间的雕琢,阳光一照,美得令人沉醉。在大峡谷中,每个角度看到的色彩都不一样。随着阳光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 红色砂岩所呈现出的温暖色调的多样变化,让人不由地慨叹大自然的 。起初,人们对于这处奇观形成的原因 。后来发现暴雨导致的山洪暴发是地表切割最主
25、要的力量。越是干旱的荒山,一旦遭遇暴雨,山洪的暴发力越是惊人。这是因为,极度干燥、坚硬的地表吸水性很差,降雨顺地势冲刷后,如果地表有些许裂隙,湍急的水流和携带的砂石几乎无坚不摧,日积月累,就能让地貌发生 的变化。雨岔大峡谷就是在这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据推测,几亿年前,当地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天崩地裂之后,黄土大山被震出了一道道裂缝;之后,( )峡谷内怪壁哨立,沟壑纵横,如条条波浪从身边划过。有专家称这里是“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是属于陕北 的地质美景。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巧夺天工 莫衷一是 天翻地覆 别无二致B. 鬼斧神工 莫衷一是 天翻地
26、覆 独一无二C. 鬼斧神工 不置可否 沧海桑田 别无二致D. 巧夺天工 不置可否 沧海桑田 独一无二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羚羊谷”。B. 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吸引了游客的关注,人们称其为 “中国的羚羊谷”。C. 峡谷因为地貌特征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 “中国的羚羊谷”。D. 因为峡谷地貌特征非常酷似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的羚羊谷,引起了游客的关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羚羊谷”。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
27、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地表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B. 千百年暴雨和洪水冲刷、风力蚕食地表,让我们今天看到了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C. 我们今天看到了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形成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D. 经过千百年暴雨和洪水的冲刷、风力的蚕食,地表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峡壁凹凸不平、线条流畅的峡谷。20、请以“母爱”为开头仿写下列句子。(6分)青春是用汗水酿成的一壶琼浆,历久弥香;是用梦想编织的一道彩虹,绚丽辉煌;是用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母爱是:_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请以“流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