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形势有利形势: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不利形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帝国主义国家敌视、封锁、包围中国。(2)国内形势历史: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
2、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一边倒”的实质及意义(1)实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2)意义:“一边倒”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3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
3、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内容: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会议项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内容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成果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
4、进会议取得成功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新局面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恢复: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得到恢复。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3)意义对中国: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对世界: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实力。对美国: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2)进程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意义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有利于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忆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
6、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思考杜勒斯与尼克松不同态度的原因。提示:杜勒斯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尼克松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推动。(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3)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揭开了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
7、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全方位外交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表现(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3)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4)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关系,与非洲形成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
8、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增进了与欧洲、拉美的进一步了解与合作。(6)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方案(1)内容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9、2)作用: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一边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思维激活“一边倒”外交政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一边倒”政策侧重于意识形态,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发展。探究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史料一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
10、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1)史料一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提出的依据。(2)史料二说明我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结合史料一、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示它突破了“三大外交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其主要原则
11、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实行“一边倒”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4)内向性:即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5)过渡性:即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
12、过渡的过程中形成,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探究2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史料一1969年1月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史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
13、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谢益显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1)史料一体现出三个意思:一是美国所面临的形势,二是尼克松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三是尼克松的希望。(2)史料二体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国的影响。(1)根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提示(1)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理解
14、: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
15、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教育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美国的影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受新时期的中国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时间事件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席位1984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
16、04年派遣警察部队赴海地维和2008年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2011年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2016年举办G20杭州峰会综观大事表中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结合材料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归纳拟定论题,例如“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运用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说明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阐述: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9
17、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止核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全球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因此,中国以联合国为舞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示例二:论题: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阐述: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
18、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止核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因此,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和平崛起是中国在21世纪的战略选择和发展目标,其意味着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的较大提升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而且应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国际环境既是中国崛起、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又是中国外交战
19、略选择的约束变量。进入21世纪,中国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方式加强了在国际和地区性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参与了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知情境:本题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回忆录为生活情境,要求认识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环境”。明立
20、意:本题从基辛格回忆录的角度出发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七十年代”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联想到西欧经济复兴、日本崛起等。理思路:中国和美国为什么在“七十年代”谋求和解?这就需要考虑“七十年代”世界发生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该时间所对应的教材内容不难发现,当时欧日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等,这些反映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根据以上综合分析可知C项正确。【真题体验】1(2018江苏高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
21、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A材料中认为“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的“平等互利”等原则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的友好局面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打开,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国家之间平等相处,但是说消除了国家之间的矛盾分歧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成立的,与材料中处理国际关系不符,故D项错误。2(
22、2017江苏高考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C两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3(2016江苏高考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
23、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A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于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且与越南问题无关,故排除D项。4(2015江苏高考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
24、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D材料中“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5(2014江苏高考9)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
25、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C“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故A项错误;除了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等国家也出席了日内瓦会议,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联大”会议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故D项错误。6(2013江苏高考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
26、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DA项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B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C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项。7(2020江苏高考22)(节选)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
27、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得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根据材料一“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得出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第二小问,
28、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等方面归纳背景。答案(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1(2021姜堰中学)新中国的第一次外交活动是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时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以公函方式通知尚留驻中国的使领馆。将毛泽东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声明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愿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A“
29、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材料中的“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意味着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一切外交关系,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选C项;“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30、2(2021如东中学学情调研)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中国迫切需要打破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同时也有对国际法发展做出自身贡献的主观要求。为此新中国()A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C提出并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有助于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国际准则,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A项;B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实现,排除;D项是新时期我国的外交内容,
31、排除。3(2020南京期初调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召开七国限制性会议继续讨论朝鲜问题”。同时,他巧妙地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也提了出来,以守为攻,争取会议主动权。此次会议()A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B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C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D推进了中国特色外交的发展A1954年日内瓦会议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当会议陷于僵局时,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与材料中“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召开七国限制性会议继续讨论朝鲜问题”相符,故选A项;B项应该是万隆会议,排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32、席位,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排除C项;D项是改革开放后,排除。4(2021南京六校联合体期初)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底称:“中国共产党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美国阻挠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发挥作用B西方实现了扭转万隆会议议题的企图C亚非国家团结起来建立了不结盟运动D中国借助此会提出“求同存异”方针D依据材料“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
33、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发生的背景之一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万隆会议的背景,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D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不涉及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故A项错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会议,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加,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1961年,故C项错误。5(2021天一中学调研)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ABCDB“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苏矛盾激化,中国集中精力发展非洲和欧洲的外交关系,但在美洲除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古巴交往之外没有其他的国家与中国建交,故选B项。6(2021淮安中学期初调研)在整理归纳中国近现代外交关系史时,某学生粗略地绘制了一个两国关系发展趋势图,该生试图揭示的是()A中英关系趋势B中美关系趋势C中苏关系趋势D中日关系趋势B近代中国与美国在18401900年关系呈敌对状态,19001949年列强实行以华治华政策,在中国扶植代理人,故美国与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关系逐渐“友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呈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后两国关系走向缓和,但时好时坏,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