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语言摘要:沈从文先生是一位善于吸纳、富于创造的作家,在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上,透露出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是一位“新文学界的魔术家”。本文将着重分析沈从文先生语言含蓄简约的特点及不同表现手法的意义,同时探讨沈从文先生小说部分写作特色。关键词:沈从文 文体家 含蓄简约 小说特色沈从文先生有文体作家之称。他的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也不拘常格。同时,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沈先生在其创作实践中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透露出含蓄简约的语言风格,具体表现为留白、反语等手法的恰当运用,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一、留白、确实未写沈从文先生
2、出身于行伍世家,沉淀著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其独特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写小说的优美诗意。如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李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不弄姿”。幽远的碧山,潺潺的流水,河边的吊脚楼,白塔龙舟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风物;“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的顺顺,“和气亲人,不骄堕,不浮华,不倚势欺人”的天保、傩送等自然人性的化身,共同谱写自然舒卷的牧歌情调。中国艺术多讲究“空、简”二字,正如“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的亭子美学,“有的地方都空,空的地方都有”。边城的翠翠守着
3、渡船,等待着躁动她灵魂的那个年轻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看似结束,留下的意蕴却久久不绝。无甚着墨处留下大片空白,简约无语,但又可书写出更多味道,继续着边城茶峒的古朴故事。在边城这古朴而绚丽的风俗画卷中,透露出淡淡的凄清,又带有未言的渺渺希望,似有非有,似无非无,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体现出沈从文先生高妙的用字体验。二、意味深长,多重意义与边城的朦胧淡美不同,八骏图描写的是爱与欲,以婚恋为中心,从性心理角度入手,通过主人公周达士的视角描写了某大学八位教授的病态人生和堕落生活。小说的最后这样写道:“我想在海边多住三天;病会好的。达士”“这个自命为医治人类灵魂
4、的医生”“害了很蹊跷的病”。“这病离开海,不易痊愈。”通读全文可以知道小说中的海不仅仅是自然状态下的海,这“海”是情欲的化身,是女人。沈从文尊重人的主观欲望,大胆而热烈。沈从文先生说过:“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湘西血腥的历史,强悍的民风,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人头如山,血流成河”,这些使沈从文先生产生了一种超越一般悲悯的无奈与旷达的意识。对人的欲望的尊重,对生命的体恤,对生命力的表现,使他崇拜朝力、力量与自然的强悍,唾弄城市雄性的“雌性化”,道德的异化,生命的萎缩。这些具体表现在小说特色为原始生命力崇拜,如“狮子”比喻男子的强健、勇猛、威信,龙朱:“美丽强壮如狮子”“
5、是人中模型,是权威,是力,是光”。此外,沈从文先生还以野性、洒脱的生命态度来挣脱社会伦理的束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萧萧。主人公萧萧的生命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中,作为童养媳,她没有人身自由,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在其失身怀孕后,作者或许是出于对生命的崇拜,对被引诱的宽容,萧萧并没有被沉潭或者发卖。原文中给出的理由是萧萧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得到了承认。“儿子”这一关键词语却透露出别的深意,受农耕文明的影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乡下体现得更为深刻。“倘若生的是个女儿?”我不由得反问着。因儿子而得到豁免,难免感到心惊。三、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浓沈从文先生赞美“自然的蛮力”“进化的淘汰”,但一旦杀人是
6、强者对弱者肆意的剥夺,是权势者的游戏与逗弄,那么他的立场便会鲜明地“五四”起来。菜园是带有“五四”意识的。小说讲的是几个有涵养、守住美好道德的小人物,在时代的腥风血雨里,走上不归路的故事。在菜园,“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却又无人再赏。文本中没有满纸的血和泪,却充满美的意境和美的人性,又透露着一缕淡淡的哀愁。这大概也是痛到极致的失声的反抗。沈从文先生指出:“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沈从文先生“只是用一种很笨的、异常不艺术的文字,捉萤火虫那样去捕捉那些在我的眼前闪过的逝去的一切”,对语言有着天然的感知力。随心随意,也流淌着内心深处的价值观,“沉默的努力”“极力使文字成为自己的言语”。沈从文先生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玩转文字的魔术师。注释: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年版,第 318 页。李健吾:边城与八骏图,文学季刊,1935 年,第 2 卷第 3 期。参考文献:1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917201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林乐齐,选编.沈从文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郑静,女,本科,西南大学,研究方向: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