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38.50KB ,
资源ID:1094449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944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2 第9单元 第25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一轮历史江苏专用学案:模块2 第9单元 第25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5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1)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2)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配给制等。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

2、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论粮食税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是指什么?提示:理解:该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证国内战争胜利起了积极作用。限度:不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

3、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新

4、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苏联成立,但其外部仍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仍是一个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2)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包围之中。2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3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

5、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成就: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目的:解决粮食危机,配合工业化建设。成就: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集体化运动的高涨,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4评价(1)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

6、)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不足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国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

7、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措施结果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1)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4)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

8、担。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经济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之后改革转向政治领域,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1)成就国家成就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

9、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和农业发展成果显著匈牙利在19681973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较高,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2)问题形成原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问题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效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

10、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思维激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必然性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思维激活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有不同的认知,其失败的原因与此相关。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

11、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这个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了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或临近危机的边缘。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思维激活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探究1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

12、,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史料二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著全球文明史(1)史料一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原因。(2)史料二说明了

13、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并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启示。提示(1)原因: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巩固国防的需要;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薄弱;吸取当时中国的教训。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2)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

14、世界经济密切联系。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影响积极方面: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探究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15、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

16、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2)史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告终。(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提示(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

17、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趋势:经济由较快发展到迟缓,并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立足家国情怀感悟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

18、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结合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时可据“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光明前途”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提取细节

19、,前者结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对中国工业化影响回答,后者从苏联工业化的弊端及中国工业化存在的问题回答。答案示例: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概述和评价: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和资金的国内积累,苏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工业化的成就巩固了苏联政权,并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苏联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和光辉前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学习、借鉴乃至模仿苏

20、联工业化模式,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考法示例】创设学习情境,综合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2020江苏高考19)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

21、,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知情境:本题以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上缴实物税后自由买卖情况为学习情境,要求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对农民产生的影响。明立意: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21至1922年”“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等为解题的关键信息。理思路: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弄清楚题干所透露的信息,根据题干时间1921至1922年

22、可判断,属于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材料“1921至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说明税收的种类多,税收的负担重,故选C项。【真题体验】题组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1(2016江苏高考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C在第一个五年计

23、划中,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资金困难、原料不足,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并且要求短时间之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而且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虽然农业领域机械化水平提高了,但是农业仍然没有明显增产,故选C项。2(2015江苏高考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

24、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B20世纪50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模式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3(2014江苏高考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

25、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把握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表格信息可知,在19211924年,苏俄(联)农民的年平均税款呈下降趋势,结合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内容可知是固定粮食税的实施,B项正确;1921年余粮收集制已被废除,故排除A项;“实物配给制的废除”与农民年平均税款的下降无必然联系,C项不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4(2012江苏高考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

26、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和取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并不是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是对新经济政策特点的正确认识。5(2011江苏高考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

27、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D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民的利益不断遭到损害,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6(2020海南高考16)1920年,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从农村背进城里的,“背口袋的人

28、”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B新经济政策的出台C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A根据材料“莫斯科最大的集市被取缔,随后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都被查禁”可知,此时的苏俄禁止商品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才出台,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的全面推行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C、D两项错误。7(2020山东高考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方式时间手播(%)马拉播种机(%)拖拉机牵引播种机(%)1928年74

29、.425.40.21932年51.728.320.0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C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而言,苏联播种方式中手播比重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8(2019天津高考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

30、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C从材料“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是通过妥协让步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的,即通过割地赔款退出战争,巩固新生政权,通过新经济政策,实施固定粮食税对农民让步,以巩固工农联盟,故C项正确。题组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9(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

31、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C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撤销部分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相应的经济行政区,其主要意图在于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以推动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当时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仍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并没有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A、B、D三项错误。10(2018全国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

32、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项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材料中“七年经济计划”突出了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项正确。11(2019全国卷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

33、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 500万1 230万蔬菜与瓜类4 700万1 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A材料表明,苏联1970年多项经济计划均未完成,这是由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故A项正确;苏联的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但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出现于赫鲁晓夫时期,而材料涉及的史实主要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时期,C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与既定目标相差甚远,D项“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观点缺乏材料

34、依据。1(2021海安中学)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内战的结束,苏俄领导人试图用“军事方面获得的全部经验来解决和平建设的基本问题”。为此,苏俄政府力主()A弱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C给予农民经济上的独立性D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B材料体现苏俄在打退国内外武装干涉后,企图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仅仅针对农民的问题,排除C项;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后,苏俄才加快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2(2021南京六校联合体期初)列宁曾在论合作社中指出:“幻想出种种

35、工人联合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一回事;学会实际建设这个社会主义,能让所有小农都参加这项建设,则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达到的就是这级台阶。”“现在”指的是()A农业集体化时期B苏俄国内战争初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卫国战争时期C由材料可知,列宁改变了完全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创立社会主义经济的思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3内战结束后,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它可以按照自定的价格采购各种农产品,也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在城市居民中出售日用品,还可以承租中小企业。这说明当时苏俄()A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布局B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

36、义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D尝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结构C材料反映了苏俄合作社有一定的自主权,能根据需要收购和销售商品,并且可以承租企业,说明苏俄允许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合作社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没有涉及对国民经济即工业、农业的布局进行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苏俄合作社“可以承租中小企业”,但这只是合作社的一部分变化,材料中还有关于合作社自主收购和销售的内容,故采用租让形式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材料主要内容,排除B项;由材料“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可知,材料仅表现了苏俄合作社的管理体制改变,没有涉及合作社对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调整和完善,排除D项。4.19281

37、929年,苏联连续发生两次粮食危机,不但城市工人缺粮,而且由于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必要的工业设备而拖延了工业化进程。这两次粮食危机都不是由于粮食减产造成的,而是由于农民不愿低价售粮造成的。材料主要表明苏联()A农业集体化受到严重抵制B深受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影响C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受阻D迈出了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步伐D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对农产品的低价购买、换取外汇的形式引起了农民的抵抗,体现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突破了新经济政策逐步实施农业集体化的构想,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农民对粮食价格的不满,未体现抵制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于1929年,并未对苏联产生太大

38、影响,排除B项;粮食价格抬高会影响重工业的发展,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未受影响,排除C项。5(2020徐州期中调研)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由此可知此时期苏联()时间(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产量(万吨) 8 520 8 560 10 370 12 500 10 260 13 470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C20世纪50年代苏联实行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总体增长相符,故选C项;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39、,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不符,排除A项;由表格内容可知,1957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农业依然落后,排除D项。6(2020盐城三模)有学者在评价苏联某一领导人时说,“他在经济战线的最大失误是丧失了改革的良机,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他又是幸运的,在炸弹没有爆炸之前就把它传了出去”。这里的“他”()A把农业作为其改革的重点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C推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由材料中“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可知,当政者是戈尔巴乔夫之前的勃列日涅夫,故选D项;把农业作为其改革的重点是赫鲁晓夫改革,与材料中“为后来的领导人篡改改革的方向创造了条件”不符,排除A项;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B项;推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C项。-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