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小题,共48分,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西周封建是一种武装集团的向外垦殖。这说明西周封建A.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B. 巩固西周王室统治C.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有利于建立军事帝国【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封建是一种武装集团的向外垦殖”意味着向不同经济文化区域的拓展,这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故A正确;“巩固西周王室统治”无法体现“向外垦殖”,排除B;西周封建就是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排除C;西周并不是帝国,更未
2、体现出明显的军事性质,排除D。2.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大体上说,封建时代,以家为国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秦汉开始只剩了一家,就是当时的皇室,于是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这一转变A. 体现了周代权力集中于王室B. 顺应了专制体制形成的潮流C. 完善了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D. 稳定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秩序【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封建时代”与“秦汉”相对应,则“封建时代”是指商周时期,“只有家务,没有政务”突出的是家国一体特征,因此材料前一部分实际上说的是分封制下,天下为众多的贵族家庭所分割;“秦汉开始家务转变成政务了”说明国家权力已高度集中到了皇帝手中,皇权专制局面形成,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3、,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从西周分封制转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变化,而不是完善古代中国的中枢机构,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权力分散走向了统一时期的权力集中,没有体现封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否稳定,D项错误。3.下表为我国古代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节选:)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经济实力是分等的重要依据B. 县域越大等级越高C.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层管理D. 县是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以前是以户口数决定县的大小,明代则明确以粮食产量决定县的等级,根据所学可知在古代小农经济时代,人口的多少就代表经
4、济实力的大小,因此经济实力是分等县级政区分等的重要依据,故选A;材料只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表示县域面积,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基础管理,C错误;材料是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这三次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 不利于中央集权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 容易引发皇族内部纷争D.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元朝行省官只发生三次叛乱,说明大多数情况下,地方都比较安定,说明
5、行省制度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故D正确;题干中“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次数少,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很严密,故A错误;材料中的三次叛乱,多是“皇位空虚之际”,即叛乱与争夺皇位有关,而非割据,故B错误;题干中“皇位空虚”导致叛乱,而非行省引发皇族内部纷争,故C错误。5.下面是对清代军机处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清代军机处A. 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 成为重要的中枢机构C. 改变了中央内部的决策方式D. 拥有自主决策的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军机处日常职责除了恭拟上谕之外,如果内外臣工所奏有旨敕议者,则交军机处各审其可否以闻,及内外臣工所奏要事,经军机大臣定议
6、,取旨密封。”“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可见,军机处成为朝廷重要的中枢机构,故B正确;清代军机处始终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不是合法的中央一级机构,没有决策权,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ACD三项错误。6.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明宣宗宜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A. 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B. 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C. 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D. 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并结合所学知可知,明朝通过
7、设置“南北分榜”缓和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明朝的统治秩序,故A正确;BC不是“南北分榜”的根本目的,排除;“南北分榜”不是为了照顾南北文化差异,排除D。7.历史变迁是复杂的。变迁并非都是进步,有时带来的更多是倒退。下列事实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 秦二世而亡,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B.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C. 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沦保皇派D. “文革”期间,突出“抓革命,促生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结束,之后确立了稳固的君主立宪制度,相对于之前的君主专制是历史的进步,B项符合要求。考点:欧
8、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8.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 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B. 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C. 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D. 国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可知体现的是当时中国人缺乏家国和民族观念,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解体的典型表现是耕织分离和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A选项符合题意;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但是与
9、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9.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曾谈到“革命军骤起,有不可向迩之势,列强仓猝,无以为计,故只得守其向来局外中立之惯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势顿挫,则此事正未可深恃”。此忧虑和担心说明的现实问题是A. 革命尚未有足够实力和绝对胜利的把握B. 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速度过慢C. 列强中立政策影响革命者的革命热情D. 中国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到孙中山对辛亥革命后列强态度的分析,认为列强中立态度的原因在于革命形势发展太快来不及进行干涉,如若革命派形势逆转,恐列强态度也会随之变化,这说明他认为中国革
10、命未有足够实力和绝对胜利的把握,故A项正确;孙中山担心的问题是革命形势不稳,没有绝对优势,而非革命形势发展过慢,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反映列强“中立政策”对民族矛盾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民众对革命和民主共和的态度,D项错误。10.1901年5月创刊的国民报刊载了美国“独立厅”的图片,并附有文字介绍:“(独立厅)为美人脱英自立起点之地,美人今日拥国民之公权,食自由之幸福,(当时北美人民)万死一生,以争此国民之权利也。(今日中国)独受人羁轭如美昔日之国,四百余州,四万万人,岂竟无一华盛顿其人者耶?”该文A. 主张借鉴美国的政治体制B. 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C. 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11、D. 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作者通过介绍美国用“独立厅”纪念独立战争等,旨在呼唤中国仁人志士学做“华盛顿”,争取民族独立,是在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表彰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刊登在在1901年的文章,不是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B项说法错误;这一“文章”并没有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C项夸大了报刊文章在旧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下的影响,不符合史实。11.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这表明A. 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男尊女卑的传统B.
12、 20世纪初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 列强侵略激发了女性爱国救亡意识D. 维新变法使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妇女成立团体掀起收回利权运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了妇女的爱国救亡意识,C正确;清末新政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未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9月就已经失败,D排除。12.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
13、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B. 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这仅与“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有影响,排除A项;十月革命与一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推动“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但B项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主要原因,排
14、除B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矛盾就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不是导致材料中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13.有学者认为:“宪法者何物也?立万世不易之宪典,而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为国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无论出何令,更何法,百变不许离其宗者也。”由此可见,该学者A. 宣扬民主观念,反对专制B. 提高国民素质,推崇宪政C. 抨击传统道德,捍卫共和D. 解释宪法含义,力主共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表明君主与普通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说明该学者宣扬民主,反对专制。A正确;材料未体现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B排除;材料没有
15、对传统道德的抨击,C排除;材料主张君主立宪,不是共和,D排除。故选A。14.如图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 中共中央肃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 “井冈山的斗争”产生一定影响C. 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 “工农武装割据成为全党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29一1932年,在“井冈山的斗争”影响下,出现了众多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逐渐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B项正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才肃清,A项错误;这一时期国共两党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在九一八事变后逐渐上升,但还不是社会主要矛
16、盾,C项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事实上成为党的领导核心,“工农武装割据才逐渐得到全党认同,D项错误。15.1940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内党支部教育的指示,要求“普通党员的政治教育,一般的应当包含: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村工作。争取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这表明,中共在抗日根据地的党性教育A. 强化贯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 侧重提高普通党员的军事水平C. 强调各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D. 注意结合敌后抗战的实际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根据材料信息“怎样做共产党员,支部本身的工作,统一战线政策,乡
17、村工作,争取敌伪军工作,临时的策略教育等”可知,材料强调要根据抗日根据地的实际需要开展党员教育,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在抗日根据地内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没有涉及军队的领导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的主旨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教育而非提高党员的军事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强调党员在根据地要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没有凸显出支部的战斗作用,故C项错误。16.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些东西的人们,地主富农所得的土地财产不超过也不低于农民所
18、得”。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于A.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革命根据地B.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陕甘宁边区C. 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D. 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中国农村【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可以看出中央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关,目的是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选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不符合题意,排除A;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是双交双减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的是公有化程度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17.1940年6月开始,受德国在欧洲战场胜利
19、的影响,日本相继攻占宜昌、轰炸重庆、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要道,企图逼迫中国投降。在这一背景下A.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坚定了国人抗战信心B. 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武汉会战以保护西南后方C 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以获取更多国际援助D. 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破袭战打击日本嚣张气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欧洲战局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以利下一步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日本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中共中央在1940年发表中共中央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决定把酝酿成熟的破袭正太路设想付诸实施,出击敌后交通线,给敌华北方面军以有
20、力打击,粉碎日本的企图,以利全国局势好转,D项正确;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排除A项;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938年10月,排除B项;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于1942年,排除C项。故选D。18.共和国早期,罗马虽然推翻了王政统治,但罗马贵族依然保留了专制的权力,只是这种专制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对法律的垄断就是贵族专权的一种表现。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在于A. 实现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平等B. 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发展C. 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D. 汇编了以往的罗马习惯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打破了贵族专权,促进了罗马共和制的进
21、一步发展,故B正确;贵族和平民之间始终处于不平等状态,故A不正确;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9.英国自由大宪章中涉及债务担保和连带责任的规定,与罗马法中“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的规定如出一辙。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A. 英国法律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B. 近代西方法律的源泉在罗马法C 罗马法中蕴含着天赋人权思想D. 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其根源在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D正确;英国和古罗马社会性质不同,因此两者的法律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只能认定英国
22、继承了罗马法精神,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中重在保护债权人,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C。20.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说道:“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的专权。加入联邦的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的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的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此言论理解最准确的是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各州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自主权C. 中央政府的权威得到充分保障D. 各州法律对于阐述行政权有差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一方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各州权力,表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权而治,故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
23、分权,不仅仅强调地方权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仅仅强调中央政府的权威,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各州法律对行政权的阐述,故D选项错误。21.有学者指出,早在君主政体下,君主政权决定了德国政党对国家行政的有限影响;到德意志帝国时期,虽然流行多党政治,但德国政党数目不多,对其制约与管控也比较容易。这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A. 政党之间矛盾激烈B. 代议制度有待发展C. 经济发展不合时宜D. 宪政意识尚未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政党数量不多,且容易控制,权力不大,这是代议制发展不完善的表现,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党政矛盾,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德意志
24、的经济发展,故C选项错误;德意志建立君主立宪制时宪政意识出现,故D选项错误。22.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威廉死后由詹姆士二世的幼女安娜继承,安娜之后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选侯继承,从而排除了信奉天主教的国王复位的可能性。这在本质上反映出A. 议会主权至上B. 王位继承中的宗教因素C. 国王权力丧失D. 君主立宪制度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位继承资格做出限制,以确保新教的统治地位,这在本质上反映英国议会主权至上,A正确;B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此时国王仍然保留部分行政权,排除C;君主立宪制度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就已经确立,排除D。23.1877年
25、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A. 政治力量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B. 总统拥有较大实权C. 保皇派获取到了政治上的优势D. 社会发展尚不明朗【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可知,此时法国总统拥有较大的实权,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危及共和制,故A项排除;1875年共和派以一票的微弱优势取得胜利,故排除C项;共和制度已是发展的趋势,故D项排除。24.德国在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后,其内部
26、在对待法国的政策上产生了严重分歧,有人主张恢复法国的皇帝制,而俾斯麦则力主恢复法国的共和制。据此,俾斯麦认为A. 共和制不利于法国的稳定发展B. 实行共和制度有利于欧洲和平C. 皇帝制度阻碍了法国社会进步D. 法国革命成果有助于法德和解【答案】A【解析】【详解】在普法战争中胜利的德国为限制法国,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优势,主张恢复法国的共和制,可以推出在俾斯麦看来,共和制不利于法国的稳定发展,A项正确;俾斯麦主张在敌对国家法国实行共和制,目的不是为了促进欧洲和平,B项错误;实行君主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并不认为皇帝制度阻碍社会进步,C项错误;普法战争后法德矛盾是欧洲三大矛盾之一,俾斯麦并不主张法德
27、和解,D项错误。二、非选择題(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汉最高司法机关长官是廷尉;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元朝设大宗正府;明清时期的司法机关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清代则设立了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司法机关理藩院和维护旗人利益的特殊司法机构。地方上,汉至唐大体上分为三级审理,宋至清末大体上为四级审理。其中,唐沿袭隋,唐代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28、摘编自杜向前中国古代司法机构设置之变迁研究材料二 梭伦改革以前,在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掌握和操纵立法、行政、司法大权。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下级法院法官的任命办法与一般官吏的任命办法相同;法官任职期间如无不当行为可以继续任职;其薪俸在任职期间不得减少。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参议院加以审判,如判定有罪,可以撤职,并不得再行任用。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1)
29、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司法机构变迁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与1787年美国宪法关于司法权相关规定的差异及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不同时期的三国司法实践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格局;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2)差异:梭伦改革规定,成年男性公民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求公平公正;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原因:雅典是城邦制国家,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美国则受欧洲民主启蒙思想影响;1787年宪
30、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3)意义:古代中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古代雅典,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近代美国,独立的司法权使其不易被立法权、行政权所牵制,保证司法的公正;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对司法机构亦有所约束,这有利于避免独裁政治的出现,保证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汉代尚书开始参与司法审判;北齐时正式设置大理寺”“隋唐演变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础上增加了审刑院”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且基本在隋唐时期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基础上演变发展;根据材料“唐代
31、地方司法机关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可知,地方上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的体制;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根据材料“明代出现厂卫等特务司法机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司法机构是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服务。(2)差异,根据材料“四个等级的公民均可以当选为陪审员,参与各种案件的审理”“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设置的下级法院”“如法官行为不检,可由众议院提出弹劾”等信息可知,梭伦改革时期,本邦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与并行使司法权,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并对司法权予以牵制。原因,梭伦时期的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而美
32、国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3)古代中国的中央专设司法机构,并基本保持三大司法机构的格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古代雅典建立陪审法庭,公民参与城邦政治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一定程度上维护公民的权力,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对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可以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推动美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
33、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时期内涵西周“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春秋战国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秦“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唐“中国”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宋元明清两宋时期,“中国”一词更加强调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元明清则沿袭这一趋势,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
34、。清代,中国的领土东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西达帕米尔高原、北到漠河、南至南海,辽阔的疆域由此奠定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是在清朝与西方列强建立条约关系时出现的,南京条约出现了“中国”与“英国”的对称,此后,清政府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
35、的文化内涵。阐述: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已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总结一个论点,然后围绕论点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的“中
36、国”仅是天子居住之地,后来扩大到黄河中下游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范围扩大;汉唐时期涵盖范围在空间上又有所伸张,包括东、南到大海,西、北到达大漠的广阔领域;元明清时期,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在华夏大地流传开来;到近代为国际社会认可。从而能得出一个中心论点,即不同时期的“中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界限。提出论点后根据分析联系所学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论点,要做到史论结合。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
37、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陈松林社会生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整个根据地,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有、文
38、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宫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农民们得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背景
39、: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暴露。(2)特点:实行直接和普遍的选举;在政权建设上男女平等;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农民为民主政治的主体。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和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根据地的民主尝试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信息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
40、暴露等方面分析其基本背景。(2)特点:根据“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得出实行直接和普遍的选举;根据“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得出在政权建设上男女平等;根据“不仅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有、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得出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根据“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得出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根据“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得出实行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形式;根据“以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得出农民为民主政治的主体。影响:依据“以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结合所学,从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