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地理试卷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将第卷的选择题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信息点上,答在试卷上无效。3将第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卡该题相应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太阳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下列与太阳辐射
2、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 极光现象B. 磁暴现象C. 地热资源D. 水能资源2. 人类带着地球在寻找人类新家园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有( )A.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B. 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C.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D. 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答案】1. C 2. C【解析】【1题详解】该题考查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的影响。极光现象是太阳带电粒子流冲入两极上空出现的现象,A排除。磁暴现象是太阳活动干扰地磁场产生的现象,B排除。地热资源来自于地球内部,不是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产生的现象,C正确。水能资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D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题详解】根据材料和所
3、学知识,地球流浪过程实际是飞出太阳系过程,按照距离太阳远近排序,地球处于第三位,因此飞离太阳系的过程中依次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C。【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3.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2019年9月23日对该校操场上5米高的国旗旗杆的影子进行测量,其结果如下表,分析该校的地理坐标是A. 40N,115EB. 45N,125EC. 23.5N,125ED. 45N,115E【答案】B【解析】【详解】表中北京时间11:40时旗杆影子长度最短,且影子长度等长的时刻关于11:40对称,因此北京时间11:40为当地正午时刻。正午的地方时为12:00,比北京时间早20
4、分钟;经度差1,时间相差4分钟,因此该地位于北京以东5,为125E。由表中信息可知,正午时旗杆影长5米,材料显示旗杆高5米,因此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45,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式可求得当地地理纬度为45。故B正确,A、C、D错误。【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果这个地点跟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个半球,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取正值,反之取负值。据海外网报道:2019年11月8日下午,日本著名的樱岛火山再次出现剧烈喷发,此次火山灰喷射高度达5500米,是当地自195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 这些蔓延
5、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的迁移顺序是(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5.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的影响是( )A. 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升高B. 削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D. 削弱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答案】4. A 5. C【解析】【4题详解】由材料中信息可以判断,此时蔓延的火山灰物质是漂浮在大气圈中,随着外力作用会慢慢沉积下来,到达水圈、生物圈,最后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回归岩石圈。所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
6、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正确答案选A。【5题详解】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 使气温降低,AB错误。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昼夜温差变小,C正确,D错误。故选C。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 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内力作用有( )沉积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A. B. C. D. 7. 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 A、D、G、B、FB. B、E、D、A、FC. G、F、B、D、AD. G、B、A、E、D【答案】6. B 7. D【解析】【6题详解】沉积作
7、用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图示中有岩浆侵入活动、变质岩生成、地壳的水平运动。故选B。【7题详解】结合沉积岩沉积顺序可知,沉积岩下老上新,可知岩层顺序由早到晚为G、B、F。岩浆侵入活动会影响已形成的岩石,可知岩层顺序由早到晚为B、A、D,变质岩E是在A之后形成,故所有岩石形成顺序由早到晚为G、B、A、E、D 、F。故选D。图中,甲图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情况。读图完成问题。8. 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A. 18时次日7时B. 4时当日14时C. 6时当日18时D. 16时次
8、日8时9. 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8. C 9. B【解析】【8题详解】由图乙判断海风出现时陆地气温高于海上气温,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面盛行下沉气流。图甲中曲线气温日变化大,是陆地气温日变化;曲线气温日变化小,是海上气温日变化;图甲中陆地气温高于海上气温的时间段是6时当日18时。C正确。【9题详解】该环流发生时陆地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海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正确。环流发生时,陆地气温高,等温面上凸,海洋气温低,等温面下凹,正确。故选B。下图为北半球某地降水量逐月分布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 推断
9、该地气候类型可能是( )A. 地中海气候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温带海洋性气候D. 温带季风气候11. 下列有关该气候特点或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7月温度高 冬季寒冷 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A. B. C. D. 【答案】10. A 11. D【解析】【10题详解】由题干可知,该地为北半球,读图可知,该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为地中海气候,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题详解】已知该地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7月处于夏季温度高,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正确。故选D。12.下图示意昆明准静止锋,此时,贵阳附近的天气特征是( )A. 阴雨连绵B.
10、 晴空万里C. 大雪纷飞D. 暴风骤雨【答案】A【解析】【详解】依题意,贵阳位于准静止锋面附近,该准静止锋多在冬季出现,暖气团上升到一定高度,达到饱和状态,冷空气一侧会形成连续性降水纬度较低,大雪纷飞可能性较小。故选A某微信公众平台向读者推荐关于“上善若水”的文章中如是说:“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为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 文中“上化为云雾,下化为雨露”中“下化为雨露”指的是水循环环节中的( )A. 蒸发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14. 水循环是一个庞大系统,水在这个系统中连续不断的运动、转化。有关水循环的地理意
11、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使陆地水不断更新B.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C. 减少陆地淡水总量D. 促使物质不断迁移【答案】13. C 14. C【解析】【13题详解】由“下化为雨露”可知,该过程对应的水循环环节的运动方向是向下,降水环节符合,故选C。【14题详解】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A排除。水循环过程中的各种外力作用能不断塑造地表形态,B排除。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不会减少陆地淡水总量,C正确。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等,促使物质不断迁移,D排除。故选C。读我国植被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图中分别为( )A. 为温带草原,为温带
12、荒漠B. 为温带草原,为亚寒带针叶林C. 为温带荒漠,为亚寒带针叶林D. 为温带荒漠,为温带草原16. 图中地植被特点是( )A.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B. 叶子呈针状C. 草本植物为主D. 一年四季常青17. 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列诗句中,与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的是( )A.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答案】15. D 16. D 17. A【解析】【15题详解】由图可知,三地自然植被的更替为由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分异规律,由于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导致水分减少,植
13、被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演变规律,故选D。【16题详解】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特点是一年四季常青,D正确。“夏季葱绿,冬季落叶”是落叶阔叶林的特征,A错误。“叶子呈针状”是针叶林的特征,B错误。该地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木本植物为主,C错误。故选D。【17题详解】地域分异规律为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分异规律,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热量。“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体现了我国南北因热量不同而形成的景观差异,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错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体现山谷风热力环流中,夜晚谷地
14、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C错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体现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错误。故选A。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 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加A. B. C. D. 19. 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 整体性特征B. 区域性特征C. 差异性特征D. 不稳定性特征【答案】18. C 19. A【解析】【18题详解】修建水库后,库区蒸发加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从而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加;同时,修建
15、水库后,土壤水增多,也导致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蒸腾作用增强,进而使得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因此、分别对应,故选C。【19题详解】根据上题可知,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人类修建水库,使得水文这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这很好地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选A。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20. 在现代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 风俗习惯B. 河流
16、水量C. 林木产量D. 谷地面积21. 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 通风B. 避灾C. 采光D. 美观【答案】20. D 21. B【解析】【分析】本题以位于南岭山地的某县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20题详解】由题干提示,该县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谷地面积越大,聚落规模可能越大,故选D。【21题详解】该县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人们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
17、无难”。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聚落是大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经济、交通、索教信仰等社会因素。洋流可以影响海水的水平温度,从而导致海水剖面图水温等温线发生变化,若下图海水表面水温仅仅考虑洋流的影响(图中数值abcd),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2. 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实线所示,该洋流可能位于( )A.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B.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C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D.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西岸23.
18、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且c=19所示,那么其沿岸可能会形成( )A. 温带海洋性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C. 热带沙漠气候D.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答案】22. A 23. C【解析】【22题详解】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实线所示,可知,该洋流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动,由于ab,所以北方水温高于南方,故该海区位于南半球,再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故选A。【23题详解】如果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所示,则该洋流流向为自南向北流,由于cd,则该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且属于寒流。结合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由于c=19C,故该区
19、域纬度较低,沿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故选C。下图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4. 在I阶段孕育的城市大多分布在( )A. 著名旅游胜地B. 河流中下游平原C. 铁路交汇处D. 矿产资源富集地25. 在III阶段,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产业布局集中B. 人地关系紧张C. 科学技术进步D. 交通运输发展【答案】24. B 25. C【解析】【分析】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4题详解】读图,I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发展作用大,其中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最为重要,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农业社会阶段。该阶段以第一产业为主,旅游业极为落后
20、,极少有因旅游发展形成的城市,A错;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水运便利,农业发达,人口数量多,容易发展形成城市,B对;农业社会阶段以水运和陆路为主,铁路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C错;矿产资源富集地形成的城市为工业(工矿)城市,I阶段属于农业社会阶段工业水平低,没有形成大量工业城市,D错。【25题详解】III阶段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为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产业活动既有分散的、也有集中的,且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A错;后工业化阶段,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地关系有所缓解,B错;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
21、对下降,各种后天性资源如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地位迅速上升,C对;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更加便利,但这不能直接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D错。【点睛】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在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的分布有着决定性影响。工业化后期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下
22、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第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26.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2)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3)请你为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2)不合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或卫星城排出的污染物
23、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3)扩大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卫星城和新区,分散城市布局;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任意两点即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及其对城市功能区合理规划的影响。【详解】(1)“城市热岛”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产热量大,二是散热效率低。城市产热量大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集中,产业活动密集,产热量大,此外交通工具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大量热量。然后,城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导致建筑物高大密集,不易通风散热。最终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2)有大气污染的工厂的布
24、局规划要求是远离城市、位于盛行风向下风向、位于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的区域。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污染物流向城市,加剧城市环境污染。而图中甲位于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内的区域,所以不合理。(3)结合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可知,其形成主要是源于大量“人为热”的产生和无法散热。针对原因,可确定以下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的措施:扩大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 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建设卫星城和新区,分散城市布局;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27.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每年国庆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_点;此后,直射点的运动方向为向_(填“南”或“北”)。当太阳直射点从B移动到C过程中,
25、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为_。(2)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位置C时,节气名称为_;当直射点由C向D运动过程中,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_。(3)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我国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中白昼最短的是_;下列诗句符合此时节气的是_。A春江水暖鸭先知 B秋阴不散霜飞晚 C雪花三尺如玉盘 D白雨跳珠乱入船(4)从图可知,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是_。(5)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的度数会_(填“变大”或“变小”),温带的范围会_(填“变大”或“变小”)。【答案】 (1). C (2). 南 (3). 先变慢后变快 (4). 秋分日 (5). 昼变短,夜变长 (6). 北京 (7). C (8).
26、 2326N-2326S(南北回归线之间) (9). 变大 (10). 变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地理意义。【详解】(1)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春分,3月21日左右;B为夏至,6月22日左右;C为秋分,9月23日左右;D为冬至,12月22日左右。我国国庆为10月1日,太阳直射点最接近C。此后直射点向南继续移动。地球公转速度规律为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所以直射点从B移动到C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为先变慢后变快。(2)读图可知当直射点位置位于C时,直射赤道,为秋分;当直射点由C向D运动过程中,直射点在向南运动,北半球
27、昼长变短,夜长变长。(3)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冬至,北半球纬度越高,昼长越短,我国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短。“春江水暖鸭先知”描述春季景色,A错误。“秋阴不散霜飞晚”描写秋季,B错误。“雪花三尺如玉盘”描写冬景,C正确。“白雨跳珠乱入船”描写夏景,D错误。故选C。(4)从图可知,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纬度范围是回归线之间(2326N-2326S)。(5)的度数为回归线度数。回归线度数等于黄赤交角,所以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的度数会变大。此外,回归线度数与几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度数变大,热带范围扩大,极圈度数变小,寒带范围扩大,所以温带的范围会变小。28.下
28、图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从气流运动状况来看,甲处为_,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甲处为_。(2)西安的风向为_。北京与东京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判断理由是_。(3)郑州、西安两地发生降水概率较大的是_,判断理由是_。(4)比较甲、乙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5)图示锋面系统在郑州过境时,当地则会_(选择填空),也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是_。A太阳辐射增强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答案】 (1). 反气旋 (2). 高压中心 (3). 偏北风 (4). 北京 (5). 等压线密集 (6). 西安 (7). 冷锋降
29、水主要在锋后 (8). 甲 (9). B (10). 寒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天气系统的判定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详解】(1)读图可知,甲处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为高气压闭合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看,甲处为反气旋,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甲处为高压中心。(2)读图可知,西安水平气压梯度力高压指向低压,指向东南,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一定角度,可得西安盛行偏北风。读图可知,北京等压线密集,风力更大。(3)读图可知,郑州位于冷锋锋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降水概率较小,而西安位于冷锋锋后,为冷锋雨区范围,降水概率大。(4)读图可知,甲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气温日较
30、差较大。乙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温日较差较小。(5)图示锋面系统在郑州过境时,锋面两侧温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因为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能吸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故选B。结合图示海陆气压形势,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冷锋势力过强,会带来寒潮。29.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判断依据是_。(2)丁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据图判断,该地吸引游人的自然景观可能是_。丁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3)乙、丙两处发现了矿产,是否可能一样?为什么?(4)分析影响图示中铁路选址的原则。(5)如果要在B处修建水库大坝,是否合适?为什么?
31、【答案】(1)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2)喀斯特地貌;外力侵蚀(溶蚀)作用(3)不可能。乙处为沉积岩,矿产为外力作用形成;而丙处为花岗岩,矿产为岩浆冷却形成,它们的成因不同,矿产也不可能一样。(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以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5)不合适,在B处修水库不仅淹没的范围大,而且淹没了较大的村镇甲;B库区为喀斯特地形区,地质不稳;坝址附近为陡崖,地质条件不稳(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质构造的判定、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修建水库大坝的影响因素。【详解】(1)结合图例可判断岩层新老关系,读图可知,该地岩层水平方向上,中老翼新,为背斜构造。
32、(2)丁地石灰岩广布,在流水溶蚀作用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3)结合图例读图可知,乙处基岩为砂岩,属于沉积岩,矿产应该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而丙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矿产应该是伴随岩浆冷却形成,由于它们的成因不同,矿产也不可能一样。(4)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处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为了减少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铁路多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5)读图可知,如果在B处修水库,将会淹没城镇,库区移民量大;B库区为喀斯特地形区,地质不稳,且下渗较强,保水能力差;坝址附近为陡崖,地质条件不稳,修建大型工程易诱发地质灾害。所以不宜修建水库大坝。30.某校地理研究小
33、组的同学为了解当地聚落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经调查绘制了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影响因素是_。(2)图中甲聚落规模最大的原因是_。(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答案】(1)大致沿山前等高线分布(或沿公路分布);沿等高线,地形平坦(或交通方便)(2)地势平坦且为公路相交处(3)东北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南偏西方向: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解析】
34、【分析】本题考查了地形对聚落发展的影响。【详解】(1)聚落分布可结合与周围地理事物的关系来描述,然后参考等高线特征找原因。读图可知,主要的聚落甲、乙、丙都大体沿山前等高线分布,沿公路分布。因为该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且有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2)本题考查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读图可知,甲相交于乙、丙而言,等高线更稀疏,地势更平坦;且位于公路交汇处,交通更加便利。所以,甲处聚落发展条件好,规模更大。(3)读图可知,丙处沿山前公路往东北方地势特征为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出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概率更大,且平地较少,建筑用地较少,限制了发展规模。而南偏西,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小,地势较平缓,出现地质灾害的概率小,平地较多,建筑用地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