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6 卷(2016 年)第 35 期第 55-58 页Vol 36(2016)No35P55P58*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jssjys-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张华中(1972-),男,江苏赣榆人,江苏省吴县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张华中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对“时间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可从厘清中西纪年法的脉络、解决时间观念的诸多困惑、呈现中学历史教学中年代数字之美等方面开展。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时间观念;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
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6)35-0055-04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时间与空间、人物构成历史的三要素时间,时间与空间构成历史的两只眼睛,受到古今中外历史学者的重视。但近十几年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均以专题史形式编写,忽略了时序性,不利于时间观念的形成。2016 年新修订的“课标”将“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组成部分之一,凸显对时间观念的重视,如何开展以时间观念为代表的核心素养培养应成为中学历史教学当务之急。一、历史教学对时间观念之需求2016 年的三套全国课标文综卷的历史
3、选择题,其题干或题肢都有对时间观念的需求并呈现如下规律:一是试题多数含有显性的时间信息,少数是隐性的;二是中国古代史试题多以朝代,偶尔以皇帝名称作为时间提示语,世界古代史试题则主要以重大事件为线索提示时间;三是近现代史试题,首先以年份,其次以世纪、年代,再次以时期提示时间。依次检索 2015、2014 年的试题,与 2016 年情况大致相同。2015 年课标卷第 29 题直接考查历史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014 年全国大纲文综卷第 16 题直接考查年代“19 世纪 90 年代”。检索近三年的上海高考历史试题,每年均有4 至 5 道题直接考查时间。中学历史教学是依据课程标准而开展的学科教学
4、,早在 1936 年,民国政府颁定的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本国史和外国史的绪论中都明确强调了“本国史时期之划分”、“外国史时期之划分”。反观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并没有囿于课程标准,而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早于课程标准对时间观念培养加以发挥创造。1923 年吕思勉所著白话本国史绪论中将历史时期分为“上古:周以前”、“中古:秦到唐朝全盛”、“近古:唐中叶到南宋”、“近世:元到清中叶以前”和“最近世史:从西力东渐到现在”五个阶段;1931 年周予同所著开明本国史教本的绪说将历史时期分为“上古:秦朝以前”、“中古:从秦到五代”、“近古:从宋初到明末”、“近世:从明末到清末”和“现代:清末到现在
5、”五个阶段。相较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时间观念的要求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直至 2016 年,国家教育部修订课程标准时,将“时空观念”列为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二、中学历史教学时间观念培养旨要时间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多年来已成为一门学问,即“年代学”“这种学问在德法文都叫做 Chronologie,英文也叫做 Chronology,即是一种研究时间的科学,其目的在把世界的历史里所发生的几种事件的先后次第整理表明出来,并且还要审察他们的时间的相差程度。”1早在公元前 194 年,“有一个地理学家名叫挨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的掌管亚历山大亚里图书馆,他曾作
6、过一篇论文,题目就是年代学(Chronographia)后人都尊称他为年代学之父”1。中学阶段时间观念培养,固然不是穷尽历史年代学之边际。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时间观念的培养主要是指辨识历史基于中学历史教学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旨要*以时间观念为例Day(天)缩写为 d,year(年)缩写为 y,second(秒)缩写为 s,下同。28 是 7 和 4 的乘积,7 是一个星期的日数,4 是阳历置闰的周期,每过 28 年,各个月份的号数又和星期的日子相同,这个周期叫做“太阳周”。19 是阴阳两历协调的周期,阴历年每年要比阳历少 11 天多,如果在 19 个阴历年中加上 7 个闰月,那末例可周 19
7、个阳历年几乎等长,而且每经过 19 年,各个月份的日期就会得到同样的月相变化,这个周期叫做“太阴历”引自唐凌编著历史年代学第 17 页。叙述中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表达方式;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框架下,利用年表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联系,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过程中,将其置于具体的时间框架下,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纵观四个层次要求,贯彻始终的是时间的表达方式,故时间观念的培养,核心即为对历史事实的时间进行科学表达
8、并做出合理解读。(一)年:普通而又特殊的纪时单位“年”是普通的纪时单位,因为无论在东方史学,还是在西方史学,都一直受到重视,而且延续至今。在东方,古老的中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年”的形体结构,2009 年的辽宁、宁夏高考历史卷第 24 题就考查了“年”的内涵。在西方,约在距今六千年前,古埃及人把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定为“年”,一年 12 个月,每月 30天,最后加 5 个附加宗教节日,共 365 天。军事实力强大的古罗马,最初采用太阴历,由僧侣和政客掌握编历和置闰的权力,出于政治的需要,随意增减闰月,导致罗马历极为混乱,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曾讽刺道:“罗马人常打胜仗,但却不知道胜仗是哪一天打的
9、。”1公元前 59 年开始执政的儒略恺撒大帝后来采用修正过的埃及历,最终逐步演变为现行公历,所以古埃及的纪年法是现行公历的源头。“年”又是特殊的纪时单位,因为宏观的纪时单位有地质时间:代、纪、世、期、时,宗教时间,动辄以万年计;中观的纪时单位有世纪、甲子(60 年)、一代(约 30 年)、生肖的一轮(12 年)、十年或者重大事件如罗马建城、奥林欧亚运动会,以及帝王统治时期等;微观的纪时单位为年、季节、月、日和时辰等,从宏观到微观,“年”不仅成为宏观和中观纪时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系统地统领了微观的纪时单位,地位相当特殊。(二)公历:历经四“皇”终成型公历“因多数国家采用,故名”2,历经古罗马
10、的皇帝儒略恺撒、屋大维和君士坦丁修改,再到罗马教皇格里高利(Gregorian)修正,最终成型。儒略恺撒(JuliusCaesar)决定从公元前 45 年开始采用修正过的埃及太阳历:把最后 5 个附加日分散到罗马人认为吉利的单数月,每月 31 天,一年单数月计 6 个,5 个附加日不够分,而古罗马规定对死刑犯执刑一般放在 2 月,是不吉利月份中的“凶月”,越短越好,故将 2 月减少一天,变成 29 天,全年共计365 天;补足埃及历与太阳公转一年相差的约 1/4 天,恺撒规定每隔三年设一闰年,计 366 天,多出的一天放在 2 月,并用自己名字 Julius 命名其出生的 7 月,英文名称为
11、July,这个历法后来被称为儒略历。恺撒的继任者屋大维(Octavius)出生于 8 月,不是罗马人认为吉利的单数月,他还力求比肩其前任恺撒,故将 2 月的天数减少为平年 28 天,闰年 29 天,8 月份共 31 天,并用元老院给自己的尊称“奥古斯都”(Augustus 意为“至高无上者”)这一称呼命名,英文名称为 August,9 月及其以后的大小月顺序依次调整,9月、11 月为小月 30 天,10 月、12 月为大月 31 天。“公元 325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宗教大会,会上一致认为儒略历是当时最准的历法,规定为基督教的历法,并且根据当时的天文观测规定春分日必须在 3 月
12、21 日”3。儒略历平均每年 365.25 天,相对精确的太阳回归年是365.2422 天,二者相差 0.0078 天,1(d)0.0078(d/y)=128.2051(y),这就意味 128 年零两个多月后,二者就相差一天。故自325 年算起,至 1582 年共计 1257 年,1257(y)128.2051(y/d)=9.8046(d),原定于 3 月 21 日的春分,则要提前到 3 月 11 日了,与太阳直射赤道的天时显然不符。1582 年 3 月 1 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修改儒略历,颁布了两条命令:一是 1582 年 10 月 4 日后的第一天是 10 月 15
13、 日,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10 月 4 日是星期四,第二天 10 月 15 日仍是星期五。二是凡公元年数能被 4 整除的是闰年,但逢百之年,还要满足能被 400 整除的年才是闰年。第一条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天时与日历不合的问题,也出现了历史上的十天空白;第二条进一步提高历法的精密度:格里高利历的年(y)平均长度为 365 日 5 时 49 分 12 秒,比回归年长 26 秒。1(d)=86400(s),86400(s)26(s/y)=3323(y),也就是要过 3323 年,天时与格里高利历有 1 天的误差,可以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适用性,所以,到 1700 年,欧洲国家除英国和俄国(1918
14、年 2 月 14日改俄历即儒略历为格里高利历)外都采用了格里高利历,正式成为公用的历法,即公历。(三)公元元年:耶稣“降生”532 年后界定的“主的生年”公元的全称为“公历纪元”,拉丁语为 AnnoDomini,anno是 anni(或 year)年代的意思,domini 是 domi(或是 lord)主的意思,anno domini 的意思是 the year of the Lord,即“主(耶稣)的生年”。公元元年的诞生,源于推算“复活节”日期。公元 325 年,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尼西亚宗教会议,除统一教义之外,特别强调要有统一的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公元 532 年,教皇委托
15、来自叙利亚的修士“小个子”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Ex-iguus)推算复活节,他将耶稣道成肉身的年份定于罗马建城以来754 年,进而提供了耶稣诞生直到公元 532 年的复活节表4。只所以这样选定,是因为 532 年是太阳周 28 年和太阴周 19 年和星期 7 天的最小公倍数。巧妙地解决了复活节推算中春分是56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年57第 35 期张华中:基于中学历史教学需求的核心素养培养旨要以时间观念为例太阳历,月圆是太阴历的问题。公元元年“最初并没有被当作历史纪年法,运用到历史撰述中”。“到公元 8 世纪,英格兰学者比德在他晚年撰写的英吉利教会史中,由于是教会历史,又只有一处
16、涉及耶稣诞生之前的年代,因此采用公元纪年法。此后,比德的作品得到广泛流传,其纪年法在 9 世纪成为普遍遵循的纪年法。”“16 世纪末,开始有偶然使用公元前的现象到 18 世纪初,有了专门的用公元前纪年的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牛顿的古王国编年。到 10 世纪,公元前与公元相配套的纪年方法,成为通行的纪年法”5。(四)世纪:林林总总的约定俗成“世纪”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记录帝王世系的书,古有尚书世纪,西晋皇甫谧撰有历代帝王世纪。将“世纪”用作纪年单位始于西方,1626 年6(17 世纪7“西方人为了简洁地表述年代跨度较长的时间,借用希腊文中的 centuria(100)创造了 cen-tury(世纪
17、)这个词,100 年即为一个世纪”8。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过程中,将西方著作中的“century”翻译为“世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将这一译法带到国内,清末在中国广泛应用。因为公元纪年中没有 0 年,所以公元 1 世纪即为公元 1 年至公元 100 年,以此类推,901 年到 1000 年为 10 世纪,1901 年到 2000 为 20 世纪,目前,我们正处于 21 世纪(2001 年至 3000年);公元前 1 世纪则为公元前 100 年到公元前 1 年;公元前3 世纪则为公元前 300 年到公元前 201 年;“公元前 1046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准确的纪年,2016 年
18、上海高考试题第 4题考查了“公元前 1046 年”是“公元前 11 世纪下半叶”这一时间观念。一个世纪中,通常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亦称为上半叶和下半叶),前后各 50 年;或分为初期、中期(亦称中叶)和晚期,初期和晚期各约 30 年,中期约 40 年,辞海没有将“初叶”、“末叶”列为词条,只列出“中叶”词条,泛指中期。如 17 世纪中叶”,可见“初叶”、“末叶”不常用之一斑;二是初期结束和晚期开始的界限是模糊的,大约的,不是严格的;三是习惯上将一个世纪的最后一段时期称为“末”,如法国大革命爆发于 18 世纪末。2009 年福建省文综卷第 13 题即考查“楚汉之争”发生于“公元前 3 世纪晚期”。
19、在一个世纪中,每十年又划分为一个年代(decade),“起自 0年,讫于 9 年。每个世纪的年代,从 20 年代(如 1920-1929)到 90 年代(如 1990-1999)”2。需要指出的是,“decade”代指“十年”出现于 15 世纪7,早于“century”代指“百年”,但“decade”传入中国却晚于“century”,“因为在公元 1920 年以前,中文中还没有袭用过这种纪年的说法”9;“年代是从 0 年开始公元纪年十位数相同的 10 年,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10有人主张“年代”起自 1 年讫于 10 年,与世纪始于 1 年终于 100 年匹配起来,事实完全没有必要,一是
20、,“世纪”、“年”和“年代”都是约定俗成的,每个世纪的前两个十年不称年代,分别称“最初十年”(如1901-1910)和“第二个十年”(如 1911-1920)11;二是年代出现早(虽然传入中国晚),不宜用新的时间概念去修正已约定俗成的先前概念。(五)帝王纪年:“号”的运用中国古代最早、最持久的纪年法是帝王纪年法,主要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制度形成于周代,是古代特别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2,常将“谥号”加年代进行纪年,清朝结束之际被废除。公元前 122 年,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法,是年为“元狩”元年,他并将其最初十八年(公元前 140 年至公元前 1
21、23 年)的统治年份分三段追记为“建元”、“元光”和“元朔”三个年号,其作用为“章述德美,昭著祥录”、“弥灾庆胜,计功称伐”。此种帝王年号纪年法一直沿用至 1912 年 2 月 12 日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的“洪宪”、伪满洲国的“大同”和“康德”年号不为正史所承认)。在此2051 年间,以明太祖朱元璋设“洪武”年号为界,之前的皇帝绝大多数(唐太宗等少数除外)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年号,明太祖制订规则:每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清朝沿用这一规则,所以明清时期,常以年号来代指某一位皇帝,如崇祯皇帝、乾隆皇帝等。一般认为“庙号”制度源于周代12,在秦朝一度被废除。汉代承袭“庙号”制度,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为高
22、祖、太祖或世祖,之后的称太宗或世宗。南北朝之前,有德有功的皇帝才有庙号,南北朝特别是唐朝,几乎无帝不称宗。当谥号与庙号同时出现时,史书记载的顺序一般为庙号在前,谥号在后,如隋朝建立者杨坚称“隋高祖文皇帝”。在年号纪年之前,史书亦多用皇帝的庙号纪年,如汉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平城白登山之围。(六)天干地支:从纪日到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大荒东经云:“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以十天干加以区分;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以十二地支加以区分。对天干的寓意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均
23、有解释:甲为将破“甲”而出的写意;已为萌芽但尚“乙”屈的言形;丙为“阳道著明”,言事物虽小,但生机勃勃;丁为“丁壮”,不断成长壮大之意;戊为“丰懋”,日益茂盛;己为“理纪”,表示已经长大懂事成熟了;庚为“敛更”,即到了收获内敛的时候,且开始有气质的转换;辛为“悉新”,果实收杀后,新生机又开始蕴酿;壬为“怀妊”,新的生命开始孕育;癸为“陈揆”,第二代新生命又已开始13。早在 1933 年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在注释“世纪”一词时,曾引用了 1846 年发表的一段史实:“经过大量普遍的争论,专家们决定,世纪自 1801 年 1 月 1 日始,不是 1800 年 1 月 1 日”;自 1884 年拥有“
24、世界标准时间”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在 1996 年 3 月 5 日公告 21 世纪始于 2001 年。58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年由此可见,其描述的过程与生物一年的周期比较接近,但中国古代“干支”最早是用来纪日的,起初有干无支,迟至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 60 干支表;文献和出土文物已证实到战国时期,已有人用干支纪年,“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改定历法,以诏书形式在全国颁行干支纪年”14。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民国纪元,采用阳历,但干支纪年法的阴历依然并行,到 1949 年 9 月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四个问
25、题的决议草案及决议案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自 9 月 28 日停止使用民国纪元,正式使用公历。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年代数字之美(一)“对称”之美:年代以中间数字为对称轴:383 年淝水之战、494 年孝文帝迁都洛阳、868 年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卷子问世。年代与日期以月份为对称轴:清帝退位的日子,1912 年 2 月 12 日。(二)“绵延”之美年代的千百十个位数字呈依次递增趋势:1234 年,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一组年代的个位数字呈递增趋势:1773 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 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 年,莱克星顿枪声、1776 年独立宣言发表、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1778 年法国、
26、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一组年代的个位数呈等差数列:中国共产党一大是 1921 年,二大是 1922 年,三大是 1923 年,公差为“1”;1911 年辛亥革命、1913 二次革命、1915 护国运动、1917 护法运动、1919 五四运动、1921 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公差为“2”;党的代表大会在 1982 年“中共十二大”之后即固定为每五年召开一次,历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年份之公差为“5”,2017 年将召开“中共十九大”。(三)“意会”之美历史事件爆发时间相近,容易混淆,可以用“意会”的方法区别:“九一八”中间是“1”对应的是 1931 年未尾的数字“1”,“一二八”中间是 2 对应的是 1
27、932 年末尾的数字“2”。1946 年 1 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6 年 5 月 5 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6 年 6 月 26 日,内战即爆发,可以将“5 月5 日”意会为当代网络语“55”,表示哭泣,意会为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人民哭泣。(四)“同年”之美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实行改革。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1859 年洪仁玕资政新篇、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美国约翰布朗宣布起义。1940 年中国百团大战、汪伪政府成立、枣宜会战;世界上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德意日三国同盟建立。1949 年,德意志联
28、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伟大国家同年成立;“北约”成立。(五)“干支”之美1644 年(农历甲申年),李自成起义失败;1944 年 3 月 19日,郭沫若纪念李自成起义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刚好过了五个甲子轮回。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 1894 年,故凡以“甲”开头的干支纪年年代,对应年代的数字末尾一定为“4”。又如,1841 年(辛丑)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51 年(辛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61 年辛酉政变,1871 年(辛未)沙俄强占伊犁,1881年(辛卯)中俄伊犁条约签订,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故干支纪年凡以“辛”开头的年代,对应数字年代的末尾一定为数字“
29、1”。基于十“天干”与年代的一一对应关系,可列下表:我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是“癸卯学制”,据上表推算其上一年为壬寅年,前一年为辛丑年,晚清有两个辛丑年即 1841 年和 1901 年,而近代教育的开端始于洋务运动(1860-1895 年),所以癸卯学制制定于 1903 年,是为“时间观念”运用之一例。参考文献:1李芝萍,贾焕阁.天文时间历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199.200.223.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720.1662.2081.3令狐若明.走进古埃及文明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1714李隆国.说
30、“公元(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35李隆国.史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1.92.6段佳.尴尬的 2000 年J.知识就是力量,1996,(6):15-16.7英T F Hoa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English Etymolo-g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8.8严昌洪.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 20 世纪的认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13.9雷海宗.关于公元纪年各种西文名词的意义及中文译名问题J.历史教学,1956,(6):20-22.10张培瑜.关于历史年代计数的规范化问题J.历史研究,1991,(4):150-155.11唐凌.历史年代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12董芬芬.春秋辞令文体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0.13程雅君.中医哲学史第 1 卷先秦两汉时期M.成都:巴蜀书社,2009.795.14戴兴华.中国纪年纪月纪日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61.作者单位:江苏省吴县中学,江苏苏州邮编21515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年代末位数字45678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