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考要求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2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后果3土地荒漠化(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生态破坏及其危害1土壤侵蚀的危害方法技巧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
2、: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特别提醒荒漠化的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规定合理载畜量。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全球气候变暖(1)人为原因
3、:植被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2)影响: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影响人体健康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险,增加传染病的防治难度和提高人类死亡率。2臭氧层破坏(1)元凶:人类大量排放氟利昂等气体。(2)表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3)危害:损坏人体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增加传染病的发病率。3物种灭绝(1)原因:人类对森林、草地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生物物种的过度利用。(2)危害: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全球气候变暖的产生原因及后果1产生原因及后果2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4、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影响因素主要有和因素,其中因素起主导作用。(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其中,中纬度地区变暖(明显/不明显),低纬度地区变暖(明显/不明显)。(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至少列举3点)。解析本题是对全球气温变化、影响及其人类的应对措施的考查。第(1)题,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第(2)题,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这类题在回答时,就是在图中看到了什么就答什么,即可。第(3)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危害,主要从海面上升所带来的影响来考虑,因为考查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答案(1)暖自然人为人为(2)地域差
5、异(或区域性)明显不明显(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1地下水过量开采地面沉降、地裂缝。2建高层建筑物地面沉降、地裂缝。3建大型水库诱发地震、库岸崩塌、水土流失。4筑路、建房屋、开矿、开挖土石崩塌、滑坡。5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地下采空区地表沉降、塌陷、地裂缝。工程活动引发的灾害工程活动引发灾害产生原因大城市建设地面沉降、地裂缝过量开采地下水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采掘地下矿产地表沉降、塌陷和地裂缝地下形成大片采空区山区工程建设崩塌、滑坡等挖高填低大型水库建设诱发地震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工
6、程活动引发灾害问题1如何分析地面沉降的原因产生地面沉降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又有人为的,但目前大都市的地面沉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分析过程图示如下:2理解开采矿山与自然灾害3如何分析修建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2年2月20日,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三千多亿元。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m)。(1)指出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主要成因。(2)针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强宣传和
7、监测外,请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图中离主城区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较小。主要是因为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第(2)题,防治地面沉降,可以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进行人工回灌。应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答案(1)特点: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距主城区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较小)。成因: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2)引河水对城区
8、地下水开采层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教材P24活动提示1.分别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洪峰流量和洪水水位值为左右纵坐标作图,根据表中相应数值作柱状图或折线图进行对比即可。2随着年代的推移,洪峰流量减小,而相应水位却在波动中升高。教材P25活动提示1.造成公害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重金属、汽车尾气等。2近几十年世界上较重要的公害事件:美国噪声污染事件:1981年,在美国举行的一次现代派露天音乐会上,当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后,有300多名听众突然失去知觉,昏迷不醒,100辆救护车到达现场抢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噪声污染事件。印度博帕尔公
9、害事件:1984年12月3日,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一周后,有2 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20多万人双目失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凌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组反应堆突然发生核泄漏事件,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云团随风飘到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等国,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的100倍。事件使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此外由于水源污染,前苏联和欧洲国
10、家的畜牧业大受其害。当时预测,这场核灾难,还可能导致日后十年中10万居民因患肺癌和骨癌而死亡。教材P26活动提示气候变暖对家乡的影响可从气温、降水变化对植物光合作用、生长期、干湿状况以及对气象灾害的影响情况等方面来思考。教材P27活动提示氟利昂会使臭氧分解,从而破坏臭氧层,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造成人类与其他生物免疫力被破坏,病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增加。教材P27P28活动提示非洲象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而没有食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教材P29活动提示水库水坝越高,地震概率越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分别说明A、B地区地质灾害类型
11、及其成因。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覆盖情况、降水强度、地面坡度等有直接联系,图中表示的水土流失地区处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从图中可以看出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第(2)题,A处在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季节变化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滑坡、泥石流、崩塌等频发地区;B地处横断山区,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暴雨集中,造成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答案(1)大多分布在第二级地势阶梯上,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2)A地区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原因是土质疏松,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B地区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原因是地壳活动强烈,岩石破碎
12、;暴雨集中。2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矿产开采方式、矿区地质地貌、降水特征、地表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直接关联。下图为我国两省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其中甲省盛产煤炭,乙省盛产有色金属,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完成(1)(3)题。(1)甲省西部区、乙省西部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A崩塌、泥石流B滑坡、地面塌陷C崩塌、滑坡 D地裂缝、地面塌陷(2)甲、乙两省矿山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的共同原因是()A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B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形阶梯之间C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D矿产开发以地下采掘为主(3)比较两省矿
13、山泥石流灾害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分布。读图可知,甲省西部区、乙省西部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C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乙省为湖南省,地形崎岖,耕地比重小,A项错误;甲省为山西省,位于第二级阶梯,B项错误;降水集中,土壤侵蚀强不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多发的原因,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甲、乙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都以地下采掘为主,导致两省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D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差异及原因。读图可知,乙省泥石流灾害比甲省多。甲省位于北方地区,故降水量偏少,持续时间短,泥石流灾害较少,乙省位于南方地
14、区,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且西部多为山地,地形起伏大,故泥石流灾害多发。答案(1)C(2)D(3)乙省矿山泥石流灾害较甲省多发。乙省较甲省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乙省西部为山地,地形起伏大。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水土流失不但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而且加剧了洪涝灾害,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1)指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的特征,并从地形、气候、经济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2)简要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灾害加剧的原因。解析第(1)题,可结合地形来描述图中阴影区的位置特点;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15、主要包括坡度、降水强度和地面植被等。第(2)题,水土流失会使下游河床抬升而加剧洪涝灾害。答案(1)特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交界处的过渡地带。原因:这里地势起伏大,坡度陡;降水集中,多暴雨;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经济活动破坏植被;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工矿建设破坏地表结构等。(2)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加剧了洪涝威胁。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该地区荒漠化快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2)土地荒漠化向东、南扩展的原因是_。(3)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6、?解析本题考查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分布及其原因,做题时应抓住干旱这一突出特征和大风这一动力因素,联系人类活动的特点,不难找出答案。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林木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2)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3)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3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材料二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
17、增加、致命热浪等等。现在,不再是科学家在预言着这些改变,从北极到赤道,人类已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挣扎着求生存。材料三节能减排,抗击气候变化。我国70%以上的电力来自煤炭燃烧发电,发电过程不仅造成大量污染,发电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室效应更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元凶。节能可以减排二氧化碳,也就可以帮助减少减缓气候变化。(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材料二反映了全球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3)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解析由图可知,近30年来我国气温的变化大致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冬季的气温上升幅度较大;全球变暖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其主要原因
18、和温室气体的增多有明显的关系,特别是二氧化碳的增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节能减排等。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影响农业生产,使农作物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4读我国某地区19651988年地面沉降平均速率(mm/年),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其中沉降平均速度
19、最快的地区出现在附近。(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地面沉降,可能给A地区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3)与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相关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解析该题以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而导致地面沉降的相关问题。该题可从两个方面突破,一是由经纬网确定该地区地处华北地区渤海沿岸;二是通过负等值线判读地面沉降状况,注意该图相邻两条等值线差值不相等。答案 (1)分布不均多中心宁河(2)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导致地下排污管道遭到破坏,致使市区出现污水外溢;河道泥沙大量淤积,汛期排洪不畅;沿海地区海水倒灌,水质恶化;风暴潮灾害损失剧增。(3)干旱(春旱)。5读
20、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是_。(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泥石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体系地区,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分析。人类活动也可能加剧或导致地质灾害,包括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答案(1)地形崎岖,地势陡峻,坡面物质不稳定;地壳活跃,断层发育,碎屑物质丰富;气候湿润,降水量大(2)B地地质地貌与A地相似,但它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3)毁林开荒,工程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