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尔夫教学的本土化实践【摘要】本文以古诗春晓为例,遵循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通过身体表达、歌唱诗歌、即兴演奏这三个方面表现音乐作品,力求实现从完整艺术观出发的综合的、实践的、创造性的模式,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本土化;古诗新唱;春晓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的,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歌,本来就是诗和歌共同演绎的。现如今,人们学习古诗只停留在诵读“诗”的阶段,而“歌”
2、的一面被忽视了。为了提高人们对古诗艺术美的重视,许多专家提议把古体诗词唱起来,用音乐带动语言。我国的歌唱家王苏芬老师积极推广“歌唱中国古诗”的音乐活动,音乐教育家廖乃雄老师和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也为一些古诗谱曲,创作出适合于儿童演唱学习的古诗歌曲,如静夜思、画、春晓、回乡偶书等。这些古诗大多以风景和人文为主,诗词和旋律都具有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更利于儿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一、课例介绍(一)教育理念及目标该课例基于原本性的奥尔夫教育理念,即“音乐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亲自参与的形式。”本课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从完整艺术观出发的综合的、实践的、创
3、造性的模式,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以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词、现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为之谱曲的五言古诗春晓为例,阐述一篇采用奥尔夫教学手法表现中国诗歌的教学案例,将诗歌以动作、歌唱、合奏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学内容共分为三大模块:身体表达、歌唱诗歌、即兴演奏。(二)创编思路该课例从儿童的身心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将语言、动作、歌唱、欣赏、演奏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歌词方面通过“鸟”“风”“雨”“花”感受春天景象,并结合动作表达诗句;歌唱方面采用齐唱、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器乐方面采用铃鼓、双响筒等奥尔夫常用乐器,从语言节奏本身出发进行配器。(三)音乐设计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春晓采用五声调式演唱,最有特点的是平
4、稳舒缓的 4/4拍,因此,设计本课时,我将在变奏部分通过改变节奏、速度和演唱形式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并增加语言朗诵的引子和嗓音造型的尾声部分。改编后的结构为引子+主题+变奏 1+变奏 2+主题+尾声,各部分的教学设计和音乐分析如下:1.引子引子部分(见谱例 1)采用诗歌朗诵的形式,教学时启发学生联想诗句中的景物、事物,并通过肢体动作表达出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谱例 1:2.主题主题部分(见谱例 2)采用童声合唱的形式,4/4 拍,结合动作中速演唱。谱例 2:3.变奏 1变奏 1(见谱例 3)在主题的基础上做了节奏变化,音乐更轻快,与主题部分形成鲜明对比。谱例 3:4.变奏 2变奏 2(见谱例
5、 4)采用二重唱的形式,速度与主题相同。第一声部与主题部分相同,第二声部为变奏 1 的旋律,一、二声部交替演唱。可采用声势或打击乐器如铃鼓、响板配合演奏,丰富诗歌的表现力。谱例 4:5.尾声尾声采用奥尔夫教学中的“嗓音造型”手法表现,即使用“Wu”的唱词歌唱主题旋律,安静演唱结束全曲。二、课例描述(一)身体表达通过观看春天的景观图片,启发学生联想春天的景象,并思考诗句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风雨声”“花落”的动作表达。首先,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来表达各个乐句。其次,老师要求学生做出不同的表现他们自己的动作。最后,结合动作完整的朗诵古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观
6、察、模仿、学习他人,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不是教会学生已成型的动作,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内心以及对诗句的理解用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充满了想象与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通过这种集体学习,鼓励他们相互分享、相互成就。(二)歌唱诗歌经过第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歌唱诗歌这一环节,重点需要教师采用口耳相随的方式,带领学生结合动作整体听唱、跟唱。由于主题部分是最基本的,因此首先带领学生整体学习主题部分,然后学习变奏 1,之后分两组将主题与变奏 1 交替演唱形成变奏 2 部分。最后将各部分穿插起来,按照引子+主题+变奏 1+变奏 2+主题+尾声的结构演唱,形成
7、完整的音乐。(三)即兴演奏运用奥尔夫乐器,采用固定音型的手法即兴创作与表演。根据语言节奏的特点可将每句的最后一个音使用串铃等散响类乐器;用铃鼓演奏拍点的节奏;用双响筒演奏八分音符的固定低音节奏。器乐演奏有助于儿童初步掌握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培养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儿童对音色、节拍、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纪律性。即兴教学打破了演奏乐器必须“有谱”这个老观念,教师只需向学生提供一些原始的音乐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音乐学习和集体创作,即兴创作各种音响、即兴设计各种图形谱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作自己的“乐谱”,激发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三、
8、课例总结(一)音乐结构解读该课例以诗歌为原始材料,从动作表达入手,了解诗歌表现的景象,之后依次加入朗诵、歌唱、乐器即兴演奏、嗓音造型,最终形成一套具有整体性艺术的音乐作品。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易于学生接受,也间接让儿童明白了音乐中的曲式结构。(二)本土化教学该课例借鉴奥尔夫教学理念,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教育实践中融合和创生,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教材的本土化、教学的本土化落实到实践,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学习、借鉴了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表现、音乐创作能力。虽然本文是将各个教学内容分开描述,但在教学中都是基于“诗、乐、舞”的艺术教育的形态和文化特征,遵循我国的“乐教”理念来进行教学的。参考文献1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71.2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1.3方少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9):1-43.4何璐.奥尔夫教学的本土化实践D.星海音乐学院,2009 年.作者简介:郑琨(1989),女,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