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析宋辽战争中北宋的备边御戎之策庞雪萍摘 要:宋辽战争是指自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宋太宗北伐以来,宋辽之间以争夺燕云地区为主的一系列战争,结束于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澶渊之盟的签订。雍熙三年(986)北伐失败后,北宋王朝在战争中的态度就明显转向了防御,太宗与真宗更是多次下诏让文武群臣陈述备边御戎之策。设置军寨、边境屯田、招募民兵、榷场贸易等是北宋采取的主要御戎之策,取得了良好的防御效果。关键词:宋辽战争;北宋;备边御戎一、备边御戎之提出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后,太宗便作出了北伐的决定。北宋大军直挥幽州,在围城半月,不能克之后,班师回朝。班师途中,与辽朝援军战于高粱
2、河,宋军大败而退,北宋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落幕。此后,直至雍熙三年(986),宋辽之间比较大的战争有满城之战,雁门之战和瓦桥关之战。此外,还有数十场小战争,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的记载来看,北宋胜多败少。太平兴国七年(辽乾亨四年 982 年),契丹主明记卒,十二岁的小皇帝耶律隆绪继立,改大辽为大契丹,萧太后垂帘听政。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听从知雄州贺令图及其父贺怀浦的建议,认为契丹内部牝鸡司晨,朝政不稳,是北伐的好时机。此次北伐兵分三路,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出雄州;田重进率领中路军出飞狐;潘美和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北伐军一路直上,势如破竹。西路军连克寰、朔、应、云、蔚等州
3、,中路军连克飞狐、灵丘等地,东路军进据涿州。但是,由于东路军主帅曹彬胜负心太重,急于进军,把粮草都甩在身后,导致被契丹萧太后和圣宗击败于岐沟关。主力军一败,整个局势瞬间颠覆,先前的优势全部丧失。“五月庚午,至岐沟关北,敌追及之,我师大败。”从该年三月开始,为期将近两月的北伐结束。之后,契丹采取攻势,八月入寇瀛洲,这年冬天又侵略望都。反观北宋,自岐沟关败后便转入防御,再无挥师北上的勇气。此后,北宋面临如何备边才能有效防御契丹的问题。太宗与真宗多次召集群臣,就如何御戎备边展开讨论。二、文武群臣齐献策长编中明确记载太宗、真宗诏集文武群臣议论御边备戎之策的共有三次。第一次诏询文武御戎之策在雍熙四年。殿
4、中侍御史赵孚奏议曰:“欲望朝廷精选使命,通达国信,远则周古公让地于西戎,祈八百载之基业,今则唐高祖降礼于突厥,启三百年之宗社此时犹须行礼命之书,通和之事,自然驯致率服,永无战争,复三皇道德之风,广一统太平之业。”上嘉之。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赵孚的主流思想就是与契丹议和,以解决困扰北宋王朝的边境问题。尽管太宗“嘉之”却并没有实施。此时,雍熙四年(987)正月,契丹军军势大振,长驱深入深、祁州,并攻陷易州。北宋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抵挡住来自契丹的进攻,而不是议和。毕竟,议和的前提应该是双方实力相当,或者说至少要有议和的筹码。这是太宗第一次诏询御戎之策,但是记载中真正提出策略的只有赵孚一人,何
5、况他的建议似乎还不太符合当前的局势,空有泛泛之谈。太宗第二次召文武群臣陈备边之策是在端拱二年(989)。就在上一年年末,也就是端拱元年(988)十一月,契丹入侵唐河,虽然被袁继忠和李继隆率军击败,但是这可以说明自雍熙北伐以后,契丹对北宋北面边境的侵扰从未停止,如何备边依旧是重要的议题。因此,太宗在端拱二年春正月,再次召文武群臣各陈备边之策:春正月癸巳,召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户部郎中张洎奏议曰:“伏自北戎犯顺,累载于兹,其故何哉?盖中国失地利,分兵力,将从中御,士不用命也臣今伏请悉聚河朔之兵,于缘边建三大镇,各统十万之众,鼎据而守焉仍环旧城,广创新寨,俾士马击戎逐寇,便于出入臣请陛下申命元
6、帅,自裨将以降有违犯命令者,并以军法从事。其杀敌将校所得鞍马财货等,悉以与之,仍优加锡賚臣欲乞陛下悉与放免球夏两税,候事宁之日,方仍旧贯。朝廷所失租赋,未及毫芒,且以阻敌人诱掖之谋,慰氓庶绥怀之望今北敌内侵,兵连祸结,以权济用,盖有前闻,请陛下稍抑至尊,举通和之策伏愿陛下思安危之大计,念攻守之良策,内修政经,外勤戎略,罢天下不急之务,停土木之功,减官吏之冗员,省锡賚之优泽,收聚财货,训练师徒。”我们可以从这段话中解读出四项措施:加强宋辽边界的军事防御力量,集三十万之兵分屯沿边三镇,以数量上的优势震慑契丹;整顿军政,肃清纪律,赏罚分明,使军队达到令出必行的效果,从而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体恤边境百
7、姓,使民不离心;鉴于契丹侵犯之势盛,可以先采取議和的措施。同时重视军事措置,以待北伐之机。此外,王禹偁针对当前形势,提出对内对外共十条措施。他的内外措施各有五条。对外:赋予将臣领兵的权力;重视在边境侦查巡逻的人选,罢免他们当中的小人,以便朝廷尽知边事;招募边民充当间谍,离间契丹内部藩落,以乱其政;以戎制戎,坐享其成;对边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励他们去打击敌人。对内:省并冗官,节省经费以供边备之需;抑制文臣,激励武将;信用大臣,劝诫宋太宗不要太重虚名;禁游惰,重农耕,厚民力;田锡的备边御戎之策如下:选任将帅,委以权力,使其能随机应变;经济上支持边防,加大将士赏赐力度以合军心;君相团结,重用宰相
8、;动用间谍,使戎狄自乱。张洎、王禹稱、田锡都是文臣,他们的许多措施虽然有道理,但有些并不符合北宋的时情。例如在边境屯守重兵、放任将领的权力。自太祖削兵权以来,终宋一代,都崇文抑武,皇帝怎么可能放手兵权?不过,张洎提出的“来则备御,去则无追”确实成为了北宋对辽的防御思想。咸平二年(999)九月,契丹率军入侵保州。冬十月,辽圣宗又率军入寇定州,宋将李继宣追敌五十余里,但是因为主帅傅潜没有才能,不让追击,所以没能立下战功。在此背景下,十二月丙子,真宗下诏让百官上书直言边事:工部侍郎、集贤学士钱若水言:“今则傅潜领数万雄狮,闭门不出,坐看敌人俘掠生民,上则辜委注之恩,下则挫锐师之气,盖潜辈不能制胜,朝
9、廷不能用法使然也伏望遵太祖故事遴择名臣,分理边郡,罢部署之号,使不相统临,置巡检之名,俾递相救应,如此则出必击寇,入则守城,不数年间,可致边烽罢警矣。”起居舍人、直使馆李宗谔言:“自古行军出师,无不首择将帅来则急击,去则勿追。又岂须置三路部署之名,制六军生死之命,使有材力之士,不得施为,纵欲立奇功,报厚遇,为人所制,莫可得也有功者赏于朝,不用命者戮于市,亦在此时也。”右司谏、直史馆孙何言:“简择将帅,则莫若文武之内,参用谋臣。防壅关,则莫若凡奏边防,陛见庭问。合救援,则莫若督以军令,听其便宜。运军粮,则莫若轻齐疾驱,角彼趫捷惟东北无备之城,缮完备防,不可不谨。”右正言、直集贤院赵安仁言:“臣以
10、为当今有急务者三,经久有大要者五。急务三者:其一励戎臣,举赏赏罚之典其二,振救边民其三请车驾还京,重神武之威大要者五:其一选将略。当今士卒素练而其数甚广,用之边方,立功至少,诚由主将之无智略也盖儒学之将,则洞究存亡,深知成败,求之当今,亦代之不乏贤其二持兵势。京师,天下之根本也。澶、魏,河朔之咽喉也。镇、定,股肱之地也。是只根本在乎深固,咽喉在乎控制,股肱在乎运用。兵之众寡,贵得其宜其三求军谋其四修军政今之将帅,请先以军政能否黜陟之,则人人自谨于法令矣其五爱民力。”右司谏梁颢言:“臣闻自古用兵之道,在乎明赏罚二柄而已。然而,赏不可以独任,罚不可以少失望于边将中,不以名位高卑,但择有武勇谋略,素
11、为众所推服者取十人逐水草于边上,往复扦御,不得入郡邑,亦不得一处相聚,遇有敌寇,随时掩杀,仍令烽候相望,交相救应”10这些大臣的建议看似繁琐,总结下来共有四点:选择良将,予以权柄。使其能自由行事,赏罚自主,这样才能整顿军政,增强军力;修缮边境旧城池;屯兵于京城以及北方一些军事要地;重视谋臣,文武并用。三次召集群臣,商讨备边之策,可见皇帝对边境战事的关心,也反映了辽对宋的侵扰。文臣们或许缺乏对现实的考量,提出的政策难免有些不切实际。但是他们纷纷上书,表达了对边境军事的担忧,提出“来则备御,去则无追”的防御思想以及修缮城池、加强边境军事力量等可以落实的防备措施,这些都可以在北宋对辽军采取的御备策略
12、中反映出来。直到景德元年(1004)八月,契丹主耶律隆绪与其母萧太后举国入寇,威逼澶州,契丹大将萧达览中弩身亡,宋辽皆有议和之心。最终,在王继忠和曹利用等人的撮合下,澶渊之盟签订,宋辽二十五年的战争宣告结束。宋北部地区不用再时时提防契丹的入侵,皇帝也无须再召集群臣讨论备边之策了。三、备边御戎之实施太宗与真宗先后三次召集文武百官献备边御戎之策,但是不可能所有的建议都得到实施。从上述群臣所献之策来看,提到次数最多的当属选任将领,赋予权力。但是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对将领的控制从未松懈过,这一策略自然是不可能被实施的。相对而言,设置军寨、边境屯田、招募义兵等政策则是真正得到落实且有实效。除此以
13、外,榷场贸易作为军事防御的重要补充手段也不失为有效的备边御戎之策。(一)设置军寨防备契丹军队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在宋辽边境地区设置军寨,并派遣能征善战的将领驻守。宋辽战争中设置的重要的军有威虏军、广信军、宁边军、天顺军等等;此外,北宋还在雄州、莫州、镇州、定州、保州、瀛洲等地驻扎军队。这些州、军是宋辽战争的前线,它们御辽抚边的作用主要从抗击辽兵中体现:是月,雄、霸等州皆相告以敌将犯边,急设备。宁边军数日间连受八十余牒,知军柳开独不信,贻书郭守文陈五事,言敌必不至,既而果牒者之妄。11十一月,威虏军言契丹来寇,出兵击败之,杀其酋帅。12契丹主与其母举国入寇,其统军顺国王挞览引兵掠威虏、顺安军魏能、
14、石普等帅兵御之,能败其前锋,斩偏将,获印及旂鼓、辎重。又攻北平寨,田敏等击走之。又东趋保州进攻州城,不利而北。13从以上史料可见,北宋安置在边境的军、州起着重要的防守作用,它们探知军情并屡次抵挡辽兵入侵,挫败辽军势力。(二)边境屯田自燕云十六州归辽所有后,北宋北边便再也没有了可以抵挡契丹军,尤其是强大的骑军军队的屏障,平坦的地势任由骑兵直驱而入,这对于北宋的边防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为了有效防御骑兵,北宋在边境地区展开屯田。长编和涑水记闻14都有屯田的记载。长编有关屯田的记载丰富,如:承矩上言曰:“臣闻兵家有三阵今用地阵而设险,以水泉而作固,建为陂塘,互连沧海,纵有敌骑,何惧奔冲。昨者,戒人犯边
15、,高阳一路,东负海,西抵顺安,士庶安居,即屯田利也。今顺安西至西山,地虽数军,路才百里,纵有丘陵冈阜,亦多川渎泉源,倘因而广之,制为塘埭,则可戢敌骑、息边患矣。”15之后,真宗便以知雄州何承矩兼制置屯田使。“先是,承矩兼屯田事。及以侍禁、阁门祗候马济知顺安军,亦兼屯田事,承矩言与济品秩有异,所兼之名则同,故特加使额焉。”16除了何承矩,王能也提出屯田的建议:静戎军王能奏于军城东新河之北开田,广袤相去皆五尺许,深七尺,状若连锁,东西至順安、威虏军界,必能限隔戎马,纵或入寇,亦易于防捍,仍以地图来上是日,诏静戎、顺安威虏军界并置方田,凿河以遏敌骑。17可见,无论是筑塘泊还是置方田,都改变了原来平坦
16、的地势,阻碍了辽兵铁骑的行军进程,对稳定边境地区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招募义兵北宋军队的规模可谓十分庞大,主要由禁兵、厢兵、乡兵、蕃兵组成。但是在“重内轻外”的思想下,一半以上的禁军都守卫在京城附近,戍守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就很有限。或许是出于弥补正规军实力不足的需要,北宋采取了招募义兵的措施。义兵,即强壮,也就是乡兵。这一策略首先在雍熙四年(987 年)四月得到实施。当时,太宗派遣使者前往河南北诸州,招募壮丁为义军以抵挡敌军。但是,招募义兵不利于农业生产,引起了众大臣的争论:京东转运使、主客郎中李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争之。宰相李昉等相率上奏曰:“近者分遣使传出外料兵,自河东河
17、南四十余郡,凡八丁取一,以充戎行。盖国家以备獯戎,事非获已,臣等颇闻与议,皆言河南百姓不同被边之民,世习农桑,罔知战斗望严敕续遣使臣等,所至之处,若人情不安,难于点集,未即行法,密奏取裁。”开封尹陈王元僖又上疏言:“窃睹仲春以来,分遣使臣于诸州点集乡兵,其数甚众。春气方盛,农事正勤,况属久安,岂可据扰!且所取义卒,乃是丁夫。田亩之民,本难拘率,行伍之内,岂易指呼至于防秋,须预经画,望于将相之内,选材谋之人,付之兵权,委以閫政,精择锐旅,分戍边城,优恤其妻孥,激发其勇力此处深沟高垒,炳燧鸣刀,来则御之,去则勿逐况又河南久为内地,人户非能便习武艺,不可尽审戎行。河北累经戎马,颇有娴习驰射,或可选置
18、军中。望且于河朔缘边诸州点集,止令本处守捍城池,河南诸州一切停罢。”上纳其言。18由此可知,此次争论以太宗听取陈王元僖的建议而结束,义兵的招募集中在河北地区。尽管太宗时就已经在河北招募义兵,然而,制度性的招募却始于真宗朝:河北、河东强壮,自五代时瀛、霸诸州已有之,是岁,始诏河北民家二丁、三丁籍一,四丁、五丁籍二,六丁、七丁籍三,八丁以上籍四为强壮。五百人为指挥,置指挥使。百人为都,置正副都头二人,节级四人。所在置籍,择善射者第补校长。听自置马,胜甲者蠲其户役。寻募其勇敢,团结附大军为栅,官给铠甲。19另外,涑水记闻第 252 条籍民兵以备契丹也谈到这一措施:“契丹乘西鄙用兵,中国疲弊,阴谋入寇
19、。朝廷闻之,十月始修河北诸州城,又籍民为强壮以备之,又籍陕西、河东民为乡弓手。”20这些招募而来的义兵由于长期抵抗辽兵的骚扰,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与一定的作战能力,加之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熟悉,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强化了防御力量。(四)榷场贸易宋辽战争主要是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但是经济物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辽物资匮乏,尤其是秋冬时期,花草枯萎,游牧业无以为继,辽军便会南下,掠夺生存资源。北宋以农业立国,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经济实力自然远在辽之上。榷场贸易便成为北宋的一种外交手段,通过贸易以实现和平。宋辽战争期间,榷场贸易主要在太宗朝施行,这从宋史的一段记载中可知:契丹在
20、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后有范阳之师,罢不与通。雍熙三年,禁河北商民与之贸易。时累年兴师,千里馈粮,居民疲乏,太宗亦颇有厌兵之意。端拱元年,诏曰:“朕受命上穹,居尊中土,惟思禁暴,岂欲穷兵?至于幽蓟之民,皆吾赤子,宜许边疆互相市易。自今缘边戍兵,不得辄恣侵略。”未几复禁,违者抵死,北界商旅辄入内地贩易,所在捕斩之。淳化二年,令雄霸州、静戎军、代州雁门砦置榷场如旧制,所鬻物增苏木,寻复罢。21真宗朝置榷场则始于咸平四年:知雄州何承矩继以请,且言:“榷场之设,盖先朝从权立制,以惠戎人,纵其渝信犯边,亦不知废。戎退商行
21、,似全大体或文武中有抗执独见,是必别有良谋,请委之边任,使施方略,责其功成。”于是听雄州复置榷场。22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榷场在这一时期体现的是统治者“弥兵”、“绥边”的政治目的,它总会随时因战废置,其军事性掩盖其经济性,成为宋初备边的辅助性战略。契丹入寇北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这从其选择秋冬季节入侵便可看出。榷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辽人的部分生活需求,自然也就成为宋朝用来御边措施之一。四、结语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中,以雍熙北伐失败(986 年)为转折点,北宋对辽的军事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北宋一改之前积极进攻的态势而转向了军事防御。天子下诏,群臣献策,虽然其中有士大夫
22、们不切实际的泛泛而谈,但也不乏切中时弊的建议。北宋朝廷经过讨论与实践,最终采取的备边措施主要包括:在边境重地设置军寨、开展屯田、招募义兵。这些措施增强了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阻挡了一次又一次辽军的入侵。此外,还在雄州等地开设榷场,以经济贸易的方式缓解军事压力。这些应对举措颇有成效,尽管北宋在战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是依然坚守了近二十年,把辽军牢牢地阻挡在边境地区。就算后来契丹举国南侵,也没捞到多少好处,最终只好同意以澶渊之盟结束双方的战事。这足以可见北宋军事防御力量之强大,防御措施之有效。注释(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第 613 页长编第 635 页长编第
23、633 页长编第 657 页,十一月,契丹大至唐河北,将入寇契丹骑大溃,追击逾曹河,斩首万五千级,获马万匹。长编第 666 页长编第 672 页,右拾遗、直使馆王禹偁奏议曰:“在外任人,而在内修其德矣。”长编第 675 页,知制诰田锡奏疏曰:“今之御戎,无先于选将帅,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成功,无不破敌矣又将帅行恩信,恤士卒,必丰财货,方得士心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若宰相非才,何不罢免宰相可任,何不询谋?乞陛下以军旅之事,机密之谋,悉与筹量,尽其规画狄中自有诸国,未审陛下曾探得凡有几国否?几国与匈奴为仇?若悉知之,可以用重赏,
24、行间谍。”长编第 963-964 页长编第 967 页10长编第 975-985 页11长编第 642 页12长编第 971 页13长编第 1265 页14涑水记闻第 79 页第 124 条(北边塘泊),又曰:“太宗初筑塘泊,非以限幽蓟之民,盖欲断虏入寇之路,使出一涂,见易制耳。”15长编第 1009 页16长编第 1139 页17长编第 121418长编633 页19长编第 1036 页20涑水记闻第 183 页21(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4562 页22長编第 1128 页参考文献1(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2(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3(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