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508KB ,
资源ID:109139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913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1、福建省莆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必修一第五第六单元必修三第一第二单元一、单选题1.与无氧呼吸相比,有氧呼吸特有的是A. 有CO2的生成B. 有机物彻底分解C. 有能量的释放D. 有NADH生成【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或者二氧化碳和酒精;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详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CO2的生成,A错误;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有机物不彻底分解成为酒精或乳酸,B正确;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能量的释放,C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有NADH生成,

2、D错误;故选B。【点睛】对于不同细胞呼吸方式的产物的比较记忆是解题的关键。2.下列关于微生物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 乳酸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 破伤风芽孢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D. 酵母菌产生C02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答案】A【解析】【详解】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乳酸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只有约30%的能量转化储存在ATP中,其余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在有氧条件下呼吸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

3、产生C02,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02,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故选A3.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A. 可直接用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B. 转移过程与物质的变化同时进行C. 大部分转移到ATP中,少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 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代谢反应中循环利用【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中的能量利用率 1mol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和体外燃烧都能释放出2870kJ能量,但是体内氧化分解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约38molATP),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葡萄糖有氧分解时,能量利用率为40.45%

4、左右,还有59.55%左右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后,才可直接用于细胞各项生命活动,A错误;B、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有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其过程与物质的变化同时进行,B正确;C、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只有34.05%左右转移到ATP中,C错误;D、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只有转移到ATP中后,才可以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在代谢反应中利用,且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B. 稻田需要定期排水,可避免水稻幼根因缺氧产生乳酸导致变黑、腐

5、烂C. 花盆土壤板结,需要及时松土透气,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D. 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可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答案】B【解析】【详解】A.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避免厌氧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B.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酒精而腐烂,B错误;C.板结的土壤氧气含量少,及时松土透气,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以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C正确;D.种子在低温、低氧、干燥环境中,既可降低有氧呼吸,也可降低无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消耗,D正确。故选B。5.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

6、的提高。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不利于抵御寒冷B. 低温持续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影响可溶性糖合成淀粉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D. 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使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能力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冷害初期,呼吸速率先升高,释放能量增加,有利于抵御寒冷;但持续冷害,会使呼吸减弱,供能不足,导致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的能力下降;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对可溶性糖消耗减少,使得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明显的提高。【详解】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错误;持续低温使

7、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而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B错误;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错误;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提供能量减少,导致细胞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呼吸速率增强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但是长期低温会导致酶的活性较低,呼吸速率降低,影响细胞的供能。6.下图为探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类型实验装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装置1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B. 若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C. 若装

8、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不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D. 若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右移,则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测定的是O2的吸收量,因此能判断有氧呼吸的强度。当液滴不动,则无O2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有氧呼吸;当液滴向左移动,则吸收了O2,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2中当红色液滴不动时, O2的吸收= CO2的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当红色液滴向右移动时, CO2的释放大于O2的吸收,表明进行了无氧呼吸。【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就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的O2体积

9、,A正确;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动,只能表明装置中二氧化碳量不变,说明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进行了无氧呼吸),则说明酵母菌既进行了有氧呼吸也进行了无氧呼吸,D正确。故选B7.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该植物叶绿体中所发生的变化叙述错误的是()A. O2产生停止B. CO2的利用率降低C. ATP的生成停止D. 短时间内C3减少,C5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

10、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是指三碳化合物被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五碳化合物,暗反应消耗光反应的产物,为光反应提供ADP、Pi、NADP+,促进光反应进行。【详解】A、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O2产生停止,A正确;B、由于光反应停止,不再产生H和ATP,所以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减弱,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固定,导致CO2的利用率降低,B正确;C、没有光照,光反应停止,叶绿体内ATP的生成停止,C正确;D、移至暗室,导致光照强度减弱甚至没有光照强度,进而直接影响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H和ATP的不再产生,导致三碳化合

11、物的还原减弱,C3消耗和C5生成的量减少,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短时间内C3生成量和C5的消耗不变,综上所述,短时间内C3增加,C5减少,D错误。故选D。8.关于叶绿体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叶绿素a和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 绿叶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不同C. 利用纸层析法可分离4种叶绿体色素D. 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答案】D【解析】【分析】(1)叶绿体色素提取色素原理是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分离色素原理是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2)叶绿素主要吸收蓝

12、紫光和红橙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详解】A、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正确;B、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为3/4,类胡萝卜素含量为1/4,B正确;C、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可用纸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C正确;D、乙醇提取的叶绿素只要结构没有被破坏,仍是可以吸收光能的,D错误。故选D。9.某学生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离实验时,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B. 研磨时未加入SiO2C. 研磨时未用无水乙醇提取D. 实验选择了黄色叶片为材料【答案】D【解析】【分析】提取绿叶中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

13、(丙酮)、SiO2、CaCO3,其中无水乙醇(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用层析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越快,距点样处越远。距点样处的距离由近到远的色素依次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详解】图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很少,可能是研磨时未加入CaCO3破坏了叶绿素类物质,或者叶片变黄,因为与类胡萝卜素相比,叶绿素类更易受到破坏,D正确。故选D。10.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萨克斯利用饥饿处理过的植物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有淀粉B. 恩格

14、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为材料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 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 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D. 卡尔文用14C 标记CO2发现了C 的转移途径是CO2C5(CH2O)【答案】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

15、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详解】A、萨克斯利用饥饿处理过的植物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正确;B、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正确;C、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正确;D、卡尔文用14C标记CO2发现了C 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错误。故选D。11.如图所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移至光下后,CO2的吸收量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B. 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C. 在B点显示绿

16、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相等D. 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曲线纵坐标CO2的吸入量表示绿色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详解】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A错误;曲线BD段表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小于光合作用速率,B错误;B点显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C正确;整段曲线表示,随光照强度的递增,光合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C。12.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 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C.

17、人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D. 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受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限制 受细胞核控制范围限制 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详解】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A错误;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B错误;人的红细胞为分化细胞不能发生细胞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正确理解次知识点是解答此题的

18、关键13.植物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中期有16个着丝点,则该植物细胞在下一时期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依次是 ()A. 16、32、32B. 32、32、32C. 32、0、32D. 16、0、32【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特征: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清晰,适合观察染色体的特征。【详解】有丝分裂中期含有16个着丝点,说明含有16条染色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为32条,姐妹染色单体消失,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故有32个DNA分子。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该题的易错点:题目描述的是中期,需要考生

19、注意问题是问的下一时期即后期相关物质的数目。14.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 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显微镜下观察 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 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最多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正确;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染色,错误;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正确;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所以视野中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错误。故选A。15. 细胞分

20、化的实质是( )A. 基因组的改变B. 原癌基因的突变C. 基因选择性表达D. 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据此答题。【详解】A、细胞分化后,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此基因组不变,A错误;B、原癌基因的激活是细胞癌变的原因,不是细胞分化的实质,B错误;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D、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不是细胞分化的实质,D错误。故选C。16.下列能为“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观点提供直接证据的是

21、A. 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B. 蜜蜂的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雄蜂C. 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D. 小鼠肠上皮细胞增殖【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详解】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未受精的卵细胞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体现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用体外培养的皮肤治疗烧伤病人属于动物细胞培养,没有把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表达出来,C错误;小鼠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属于动物细胞

22、培养,没有把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表达出来,D错误。【点睛】判断细胞的全能性的实现关键要抓住是不是单一细胞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生物个体。17.将胡萝卜的根细胞进行组织培养,可培育成幼苗。该过程不涉及( )A. 受精作用B. 细胞分裂C. 细胞分化D. 细胞的全能性【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1.从胡萝卜植物体中获取韧皮部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2.愈伤组织再分化成胚状体;3.胚状体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详解】A、将胡萝卜的根细胞培养成幼苗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没有精子卵细胞的产生及受精,不涉及受精作用,A符合;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B不符

23、合;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细胞进行了组织、器官的分化,C不符合;D、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就是细胞的全能性,D不符合。故选A。18.细胞衰老是一种正常生命现象。人的细胞在衰老过程中会出现的变化是()A. 细胞内色素减少B.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加快C. 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D. 细胞内水分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衰老后,细

24、胞内色素增多,A错误;B、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B错误;C、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C正确;D、细胞衰老后,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减慢,D错误。故选C。19.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细胞中不正常的基因B. 癌变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C.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遗传信息有所不同D. 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答案】A【解析】【详解】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细胞中正常基因,它们发生突变才可能导致细胞癌变,所以A错。B、癌变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B正确;C、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基因突变造成遗传

25、信息有所不同,C正确;D、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因为癌细胞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下降,D正确;故选A20.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癌症发病趋势,到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1500万人癌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癌症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所产生的,它不属于基因突变B. 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手术治疗成功后,仍有复发的可能C. 目前医学上常通过用化学药物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化学药物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D. 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

26、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特点: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详解】A、癌症是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所产生的,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B、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所以治疗时,可能已经发生了癌细胞的扩散而出现复发,B正确;C、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以用药物抑制癌细胞DNA的复制,是将癌细胞的分裂停留在分裂间期,C正确;D、保持乐观的

27、生活态度有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D正确;故选A。21.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无丝分裂过程没有纺锤丝的出现和DNA的复制B. 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 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一般是同步的D.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答案】D【解析】【详解】无丝分裂过程没有纺锤丝的出现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有DNA的复制,A错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B错误;对于单细胞生物体来说,个体的衰老与细胞衰老是同步的,但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不等于个体的衰老,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C错误;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正

28、确。2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细胞生长,细胞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B. 细胞分化,细胞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种类变化C. 细胞癌变,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易分散转移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

29、起癌变。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下降,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B、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mRNA,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但此过程并没有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B正确。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

30、特征之一,因而癌细胞易分散转移,C正确。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个体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23.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三种细胞外液中,只

31、有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渗透的,而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回流到静脉,形成血浆,都是单向的,C正确。故选C。24.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 溶酶体B. 溶菌酶C. 肝糖元D. 血红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A、溶酶

32、体属于细胞内的细胞器,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B、溶菌酶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C、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错误;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B。25. 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 寒冷时手脚冰冷,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C.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多数依靠负反馈调节D. 受病菌感染时人体会发烧,不利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不是绝对不变,故A错。寒冷时手脚冰冷,是由于外界低温所

33、致,机体通过调节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故B错。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多数依靠负反馈调节,如渗透压调节,体温调节,激素分泌调节等,故C正确。受病菌感染时人体会发烧,是由于机体免疫力和代谢加强的表现,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温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6.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B. 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C. 葡萄糖分解为乳酸D. 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因此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发生在血浆中,故A正确;血红蛋白是存在于

34、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故B错误;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的产所是细胞质基质,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C错误;消化道属于体外环境,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消化道中的物质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不属于内环境,故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7. 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主要原因是A. 血浆渗透压降低B. 血浆渗透压升高C. 淋巴的渗透压升高D. 细胞内液自由水含量减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且自身蛋白质不断被消耗,细胞内缺乏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使血浆蛋白浓度

35、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减小,血浆的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速率降低,致使水分子在组织液中聚集,造成组织水肿。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组织水肿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28.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血浆的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晶体渗透压B. 肝腹水患者可通过静脉输入血浆蛋白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C. 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D. 人体内环境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

36、础或前提【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胶体渗透压,A错误;B. 肝腹水患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中,向肝腹水患者静脉输入血浆蛋白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使腹水中的水分回到血液中,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B正确;C.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蛋白质等大分子及无机盐等小分子有关,故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Na+等都

37、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C正确;D. 渗透压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基础或前提,D正确。29.下列关于兴奋的产生与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有关B. 神经细胞受刺激时,膜外Na+内流C. 人体内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D. 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答案】C【解析】【分析】静息状态,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逐渐增大,膜外电位逐渐减小,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受刺激的部位称为兴奋部位,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38、,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详解】A、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形成与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有关,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导致膜外为正电位,A正确;B、神经细胞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细胞膜外Na+内流,使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B正确;C、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突触的存在决定了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C错误;D、多数神经细胞产生的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D正确。故选C。30.下图表示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个电流表。下列分析错误是 A. 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B. 刺激c点,电流表的指针只会偏转一次C. 刺激b点,其膜外电

39、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D. 若ab=bd,则兴奋由a到b和由b到d的传递速度相同【答案】D【解析】【详解】A、b是神经元的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A正确;B、刺激c点,其产生的兴奋只能由c传到d,不能传到a处,所以电流表指针只会偏转一次,B正确;C、刺激b点产生动作电位,其膜外电位的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C正确;D、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于神经元间,所以若ab=bd,兴奋由a到b的速度大于由b到d的速度,D错误。故选D。31.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侧为细胞膜外侧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

40、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 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答案】D【解析】【分析】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详解】A、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故侧为细胞膜外侧,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41、,D正确。故选D。32.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下丘脑 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作答试题”行为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所以中枢一定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而作答试题主要是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植物性神经活动)以及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高级调节部位。故选D。【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有关

42、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判断。33.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的活动。【详解】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

43、级中枢,A错误;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D、排尿的初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故选D。34.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B. 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C. 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

44、量的稳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B、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因此胰岛素的靶细胞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B错误;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故选C35.如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需要经过血液运输,属于体液调节,图中细胞甲释放化学物质作用于乙细胞,类似于神经递质的传递

45、;图细胞释放化学物质,反过来作用于自身,类似于性激素的作用途径。【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上一神经元)释放,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作用于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故为题图;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甲状腺,故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为题图,D正确。故选D。36. 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必需在兔空腹状态下 在兔饱足状态下 测定尿液是否含糖测定血糖含量 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胰岛

46、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在兔饱足状态下即血糖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分泌增多,而在兔空腹状态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弱,故选择在兔饱足状态下进行实验,设计注射STZ和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实验,通过测定血糖含量的变化和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来判断STZ是否成功的破坏胰岛B细胞。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37.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该实例为体液调节B. 该肾上腺素反应速度迅速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

47、到心脏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A错误;肾上腺素属于激素,激素作用缓慢,B错误;肾上腺素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的,C错误;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正确。故选D38.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 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B.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 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神经

48、调节,考查对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理解。明确兴奋传递机理和人体感觉中枢所在位置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A、神经纤维上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项错误;B、兴奋通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该麻醉剂作为神经递质阻断剂,可以使痛觉消失,但不影响其它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说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C、据分析可知,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错误;D、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麻醉剂不是作用于大脑皮层,D项错误。故选B。39. 如图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也是感受寒冷的感

49、受器B. 切除甲状腺后,和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C. 切除垂体后,的分泌会增加,的分泌会立即停止D. 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的分泌增加,靶细胞是下丘脑和垂体细胞【答案】B【解析】【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寒冷的感受器是皮肤,A错误;切除甲状腺后,减少,和的分泌会增加,但没有甲状腺,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不会促进代谢, B正确;在寒冷环境中,激素、和的分泌均增加,加快代谢,增加产热,切除垂体后,的分泌会减少,而不是立即停止,C错误;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的分泌增加,靶细胞是几乎全身各个细胞,增加产热,D错误。故选B40.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A. 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

50、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B. 神经调节的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C. 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两种调节方式同等重要D. 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联系 神经

51、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解: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A正确;B、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B错误;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错误;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故选A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41.下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02释放量和0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氧浓度为a时,无有氧呼吸,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B. 氧浓度为b时,既有有氧呼吸

52、又有无氧呼吸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最弱D. 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较大,即细胞呼吸强度较大,不适应贮藏该植物器官,A错误;B、由题图知,氧气浓度为b时,细胞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不相等,说明非绿色器官既进行了有氧呼吸,同时也进行了无氧呼吸,B正确;CD、氧气浓度为c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细胞仍然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而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氧气的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才是无氧呼吸最弱的时候,所以C、D都错误。故选B

53、。42.在正常与遮光条件下向不同发育时期的豌豆植株供应14CO2,48h后测定植株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中14C的量。两类器官各自所含14C量占植株14C总量的比例如图所示。与本实验相关的错误叙述是:( )A. 14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基质后被转化为光合产物B. 生殖器官发育早期,光合产物大部分被分配到营养器官C. 遮光70%条件下,分配到生殖器官和营养器官中的光合产物量始终接近D. 实验研究了光强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无论光照和遮光调节下,植物吸收的14CO2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先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再还

54、原为有机物,A正确;生殖器官发育早期,营养器官合成的有机物大多供给自身的生长发育,B正确;遮光70%条件下,在发育早期,分配到营养器官中的多,在发育晚期,分配到生殖器官的多,C错误;实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不同发育期植株中光合产物在两类器官间分配的影响,也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器官积累有机物的影响,D正确。43.若用含 3H 的胸苷标记处于 S 期的所有细胞(标记时间很短,可忽略时长),然后换用无放射性的培养液培养(时刻 a),在此过程中实时检测放射性细胞的含量如图所示。b 时开始检测到带 3H 标记 M 期细胞,c 时带 3H 标记 M 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f 时再次检测到带 3H标记 M 期

55、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bd 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 S 期和 G2 期的时间B. ef 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 G1 期和 G2 期的时间C. bc 段对应 M 期,细胞核膜可逐渐解体成双层膜的小泡D. ab 段对应间隙期,细胞核内的主要变化是蛋白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用3H标记的是DNA合成期(S期)的不同细胞,其他时期的细胞不被标记,统计的是分裂期(M期)细胞带3H标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因此研究的是DNA复制期的不同细胞经过DNA复制后期、分裂期和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的历程。图中b点开始检测到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说明DNA已经完成复制,

56、则a-b为G2期时间;图中c点带3H标记分裂期细胞数开始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分裂结束,则b-c段表示分裂期时间;图中d点时,带标记的细胞百分数开始下降,说明此时细胞正处于分裂末期,则b-d段表示间期和分裂前、中和后期时间;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所以图中bf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时间。【详解】A结合前膜的分析可知,bd段表示间期(S期)和分裂前、中和后期时间(M期),A错误。B结合前膜的分析可知,图中bf可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时间,bd段表示间期(S期)和分裂前、中和后期时间(M期)

57、,de为分裂末期,所以ef 段所对应的时间相当于 G1 期和 G2 期的时间,B正确。Cbc 段对应 M 期,细胞核膜解体成单层膜的小泡,C错误。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细胞质中,不在细胞核中,D错误。44.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的消化液属于细胞外液B. 下图也可表示变形虫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C. 表示重吸收作用,表示的器官是皮肤D. 内环境与交换气体都只需通过肺泡壁即可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题图可

58、知,是呼吸系统,是消化系统,是泌尿系统,是皮肤。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过程是肾小管、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过程。【详解】A、是消化系统,消化液属于外界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B、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水环境,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C、表示肾小管与肾集合管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表示的器官是皮肤,通过皮肤排汗可排出部分水和无机盐,C正确;D、内环境与进行气体交换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D错误。故选C。45.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研究人员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消耗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下表(TRH为促

59、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组别环境温度()实验结果BAT重量(g/100g体重)下丘脑中TRH含量(pg/mg蛋白)血浆甲状腺激素含量(ng/mL)240.3386.730.5540.2763.940.76A. 、组的实验表明,寒冷条件下动物能通过消耗脂肪来维持体温B. 、组的实验表明,TRH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褐色脂肪细胞C. 组的下丘脑TRH含量比组低,是因为寒冷刺激促进下丘脑释放TRHD. 组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组高,是神经与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答案】B【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寒冷时,血浆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则BAT重量减轻,抑制下丘脑合成T

60、RH。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详解】A、组的实验表明,寒冷条件下褐色脂肪组织(BAT)重量减少,说明通过消耗脂肪来维持体温,A正确;B、TRH的靶器官是垂体,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褐色脂肪细胞,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B错误;C、组的下丘脑TRH含量比组低,是因为寒冷刺激促进下丘脑释放TRH,使得垂体释放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有负

61、反馈作用,则TRH分泌量减少,C正确;D、寒冷时,组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组高,是神经与体液共同调节的,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其相关的激素的功能,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过程及特点,利用体温调节的知识点解决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二、填空题46.下图表示小球藻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A- E代表生理过程,-代表物质。请回答:(1)、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2)A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NADPH的作用是_。(3)ATP的合成不仅发生在A过程,还可以发生在_过程(填字母)。(4)用H2180配置的培养液培养小球藻,较长时间后葡萄

62、糖中能否检测出180?_,理由是_。【答案】 (1). 02/氧气 (2). ADP和Pi (3). C5/五碳化合物 (4). H2O/水 (5).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参与 (6). C3的还原/作为还原剂 (7). C、D、E (8). 能 (9). 因为H2180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1802,C180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生成(CH2180)/C6H1218O6【解析】试题分析:图中A为光反应过程;B为暗反应过程;C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D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E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物质是氧气;物质ADP和Pi;物质五碳化合物;物质;H2O。(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物质、

63、依次是氧气、ADP和Pi、五碳化合物、H2O。(2)A过程为光反应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NADPH的作用是作为还原剂,还原C3。(3)ATP的合成不仅发生在光反应过程,还可以发生在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即CDE过程。(4)用H2180配置的培养液培养小球藻,较长时间后经过小球藻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葡萄糖中可以检测出180。具体经过的过程有H2180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C1802;C1802再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生成(CH2180)/C6H1218O6。【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发生的场所等。47.下面

64、是某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的示意图,曲线图表示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曲线图中ab段对应的细胞分裂图像是_,此时期细胞中发生的变化主要是_。(2)为观察细胞分裂图像,需制作临时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_染色制片。(3)在一个细胞周期中,A、B、C、D发生的先后顺序是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4)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的细胞分裂图像是_。若该植物细胞正常情况下染色体数目是2n,则bc段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_。【答案】 (1). B (2). 色体复制(或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 漂洗 (4). BDAC (5). D (6). 2n或4n【解析】【分析】分析图

65、1:A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分裂后期;B细胞中有哦核膜、核仁,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处于分裂间期;C细胞出现了核膜、细胞板,处于分裂末期;D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布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分裂中期。图2中曲线表示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其中ab段表示分裂间期,bc段表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de段表示分裂末期。【详解】(1)曲线图中ab段表示分裂间期,对应于图1的B细胞,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制作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四个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后期、间期、末期和中期,因此在在一个细胞周期中

66、的正确排序为BDAC。(4)图1中D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则bc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而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若该植物细胞正常情况下染色体数目是2n,则bc段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2 n或4n。【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详细过程及其特点,能够根据各个细胞的典型特点判断其所处的分裂时期,并能够分析曲线图中不同的线段可以代表的分裂时期。48.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所画人体反射弧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结构的名称是_,能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

67、内外电位表现为_,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_(单/双)向传导的。(3)图2中能构成内环境的是_(填序号);C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填序号)。【答案】 (1). 感受器 (2). 神经中枢 (3). 局部电流 (4). 外负内正 (5). 单 (6). (7). 组织液【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是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是神经中枢、是传出神经、是效应器,是血浆、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是淋巴。【详解】(1)在反射弧中,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神经中枢,图中为感受器。(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

68、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在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3)图2中能构成内环境的是血浆、组织液、淋巴,C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反射弧组成和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9.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骑行既是一种流行的健身方式,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骑行中,骨骼肌细胞产生大量的CO2和热量,CO2刺激位于

69、_的呼吸中枢,从而加快呼吸运动。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_和呼气等方式散出,继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该结构可产生_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减少尿量。(2)长途骑行过程中,在只饮水未进食的情况下,人体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其含量仍然维持09g/L左右,补充血糖的途径有_。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有_,这两种激素相互_,共同维持血糖平衡。(3)长期坚持适度骑行可促进人体内_细胞数量增加,增强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答案】 (1). 脑干 (2). 毛细血管舒张 (3). 下丘脑 (4). 抗利尿 (5).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 (6).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70、(7). 拮抗 (8). 淋巴(或T淋巴和B淋巴;或免疫)【解析】【分析】1、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通过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来增加产热人体中的热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放能;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变化,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感知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详解】(1)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散热的途径主要是汗腺分泌汗液和皮肤毛细血管的舒

71、张,此外含有传导散热等。体温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新吸收,减少尿量。(2)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长途骑行过程中,在只饮水未进食的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仍然维持在09g/l左右,补充血糖的途径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的转化。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能力,这两种激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平衡。(3)长期坚持适度骑行可促进人体内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或免疫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增强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点睛】本题主

72、要考查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和免疫调节的过程等相关知识点,再结合题意回答50.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回答下列问题:(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_有关。(2)为探究轻度运动(ME)与虾青素(AX)能否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科研人员将小鼠分为四组:久坐+安慰剂(SE+PL)、轻度运动+安慰剂(ME+PL),久坐+虾青素(SE+AX)和轻度运动+虾青素(ME+AX),进行了相关探究,相关数据如图所示:图示结果表明_;同时也表明ME与AX在作用效果方面存在_关系。瘦素(LEP)

73、是一种激素,其调节特点为_(写出两点);研究表明,ME与AX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需要LEP的参与,现有LEP缺乏模型鼠和正常鼠,请你设计实验对此进行验证(结合的结论,仅写出实验思路即可):_。【答案】 (1).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2). 轻度运动(ME)与虾青素(AX)都能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佳 (3). 协同 (4).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5). 分别对LEP缺乏模型鼠和正常鼠进行ME与AX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并比较它们学习和记忆能力;然后再对LEP缺乏模型鼠注射一定量LEP,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其学习和记忆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解析】【分析

74、】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2、分析柱形图可知,轻度运动(ME)与虾青素(AX)都能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佳;ME与AX在作用效果方面存在协同关系。【详解】(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2)根据实验图示分析,轻度运动+安慰剂(ME+PL)的学习记忆能力值比久坐+安慰剂(SE+PL)高,久坐+虾青素(SE+AX)学习记忆能力值比久坐+安

75、慰剂(SE+PL)高,且轻度运动+虾青素(ME+AX)的学习记忆能力值更高,说明轻度运动(ME)与虾青素(AX)都能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且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更佳;同时也表明ME与AX在作用效果方面存在协同关系。激素调节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等;欲研究ME与AX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需要LEP的参与,实验应该分别对LEP缺乏模型鼠和正常鼠进行ME与AX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测量并比较它们学习和记忆能力;然后再对LEP缺乏模型鼠注射一定量LEP,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其学习和记忆能力是否有所提高。【点睛】本题考查探究轻度运动(ME)与虾青素(AX)能否改善学习和记忆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