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关键能力融会贯通能力1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及其应用1.(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中()增大增大减小减小A.B.C.D.【解析】选B。大气受热过程图中,表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表示地面辐射,表示大气逆辐射。云海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即增大,导致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即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表温度较晴
2、天低,地面辐射减弱,即减弱;云层中的水汽会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即增大。2.(2017全国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B.C.D.(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解析】(1)选B,(2)选C。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
3、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1
4、A.削弱作用减弱B.保温作用增强C.太阳辐射增强D.地面辐射增强2.(1)突破2A.温室大棚B.制造烟雾C.铺鹅卵石D.全球变暖2.(2)突破3A.平均气温B.丰雪年变化大C.最低气温D.枯雪年变化大答案:1.BD2.(1)A(2)AD突破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归纳突破2拓展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a.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b.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c.华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d.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
5、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2)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少。高海拔地区。内陆地区。四川盆地。突破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方法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019全国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
6、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2题。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解析】1选C,2选A。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云是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水汽随气流上升,温度下降,凝结形成,可知云的形成和大气对流中的上升气流有关。而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上升气流可形成云,但下沉气流不能形成云,因此积云应呈上下间隔的团块状,而并非连续层片
7、状; 条带状与鱼鳞状并非上下分布,而应呈水平层状。第2题,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近地面气温越低,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越低。一般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所以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此时。【加固训练】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解析】(1)选D,(2)选D。
8、第(1)题,根据图例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可以看出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西藏、新疆中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第(2)题,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四川盆地内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河流水系发达,近地面空气中水分充沛,由于秋、冬季节冷空气进入后,难以扩散,特别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使近地面大气降温快,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雾。能力2逆温现象及其影响(2015浙江高考改编)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3
9、)题。(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3)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A.B.C.D.【解析】(1)选A,(2)选C,(3)选A。第(1)题,图中显示了我国南方山区谷地10月下旬的逆温数据。从图中数据来看,
10、50m以下的近地面地区大多是强逆温区,是山坡空气冷却下沉所致,近地面逆温强度较大,海拔越高则越小;从图中来看,逆温强度午夜时分并没有达到最大;10时左右,该地早已日出,而逆温层仍然存在;从图中数据看,强逆温前半夜斜率大,增速快。第(2)题,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故C项正确。第(3)题,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中,均有逆温层,不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图大气垂直对流运动较强,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组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突破A.辐射逆温B.平流逆温C.地形逆温D.
11、锋面逆温(2)突破A.辐射逆温B.平流逆温C.地形逆温D.锋面逆温(3)突破A.空气受阻B.能见度低C.逆温生成D.逆温消失答案:(1)AC(2)A(3)ACD突破逆温的概念、类型及成因(1)逆温的概念:对流层气温一般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出现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或海拔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 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称为逆温。(2)逆温的类型。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
12、纬度沿海地区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盆地和谷地夜间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锋面活动地区(3)逆温的形成与消失过程: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逐渐消失。(2020广东联考)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3题。1.此时天气最可能为()A.晴、无风B.雨、大风C.晴、大风D.雨、无风2.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3.图中所示大气现象()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解析】1选A,2选C,3选A。第1题,图片中炊烟、山岚明亮,说明阳光充足。炊烟竖直升起,说明无风。因此可判断此时天气可能是晴朗、无风。第2题,由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四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第3题,图示天气现象是一种静风天气,空气流动速度慢,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可能是由近地面逆温现象引起的;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炊烟不能继续上升,会积聚在近地面;不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扩散。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