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四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09044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四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四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四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2019版历史新导学笔记选修四讲义人教全国通用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单元学习总结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学习总结一、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原因1“治世”和“盛世”在封建社会里,封建朝廷让大多数农民(自耕农)保有一些剩余生产物,得以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上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安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明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治世”或“盛世”。2“治世”“盛世”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采取开明的民族

2、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广大劳动人民辛勤的生产活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3、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典题示例(2018全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

4、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审题思路第(1)问,根据“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5、;根据“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根据“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根据“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得出:剿、抚并用。第(2)问,从政治(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经济角度回答。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针对训练(2016课标全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

6、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

7、艺术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解析第(1)题主要是从材料中归纳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提取材料信息逐一概括即可,可从艺术表现手法、艺术题材等方面入手。第(2)题利用材料提供的时代信息,再联系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方面分析其历史背景。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

8、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2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3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